现在,智能手环在大众的认知度还是非常的高的,但转化率却非常低。手环的功能让人们觉得这只是一个玩具,厂商说的再好用户也只是玩一玩而已。因为现在的智能手环有局限性,绝大多数智能手环通过不断对人体内部的挖掘,跑步、睡眠、心跳等数据的挖掘,来进行产品的创新。手环主打的功能是健康、睡眠、提醒等,还被智能手环厂商贴上了“贴身”、“贴心”、“伴侣”等标签。
在初入市场的时候取的了巨大的成功,过了一两年手环就不再新鲜。可这些并没有变成刚需,睡眠健康非携带的设备的舒适性比手环更强,使用场景也更加实际。又伴随着智能手表的发布,带有功能的手环产品,从颜值上就略胜一筹,更不要说功能。消息提醒功能更像是厂商的一个噱头,轻微的震动和清脆的铃声不知道到底谁的提醒功能更好呢?难道手环的提醒功能就和双微信等等有什么特殊的使用场景?
然而就在手环被很多人唱衰的时代,耳朵君了解到了一个自称未来可以取代Apple Pay的支付地位的手环——AirBand,它的创始人是蒋晓航。
蒋晓航还是一个在校的研究生,在本科期间蒋晓航是社团联合会的主席,本科期间就意识到了举办活动的申请流程的繁琐性。在他出任主席期间,他们为了推进整体的工作效率,就做了一个社团自动化系统的网站。之后又担任了校长学生助理,他们当时的校长怀进鹏院士对于他们的思路进行了支持和鼓励。
另外他在学校期间做了北航校园第一大微信号,用社团自动化系统取代了校园内的老旧的处理方式纸质,电话,签字等等方式。有了初始的互联网形态之后,蒋晓航团队开始将自己的想法向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时代进行转化和推广。现在蒋晓航的目标还是高校和社区,但是他已经将办公自动化的想法延伸到现在的智慧校园和智慧社区的想法,以及向后延伸到身份认证的种种想法。
身份认证和社交将手环推向高频应用
当我们聊到手环的现状的时候,蒋晓航认为现在市场上的手环主打的可能还是健康方面,这些功能除了一些特殊人群以外,不能构成一个高频的应用。即使这样他还是非常看好智能手环的发展趋势的,通过国内外的数据报告来看手环的趋势非常明显,因为IGC的统计在2015年全球的手环销量有7500万,中国大概就占了一半的销量量,小米手环的Q1产品就有280万,同价位的手环上面就有很大的区别。尽管现在的手环普遍都是用来做计步、监测健康等功能,事实上有更多的需求手环是可以通过手机的方式来完成的。通过考虑,蒋晓航团队认为身份认证,手环就是你的身份认证,通过手环可以登录你的各种账号,不用再去记忆各种复杂的密码,只要通过手环连接上电脑上的蓝牙功能,就可以实现各种帐号的登录。
蒋晓航告诉耳朵君,AirBand可以存储你的个人信息,如果有需要的话,只要握手或者通过手环之间的触碰就可以交换个人信息。不像传统的方式那样,两个人互相见面输入,交换联系方式,互换手机号,输入姓名,在这期间是存在输错的可能性的。互换名片在回去扫一扫等等,操作还是非常的复杂的。但从另一个层面上讲,通过握手交换个人信息,还面临着隐私上的风险,以及人在社交理念上的突破。
蒋晓航认为物联网时代的通信标准就是蓝牙,现在所有的智能设备大多是通过蓝牙设备。随着蓝牙协议的升级,蓝牙已经从连接一个设备到连接多个设备。而且蓝牙体积小,低功耗。蓝牙的传输速度可能比较慢,但是设备与设备之间的数据传出,需要稳定和低功耗的一个设备,所以蓝牙是必不可少的。
AirBand手环还希望进入支付领域
当谈论到支付方面的时候,蒋晓航向耳朵君介绍到,现在的支付宝和微信的交易是在软件端的,受到了软件终端的限制,不像Apple Pay操作起来非常的方便。更深层次的原因就是支付宝和微信的支付破坏了整个支付过程中的利益链条,Apple Pay的级别是和卡组织在一起的,传统刷卡方式是商家、POS机商家和银联三方去进行磨合。支付宝和微信通过扫码的方式进行支付,绕过了POS机和银联,实际上破坏了银行和银联的收单利益。
蒋晓航说,Apple Pay虽然很方便很优秀,但是就像是苹果的iMessage一样,iMessage非常优秀,但是为什么它被微信取代了呢?因为微信是一个可以跨平台的交通工具,不像iMessage一样只能在苹果的系统中使用。AirBand手环也是一样的,他们的手环有蓝牙和NFC功能,只要你的手机支持蓝牙功能,就可以通过手机软件绑定你的银行卡,对手环进行授权,在之后的支付过程中,只要通过手环就可以进行操作了。
蒋晓航团队都是北航在校的研究生和博士生,还有一些北航的校友对蒋晓航团队进行支持。AirBand手环曾获得过了多项国家级大奖,其中包括2012、2014年两届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第七届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二等奖等等。成员虽然是学生,但并非没有任何经验,有些成员有非常多的推广经验打造过独立品牌Pride 1952校园纪念品,年收入50余万元。AirBand技术团队的一名核心成员还曾获得2014“金质奖章”,拥有八年的Android/iOS开发经验。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