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kia Sleep睡眠仪评测:试睡一周结果如何?

 

诺基亚在今年CES上发布的睡眠监测仪Nokia Sleep已经开始发售,我们拿到了这个监测仪,并睡了一周。

相比常见的睡眠监测仪器是以手环的形式存在,或者说睡眠监测只是智能手环的一个功能,Nokia Sleep则是一块让你放在床垫下面的“小垫子”。

拿到Nokia Sleep展开后,它是一块长约64厘米,宽约20厘米,厚约2-3厘米的布料垫子,在垫子的一端包裹着传感器元件的塑料部件,其余的部分则是气垫。

▲布垫子里面是这样的

使用Nokia Sleep的步骤挺简单:

下载手机应用Health Mate并注册登陆

将Nokia Sleep展开,放在床垫下方,大概在胸口位置

连接电源,然后将Health Mate和与Nokia Sleep连接

▲按照提示进行设置

在初次连接时,Nokia Sleep会有一个时长约为10分钟的校准过程,同时气垫会充气。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在使用Nokia Sleep的校准以及使用过程中,需要尽量确保Wi-Fi连接的强度,否则很有可能没法连接,以及将监测到的睡眠数据上传。在App上的体验就是,“咦怎么连接不上”,“咦怎么刷新不出昨晚的睡眠数据”。

首页<上一页123下一页>尾页

 

诺基亚在今年CES上发布的睡眠监测仪Nokia Sleep已经开始发售,我们拿到了这个监测仪,并睡了一周。

相比常见的睡眠监测仪器是以手环的形式存在,或者说睡眠监测只是智能手环的一个功能,Nokia Sleep则是一块让你放在床垫下面的“小垫子”。

拿到Nokia Sleep展开后,它是一块长约64厘米,宽约20厘米,厚约2-3厘米的布料垫子,在垫子的一端包裹着传感器元件的塑料部件,其余的部分则是气垫。

▲布垫子里面是这样的

使用Nokia Sleep的步骤挺简单:

下载手机应用Health Mate并注册登陆

将Nokia Sleep展开,放在床垫下方,大概在胸口位置

连接电源,然后将Health Mate和与Nokia Sleep连接

▲按照提示进行设置

在初次连接时,Nokia Sleep会有一个时长约为10分钟的校准过程,同时气垫会充气。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在使用Nokia Sleep的校准以及使用过程中,需要尽量确保Wi-Fi连接的强度,否则很有可能没法连接,以及将监测到的睡眠数据上传。在App上的体验就是,“咦怎么连接不上”,“咦怎么刷新不出昨晚的睡眠数据”。

首页<上一页123下一页>尾页

 

我就曾经因为关上房间的门,导致Wi-Fi信号不够强,半夜发现设备没有连接上,因此要顶着朦胧睡眼起床,掀起床垫,翻出布垫子里面的部件,进行重设和重连。

Nokia Sleep监测的睡眠数据包括睡眠时间、睡眠质量、心率监测、打鼾监测,并将睡眠过程中的快速眼动睡眠、浅度睡眠、深度睡眠和苏醒时间等用可视化的图表在App中呈现。同时Nokia Sleep还会根据睡眠时长、入睡时间、起床时间、规律性等因素,对睡眠进行评分。就算是午间小憩,也能监测出来。

在手机应用Health Mate上,我们不仅可以记录体重、营养、血压等多项身体指标,还可以连接Nokia的其他智能家居产品,比如体重秤、血压监测仪、智能体温计等等。

▲将Nokia Sleep与IFTTT连接

此外,Nokia Sleep可以跟网络自动化神器IFTTT进行联网,组成家庭自动化的一部分。IFTTT的全称是“If this then that”,意思是“如果这样,那么就那样”。

首页<上一页123下一页>尾页

 

IFTTT能将新浪微博上的推文同步到各个社交网络上。

在IFTTT上,我们找到了9个触发方案,其中最受欢迎的方案就是“当Nokia Sleep监测到我睡觉时,关掉飞利浦的Hue灯”。大部分的触发方案是关灯和开灯以及调节房间温度,此外还有人会将自己的睡眠数据同步到Google表单上。当然,如果你有其他能够使用IFTTT的智能设备,也可以创建属于自己的触发方案。

可以说,Nokia Sleep通过IFTTT,差不多做到了将睡眠和起床这两个重要场景的自动化体验串联起来。

虽然IFTTT的体验很酷,不过大部分使用Nokia Sleep的人,更多是想要通过它来了解自己的睡眠。Nokia Sleep的关键部件为气动传感器,监测的数据包括呼吸、心率,也会分析身体在床垫上的动作。

在睡眠评分上,满分为100分,App上用绿色代表着“安眠的晚上”,橙黄色代表“一般的晚上”,红色则代表“无眠的晚上”。

▲Nokia Sleep监测到的93分睡眠

给大家展示一个93分的优质睡眠案例,分析报告显示:夜晚的睡眠节奏相当规律,三种睡眠模式的占比也符合推荐数据,入睡和起床时间较短,7.5个小时的睡眠长度也很科学。

然而说实话,那天晚上我玩手机到半夜00:30,早上是在听到闹钟铃声后,不得不起身去关掉闹钟(因为我有把闹钟放在距离远处的习惯,不起床是关不掉的)。如果按照我对自己状态的认知,前一晚的睡眠肯定是没有90分的,在关掉闹钟后,满脑子起床气的我,只希望自己继续被床铺封印,睡个回笼觉。

这让我产生了一个疑问:我们应该相信自己身体的感受,还是应该相信手机应用里的打分?

跟其他的睡眠监测仪一样,这些仪器并不能让我们睡得更香。它们只是按照自己的标准,根据监测到的数据,向使用者提供量化的参考指标以及睡眠报告。但监测结果可以被很多因素影响,比如当天是否有运动,使用者的体质等等。

因此,要想获得更加准确的结果,这不仅需要使用更多传感器来获取到其他场景、维度的数据,还需要拥有足够科学的系统模型来进行分析。

总而言之,外部的设备或许能够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状态,协助有睡眠障碍的特定人群监测病情,但是如果想要真正改善睡眠,还是听从自己的感受,规律地作息吧。

首页<上一页123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