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知是一种神秘,但是人们对于这最神秘未知的探索却是乐此不彼的。有一种未知是浩瀚无边的宇宙,而另一个则是所有生物的脑域。到目前为止虽然有了高度发达的医学设施,但是对于大脑的探知依然知之甚少,对大脑与神经的具体工作机制也尚未查明。
虽然我们对大脑如何工作知之甚少,可对它的探索却未曾停止,人们也曾幻想用自己的意念来控制周围的一切,这虽是一种幻想,但是就在近期,哈佛大学在读博士生韩璧丞研发的意念控制头环再次将科幻带入了现实。
科幻中的现实
一部《阿凡达》影响了很多人,单单从票房就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对于看过电影的人来说一定不会忘记,在潘多拉星上,下身瘫痪的的前海军战士杰克·萨利躺在密封舱中,通过头上戴着的复杂设备,利用意念操控人造的混血阿凡达的场景,不仅仅在《阿凡达》中出现这样的场景,在《X战警》、《王牌特工》、《超能陆战队》这些好莱坞大片中也出现过同样的画面。
也许在人们的思想中只有在科幻中才能实现电影中的画面,但是对于电影中所讲述的“意念控制”,在现实社会中已经默默发展了几十年。这个本该属于未来世界的科技,早已经进入了我们的生活。科幻中的东西是人们穿越现实的想象,当库布里克和斯皮尔伯格给人们讲述着只存在科幻中的故事时,经过时代的变迁短短20年,就已经把科幻中的东西在现实中创造出来。
意念一词可谓是玄之又玄,他是否真实存在尚未可知,但是对于意念控制人们有了自己的认知就是人类通过自己的意识在不接触任何外物的情况下,让物体按照控制者的思想移动或者做其他任何事情。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贺在华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意念控制就是在脑海中想象,再通过脑电波将指令经过戴在头部的设备来实现的。
要想搞明白究竟是如何利用“意念”操控物体,首先必须要理解“脑电”的概念。“意念”操控,说白了是利用人类的脑波操控,而与此相关的科学研究已经超过半个世纪。脑电波是大脑在思维活动时,大量神经元同步发生的突触后电位经总和形成的生物电。
脑电是在医学上被广泛研究的一种电信号,与所研究的心电、肌电、眼电等人体的不同电信号一样。可以通过这些电信号从不同程度上反应出人体的生理特征以及病理特征,这些已经在临床医学中被广泛应用,成为确诊疾病的客观指标。脑电也是其中之一。
脑电波活动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特征,和大脑的意识存在某种程度的对应关系。人在兴奋、紧张、昏迷等不同状态之下,脑电波的频率会有明显的不同,如果能够通过一个设备精准捕捉并破译脑电波,转化为具体的控制指令,就可以实现我们期待许久的“意念控制”。
贺在华表示,它表现在当人的思想集中在某件物品上时,戴在头部的传感器能够测量出他的脑电波。与传感器相连接的微型电脑就能向与之相连的设备发出信号使之启动。
在这方面的研究人类已经有了相当大的突破,去年参与脑电控制轮椅研制的机械学院智能检测与仪器所的博士生张鑫表示,通过电极采集脑电波信号后,与人的视觉系统有机配合,从而实现轮椅的“意念控制”。
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医学与神经学系教授欧布莱恩(Terry O"Brien)表示:“重大突破是,我们现在研发出最低侵袭性的人脑与计算机界面装置,具有得以长期实际运用的潜力。”
现实与科幻的距离
从科幻到现实的距离,随着科技的发展正在缩短,但是并不代表不存在。对于“意念控制”来说,其实是对大脑产生的脑电进行解码的过程,通过对于脑电信息的提取分析解读,将其进一步转化为相应的动作。但是对于这项技术来讲还存在着一定的难点。
大脑的神秘是人们无法想象的,现在人们所能认知的功能都源于大脑中1011个神经元,况且它们并非孤立存在。这也就表明了它们工作的复杂性。目前功能先进的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电生理化学方法等精密仪器可以对人类活动的大脑进行扫描,但是却无法记录每一个神经元所发出的电波是什么意思。
贺在华表示,在这方面的研究过程存在一定的技术难点,就目前而言,大脑藏在厚厚头盖骨之下,释放出的信号能被解码的非常有限。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蒋田仔也曾指出,这项技术面临的最大难题,也就是对脑电信号本身的解码。
“相比于心脏、四肢这些器官活动所释放出的信号,有数量级上的差距,这也注定了可穿戴设备在采集脑电波信号方面的‘无能’,而信号又恰恰是脑电波技术应用的根本,因此未来要么将提高可穿戴设备的信号采集能力,要么就是加速对人类大脑所释放电波信号的解码。”贺在华表示。
目前能够被识别的特征明显的脑电信号的类别数还很少。“意念控制”技术只能在最基本方面来还实现人类的一些初级运动,对于复杂的动作,现在的我们只能保持幻想了。
贺在华表示,对于个人来使用“意念控制”是需要耗费很大能量的。而北京大学心理系教授沈政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这在特定的实验环境中可以尝试,而到了现实生活中,由于脑控技术对于使用人员的精力集中能力要求非常高,如果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不相干的大脑思绪发出的信号,以及周围环境的干扰,都会影响脑控技术的准确性。
对未来生活的影响
“意念控制”技术难点虽然依然存在,但是并不影响对它小部分的开发利用。去年,致力于推动技术革新与进步、全球最大的专业技术组织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通过对全球3000多位技术爱好者调研,人们最希望的就是通过“意念控制”技术来调控生活中的各种电子设备。通过这样的调研我们不得不承认“意念控制”技术将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他们将会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成了一个必需思考的问题,现在人们刚会使用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来控制智能家居设备。“意念控制”技术却已经悄然而来,当哪天我们可以实现用思想来控制这些设备的时候,他们就会全部的介入了我们的生活。
早在2006年世界杯期间,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副教授洪波就和他的学生一起,开发了世界上第一个现场用脑电来控制的机器人足球赛。在去年西安交通大学举办首次大学生科技创新文化展中也出现了意念控制轮椅并能进行简单操控。
现在在市面上已经出现了一款叫BrainLink的产品,它的核心原理就是利用脑电波技术。近日,哈佛大学在读博士生韩璧丞的创业项目产品Focus 1也正在进行融资预售。
面对越来越多的产品,大众最迫切最关注的还是用意念控制技术来实现对智能家居的控制,比如看电视的时候我们不用使用遥控器想怎么换台就怎么换台,再比如,可用意念调控的LED灯。它通过感应人的不同情绪状态,显示不同的颜色。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全球严重功能缺失的残疾人数量超过1亿人,中国就有占了近三分之一。如果可以通过意念控制,可以更好的去支配假肢,那可想而知将会结束多少人不能行动的痛苦。全世界的游戏玩家数以亿计,当可以实现意念控制的时候将会解放人们的双手,面对这样比较有诱惑力的市场,对脑电的研究人们将会更加的不遗余力。
贺在华表示,这种意念控制产品的出现给我们生活将带来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意念控制或将运用于家居设备控制,通过移动设备来打开家门并控制厨房设备和灯光等,将改变用户的日常起居;另一方面意念控制产品将深入一些特殊行业,来改变人类生活。
就在当下,各种可穿戴设备层出不穷,越来越多的用户习惯借助可穿戴设备来完成日程安排。那么可预见的是,下一步这些设备将以更便捷、更高效的意念控制技术替代手持设备。这种转变将会从工业领域普及到普通的人群中。让大众享受到此项技术带来的便利。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