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VR眼镜市场现状及未来前景分析

根据Manatt Digital Media发布的报告显示,到2020年,VR/AR市场规模将达到1500亿美元。CCS Insight预测,到2020年,VR/AR设备销量将达到9700万台。暴风科技曾在2015年凭借虚拟现实的概念,创造了34个涨停的神话。VR究竟火不火?太火了!

虽说VR概念火热,而业界也强行给VR戴上诸如“下一个亿万级市场”、“移动时代过后,人类将迎来VR时代”之类的光环。听起来是不是热血沸腾?先别激动,在我们看来,虚拟现实想成为下一个万亿市场,中间还有一道上万亿眼镜盒子都填不满的鸿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个判断?首先,让我们从一份国内VR眼镜的行业报告说起。

从原理上讲,完整的VR体验是由硬件(VR头显)和软件(VR内容)两部分组成,两者通过“VR交互”衔接,带给使用者身临其境的沉浸感。而VR头显可以细分为3种:VR头盔,VR眼镜以及VR一体机。

目前,国内已有至少超过100款的VR眼镜产品。由于山寨泛滥,再加上产品间的同质化也极为严重,我们选取了部分有代表性的厂商设备进行了统计和对比。

注:排名不分先后,表格中红色字体参数表示数据来源于官方,黑色字体参数收集自网络

乐相科技

融资信息:

2014年获上海鸿立数千万元种子投资;

2015年10月获双安资产等产业基金A轮投资,具体金额未公布;

2015年12月获迅雷、恺英网络的3000万美元B轮投资;

2015年12月奥飞动漫战略入股。

蚁视科技

融资信息:

2013年获亚杰天使、创东方1800万元种子投资;

2014年12月获红杉资本1000万美元A轮融资;

2015年12月获高新兴3亿人民币B轮融资。

维阿时代

融资信息:

2014年10月获联众游戏数千万人民币Pre-A轮融资;

2015年12月获乐视控股1000万美元A轮融资。

暴风魔镜

融资信息:

2015年4月获华谊兄弟、天音、爱施德、松禾资本1000万美元A轮投资;

2016年1月获中信资本领投2.3亿人民币B轮投资。

七鑫易维

融资信息:

2014年12月获得高通创投Pre-A轮投资。

焰火工坊

融资信息:

2015年8月获由APUS领投,丰厚资本跟投的1000万人民币首轮投资。

乐蜗科技

融资信息:

2014年12月获得千万级别天使轮投资。

极睿软件

融资信息:

2014年获险峰华兴百万级别天使轮投资。

小宅科技

乐视

Depth-VR

融资信息:

2014年4月获九合创投300万人民币天使轮投资;

2015年1月获光信资本数千万人民币A轮投资。

多哚VR

融资信息:

2014年12月获得某知名投资机构巨额天使轮投资;

2015年年中获得A轮融资;

目前B轮融资即将完成。

小鸟看看

融资信息:

2015年4月获得数千万人民币天使轮投资

聚众创科技

聚变网络

深圳游视

VR概念炒的火热,VR头显设备作为产业必不可少的一环,更是众多公司涉足VR的入口布局。尽管大量的VR眼镜产品让这个市场看着非常火爆,但从中我们也发现了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解决的话,甚至可能会带对VR的发展产生严重影响。

接下来,我们先来盘点一下国内VR眼镜厂商的乱象。

  一、产品虽多,但同质化严重

2014年的I/O大会上,谷歌推出了一款叫做Cardboard的纸盒子,自此之后,国内外市场上就陆续出现了五花八门的VR眼镜。从我们查阅资料的过程来看,国内的VR眼镜可以用数不胜数来说。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最大的感受在于:虽然产品多,看过一遍之后却很难留下深刻的印象,抛开信息量巨大等因素不谈,最大的原因在于这些VR眼镜基本上可以用千篇 一律来形容。两个光学镜片,简单的塑料外壳,就成为了国内VR眼镜几乎全部的结构。要说有区别,也仅仅是款式、配色、价格以及一些无关痛痒的参数上的些许差异了。

  二、国外厂商讲技术,国内厂商讲笑话

在国外很多巨头厂商投入大量资金、技术希望能够解决技术难题,提升用户体验的时候,国内很多厂商仍停留在每天炒作的阶段。毫不客气的说,国内VR行业现在最 火的,仅仅是概念。Facebook 20亿美金收购案,刺激了国内的市场,加之媒体的大肆宣传,众多厂商看到了曙光,纷纷投身VR行业,试图借着VR的风口起飞,成功驶入蓝海。这其中,国内 最“热情”的要数A股的上市公司了。不管是合作、自行研发还是投资,都希望能够在自己身上贴上“VR”的标签。即便市场一片火热,我们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这其中,真正投身VR的只占其中很少的一部分。大部分都处于跟风试水阶段,甚至还有部分连VR是什么都不清楚便大肆投资,进入VR行业。作为活跃于VR领域的行业媒体,我们已经见识过了太多这样的例子:

做全景内容的厂商宣称自己已经有10余年的VR行业经验;

通过找人代工推出眼镜盒子,便敢号称自己是VR行业领军人物;

甚至我们还在一些所谓的VR内容开发者交流群,见到一些所谓的VR技术大牛凑在一起不亦乐乎的争辩什么是VR。

Oculus 和三星作为VR行业的巨头厂商,早已走在合作求共赢的道路上,联合推出的Gear VR,堪称标杆级的VR眼镜。而国内的厂商在干什么呢?大多数都还在各自为营,屈指可数的一些合作也仅仅停留在投资和产品代工上,还远远未能发挥出强强联 手的威力。 而且,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我们甚至发现个别厂商为了凸显自家设备的优势,在宣传中通过不实数据刻意去抹黑竞品!

  三、“全兼容”、“均适配”下,其实是核心竞争力的缺失

在国内VR眼镜厂商的官网介绍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诸如“全兼容”、“完美适配”这样华丽的形容词。乍一看,碉堡了;细想想,这些口号其实都是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体现。有这功夫,能不能把官网上的产品参数都给补齐了?能不能把购买体验优化一下?国内的部分VR眼镜厂商,在看似强大的宣传语背后,恰恰暴露了其即便只是VR头显设备中最简单的“眼镜盒子”,也只是徒有外表,不要说技术含量,就是产品基本功能设计上都有严重缺陷。产品的体验效果,请参阅用户评价吧:

当然,在看到诸多问题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否认的一个事实:国内VR眼镜厂商对行业的发展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VR头显作为新兴产品,市场接受度还不高,传统渠道上不敢轻易触碰。国内厂商推出的各种低价的VR眼镜,让普通用户也能够轻易体验到VR虚拟现实世界。

对于目前国内VR眼镜厂商来说,我们认为,若想健康可持续发展,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善:

1、技术不行,细节来凑

受限于自身资金、技术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并不是每一个厂商都能够有足够的精力去打磨出完美的产品。我们要说的是,当技术水平达不到的时候,至少要做到以人为本,充分考虑用户的使用体验,从细节入手,通过给予用户完善的体验,来赢得他们的信任,从而积累自己的忠实用户。

  2、瞄准行业细分领域

虽然早在1968年就诞生了世界首台VR头显,但不得不说,VR还是一个比较新兴的行业,未来的应用领域会越来越多。唯有深耕某个细分领域,才能够在VR行业逐渐趋于成熟下不被淘汰。如果能打造出“硬件+内容”的生态模式,那么自然可以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树立行业标准

任何一个行业都需要带头大哥,只有大哥站在行业制高点,才能够结合整个行业的发展动向和特征,制定相应的标准和规则。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唯有树立了行 业标准,优胜劣套,才能够保证行业的健康发展。(在这方面,娄老师和他的焰火工坊其实做的不错,大家对于娄老师也都比较了解,我们这里也就不在赘述。)

  4、注重内容的开发

VR行业的发展,除了成熟的硬件产品外,离不开VR内容的支撑。没有内容的硬件如同鸡肋,而没有硬件的内容则也是一盘散沙。目前,行业已进入了“鸡”和“蛋” 的怪圈中。VR硬件厂商希望能出现优质的内容,带动产品的销量,从而研发更新一代的硬件,而VR内容开发者则希望能够推出标杆级的硬件设备,在此基础上开 发合适的内容。

这其实很像Java时代的手机游戏开发。在Java时期,CP要想做一款成功手游非常不容易,因为当时每款游戏都需要匹配不同手机,平台太过散乱,和现在的国内VR领域非常相似。

相对来说,VR硬件厂商在资金和资源方面更具优势,如果在发展初期,就能对VR内容开发者给予帮助和扶持,逐步打造自己的生态闭环,在确立自己行业地位的同时,也能促进行业的发展。何乐而不为呢?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