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24日,平地一声雷,Apple Watch正式发售,Apple Watch是苹果公司于2014年9月发布的一款智能手表。苹果一直是高端科技的标杆性大佬,在苹果公司发布Apple Watch智能手表时,该产品被视为这家科技巨头继续前进的另一条道路,而不是单纯依赖于已经饱和的智能手机市场。
Apple Watch的人气度远远盖过了其他竞争对手,其中(三星)Android Wear出货量在全年总销售量中所占比例仅为不到10%,影响力可想而知。苹果又一次引领了智能穿戴产品的风潮。我们可以断言,智能表一定是未来的方向,它有可能和手机一样,成为人人佩戴的产品。
随着智能手机中配置的感知器与高运算能力成为常态,穿戴式电脑科技正在快速发展。预计到2017年,全球将会卖出将近7000万件智能穿戴式装备。这也使得穿戴式智能设备成为了电子商务企业下一个必争之地。小米一向是有着敏锐市场嗅觉的“狼性”企业,2014年7月22日,小米年度发布会上第二款产品小米手环亮相,小米手环延续了小米产品一贯的高性价比,定价仅为79元。大家可别小看了这小小的智能手环,它却肩负着小米黑、橙、红、绿、蓝、青五彩缤纷的心理营销生态链,它将是小米打开智能穿戴市场的试金石。
关注刘德的人,都知道小米手环的79暗藏玄机,打的是一张情怀牌。刘德何许人也?小米科技联合创始人兼副总裁,主管小米生态链业务,在以小米手环为切入点打造生态链这一点上,目前已经放出了“与李宁推出智能跑鞋”、“与支付宝开启智能手环支付”等重磅猛料,可穿戴设备可以和个人身份进行绑定,代替各种实体卡券,一个手环可以完成各种场景的支付、酒店入住代替房卡开门,乃至电影院方便取票,这样的生活相信大家已经憧憬万分。总之我们可以知道,小米已经在智能穿戴领取蠢蠢欲动了,以苹果为标榜的小米,目标会是简单的智能手环?它在下一盘很大的棋。
从小米做智能手环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心理营销的一些端倪。
一、平台思维是打造产品的终极指标
互联网的平台思维就是开放、共享、共赢的思维,目标是打造多方共赢的生态圈。发展至今,平台思维已经不仅仅停留在企业与企业之间共赢,产品体系方面也完全适用。据刘德介绍,其实早在小米手环问世四年前,小米就想做智能手表了,后来放弃了。理由是没有标杆,因为苹果没有做,没有人定义什么是好;因为苹果没有做,量上不去,供应商零部件的尺寸都下不来。因为苹果没有做,没有人教育这个市场智能穿戴将会大杀四方。
事实证明,后来索尼、三星、夏普都出过智能手表,都没有成功,做产品不能顶风而上,只能顺势而为。在未来,小米手环可能会成为一个平台性的产品,小米手环现在每个月都是一百多万只的销量,如果一年的时间可以卖一千万只到二千万只手环,这样两年的时间我们就可以积攒两千万的基础用户。如果有一天小米出智能手表的话,这些基础用户一部分人就可以直接转移过去成为手表的用户,可以保证手表的那一仗打赢,这是小米手环的一个战略思路,却是一盘大棋。一个好的产品,终极目标并不是只有他熠熠生辉,而是要带动其他产品体系,打造多方产品共赢。小米手环打造的平台不仅可以将用户完美过渡,更能成为一个爆款促使智能手机轻松借力。按照智能手表目前的态势,短期内是离不开智能手机的,在这一点上,小米又下一城,智能穿戴越火,越能从人口红利中独霸一方。
二、用户至上,有痛点才有引爆点
做产品我们要明确四个字,用户至上。产品重要的是创造用户价值,暂时不清楚如何赚钱不要紧,没有用户价值就没有商业价值,把用户价值放在公司收入之上,要明确我们的目标做的是“用户”而不是“客户”。经常有企业见利就起早,比如智能手表行业最初的索尼、三星、夏普都出过智能手表,都没有成功,忘掉概念,忘掉大趋势,专注解决用户巨痛,最好抓住普遍的强烈的并且是高频的需求,要在一个点上打动用户,超出用户预期就能被大众广泛接受,好产品是会让用户离不开的。小米手环就抓住了用户在智能穿戴设备上的需求痛点,一炮而红是有理有据的。
1、79元亲民价格 降低试用门槛
刚开始国产的手环价格大概五百到八百,进口手环价格大概八百到一千五。智能手环对年轻人来说,真的是一个新鲜的事物,高科技、时尚、酷、新鲜。但是年轻人一打听价格说这东西要一千块,大家就会说,跟我有什么关系。它的价格和痛点都在小众上,不是一款大众产品。什么是“大众的产品”?第一,性价比要高,要大大地降低人们尝试它的门槛。1000块钱和79块钱,两者尝试的门槛是完全不一样的。79这个玄机上,得屌丝者得天下。
2、50周超长待机 增加使用频率
从细节入手,从不起眼的地方出发。普通手环待机时间过短,一周两周就要充一次电。小米首先把待机时间增长,小米手环的待机时间我们差不多做到了充一次电可以戴50天左右,这样就大大增加了用户的使用频率。
3、多种贴身应用 培养用户黏性
我们思考一下,什么样的设计可以让用户有粘性?我们在手环里面加进去一个自动解锁的功能。把手环变成一个ID,戴着手环开手机不需要输密码就可以自动解锁。这样忽然有一天你把手环忘在家里,不得不又恢复了输入手机密码的状态,你会不会觉得非常不适应?这样用户就开始有了黏性。或许你不知道,小米手环支持定制,可以往上面刻字呢?有没有觉得送人瞬间高大上?和李宁合作打造智能跑鞋,和支付宝合作开发手环支付,都是环环相扣的增加用户黏性的举措,月用越舒服,越用就越离不开了。
三、简易+极致,触动大众心弦
在智能穿戴刚起步的时候,智能穿戴设备价格高冷,让年轻消费群体望而却步。小米手环做的就是站在80%人的需求上想问题,所有没有用的细分的功能都干掉,保留最最基础的功能就可以,让它真正的适合80%人的需求。立足做海量,做最大的人口市场,享受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人口红利。移动互联网时代是继制造业以后又一次可以享受人口红利的时代,我们可以看到移动互联网大国都出现在人口大国。台湾那么强的制造业,不可能在成为移动互联网大国。韩国人可以给中国人做一款很不错的家用电器,但是韩国人非常难为中国做一款很精妙的打车软件。因为在这个时代里,只有你自己本土的人才最了解你自己,这真的是中国创业的最好机会。因为巨头的实力在这个战场上忽然发现使不开,只有你才了解这个用户真正需要什么。这个时代好像给外面的列强竖起了防火墙,他们来打这个市场很难。我们要珍惜这个机会,我估计会持续几年的这样的一个机会,所以移动互联网是一个可以享受人口红利的机会。
所以小米所有硬件的定义,都站在80%人的需求上想问题,立足做海量,做最大的人口市场。当一款产品针对80%人来定义的时候反而简单。像小米手环,如果说你要针对100%的人做,或者说某一个细分市场做,大家有各种各样的对手环的抱怨,说手环不够漂亮,它的体积不够小,手环还不够奢华,不够装饰主义等等。产品是演化出来的,服务也是,公司也是。没有五年计划,没有人能预见未来,我们一点一点地修正自己。不断地试错,不断地修正。将简单做到极致,用户需求必须是刚需,是用户急需解决的问题,基此出发,越专注,越专业,简约意味着人性化,是人性最基础的追求,越容易抓住大多数人的心。
早在2013年,雷军启动了“小米生态链”计划,即在五年内,准备投资100家硬件创业公司,初衷是在它们身上复制小米模式。在发布米家品牌时,雷军表示,小米既希望制造产品又要“制造”创业公司。被坊间戏称为“百货店”的小米于3月底首次公布了生态链的发展状况并发布了新的品牌名称——MIJIA米家。此次品牌的发布也成为小米区别自己研发产品的一种手段。小米延展产业链的方式走的是终端设备合作及开放的模式,与苹果的产品化扩张不同,更注重资本运作和创业公司培养。我们可以预见的以后,小米手环,小米智能手表及其他穿戴设备,完全是可以控制小米的其他硬件产品的,一个小米手环,带动“小米一家”环环相扣的营销生态链,小米手环的魅力,更在于它是生态链的另一个起点,也是重要的节点。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