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手环2/Apple Watch/Fitbit Blaze性能对比评测 小米手环2惊人

2016年6月2日,小米生态链企业华米科技正式发布了小米手环2,此前距离小米手环1代发布已经快两年时间,在这两年中,小米手环销量达到了恐怖的2000万枚,此次搭载一颗OLED屏幕的小米手环2,能否再续神话,让我们拭目以待!

话说笔者本人也算是智能穿戴设备发烧友,对于智能可穿戴设备总是有种难以割舍的情结,此次发布的小米手环2,笔者通过特殊途径第一时间拿到了真机,开箱第一眼就被惊艳到了,直接上图吧!

身边在用的智能可穿戴设备目前还有Apple Watch和新入的Fitbit Blaze(之前在用的某心和某乐手环均已送人),这两款定位于智能手表而非手环,所以和小米手环2放在一起没有太大可比性,唯一能够比较的是心率检测功能,笔者通过对比三者的详细参数,发现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三者都是采用了光电式心率传感器,原理相同,即当心率传感器贴合皮肤时,光电式心率传感器的二极管会发出绿光,血液恰是红色的,吸收绿光,反射红光,传感器根据一定时间内手腕处流通的血液量来计算当前心率。

结合三者的共同点,我们就来测试下吧,看看同样的功能不同的设备带来的结果如何。

三款设备聚齐,从左至右依次是Fitbit Blaze、小米手环2、Apple Watch。

ROUND 1静止测试

▼ 率先测试的是最近刚花了1500大洋入的来自美国的知名运动手环品牌Fitbit,型号为最新的Fitbit Blaze,另类的设计不知道大家给几分;

言归正传,Fitbit Blaze的心率检测功能比较特殊,只要检测到正在佩戴就会不停地在测,属于马不停蹄的那种,个人感觉非常耗电,大家看下正常佩戴时的测试情况吧,坐在工作台前,此时手腕佩戴设备高度与胸部同高,静坐两分钟后开始测试,截取连续两次的心率检测值,分别是71次/分和85次/分,波动稍大。(我们在本轮对比测试中均采用相同的环境和条件)

▼ 其次是苹果手表,Apple Watch购入时间已久,直观感受最大的是戴在手腕上像是绑了块石头,于是戴了没多久就被我收做藏品了,此次再拿出来与小米手环2一较高下;

同样静坐两分钟后检测心率,得出两个结果分别是74次/分和97次/分,于是再次坚定了我把Apple Watch作为收藏品的决心!(这么大的波动莫非真的是我的心脏有问题...)

▼ 哈哈哈,终于要轮到小米手环2出场了,不说别的,先看颜值,手环中的黑凤凰吧,小米手环2的心率检测较前代小米手环方便多了,因为多了屏幕显示和触控,可以直接在手环上独立操作检测心率,连续触控按键直到屏幕上显示“?”形图标时即开始心率检测,此时“?”形图标不停闪烁表示正在检测中;

同样的条件下测出的心率值,两次的结果非常接近,78次/分和80次/分,刚刚惊了一身冷汗的我表示还是149元的小米手环2戴着踏实!!

(默默收起了我的医保卡...)

ROUND 2非人体测试

说到非人体“心率测试”,本人在这里就要多说两句了,还记得小米手环光感版初上市时,由于是首款搭载心率检测功能的小米手环,难免会有质疑的声音出现,比如能测出“空气心率”,甚至有网友做了视频指证小米手环光感版能测出“空气心率”,笔者本人当初也入手了小米手环光感版,实测确实发现如网友所说能检测出“空气心率”,如今小米手环2来了,不如我们再做个验证。

我们选择了几种粗细类似手腕的物品,作为测试介质,有常见的卷纸,自用的乐扣水杯等,按照真实手腕佩戴的状态依次将几个设备戴在相关物品上,确保各自背部的心率传感器能紧贴测试介质,为了公平起见,我们采用同样的环境和测试方式,同时,为了测试更加全面,我们把此次非人体测试场景具体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第一轮固体介质测试先开始。

固体介质(卷纸、金属水杯)

▼ 依照以上人体心率测试顺序,首先出场的还是Fitbit Blaze,由于Fitbit Blaze是不间断式检测(感觉测完就要没电了..),所以笔者特意多观察了一会儿,在测卷纸时出现了不断跳动的心率值,随机截取一个结果93次/分,而在测试金属水杯时却始终没有结果;

▼其次是Apple Watch,在测量卷纸时得出结果37次/分,在测量金属水杯时更是爽快地给出了74次/分的结果。

▼ 国际惯例,最后是小米手环2,在看到这个结果时我竟然有一点意外,但更多的是惊喜,在测量卷纸和水杯时小米手环2痛快地给出了“×”,准确地判断出非人体组织。

固体介质测试结束,相信大家对以上产品都有了基本的认识,下面继续进行液体介质测试。

液体介质(雪碧、玻璃水杯)

液体介质测试,我选取了身边没开口的雪碧和玻璃水杯(雪碧是不是得给我广告费!),玻璃水杯装上纯净水,二者的身材粗细与手臂相当,佩戴手表/手环在同样的位置,保持静止后开始测量。

▼ Fitbit Blaze:在测量雪碧时,始终没有心率结果,而在测量玻璃水杯时却得出了104次/分的心率值,同固体介质测试时得出的结论相当。

▼ Apple Watch:苹果手表,在测量雪碧和玻璃水杯时都能快速地得出心率结果,随机截取一组数值38次/分和74次/分,仿佛没有经过大脑。。。结论也同固体介质测试时相当。

▼ 小米手环2:佩戴在同样的位置,惊喜总是很出乎意料,小米手环2在测量雪碧和玻璃水杯时双双给出了完美的“×”,似乎在质问:“四不四当我傻!”

截至目前,小米手环2都准确给出了非人体心率测试应有的结果,而知名品牌Fibit Blaze和Apple Watch均未能完成准确判断,不服?接着来!

  气体介质(空气)

到了最有争议的阶段,固体和液体介质也许会有人质疑公平性和合理性,那我们再来最后一轮,也就是在小米手环光感版上市初期最具争议的“空气心率”检测,抛开任何固体和液体障碍物,放置三款设备在同样的两种场景中,一是放置在桌面上,二是用手机床头夹夹在空气中,确保各自背部的心率传感器不受其他任何物体的影响。

▼ Fitbit Blaze:分别测试静置在桌面上和夹杂空气中,背部挡心率传感器均不受遮挡,Fitbit Blaze依然只是在夹起状态下得出了数值96次/分,静置在桌面上没有结果。

▼ Apple Watch:相对于Fitbit Blaze,本人更喜欢“没有大脑”的苹果手表,无论在任何状态下都能快速地给出数值,当然,数值严重不稳定,此次在空气中得出的结果更是离谱,分别为215次/分和54次/分。

▼ 小米手环2:我越来我越喜欢她了,固体介质、液体介质测试中已经准确过滤出非人体测试环境,此次在空气心率测试中依然准确判断,醒目的“×”,自然界三态物质已无法再对小米手环2的心率检测造成任何影响!

经过第一轮的静止心率测试,我们可以发现目前市面上知名的主流智能手表/手环在心率检测方面的表现各有千秋,也许是各自的算法差异造成结果有一定差别,说话、呼吸节奏等因素也会对结果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相对于Apple Watch和Fitbit Blaze,新发布的小米手环2在心率检测上更加稳定与平和,没有Apple Watch所带来的浮躁冒进和Fitbit Blaze的模棱两可。

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本人拿来身边作对比的三款设备是现今智能可穿戴市场份额的世界前三品牌,此次小米手环2带来的无论是功能上还是外观上的改进都让人眼前一亮,此前小米手环光感版饱受“空气心率”争议,笔者本人查阅了大量资料和对比,发现其实并非小米手环光感版本身的缺陷,而是一个普遍现象,且是正常现象,以上测试以足以证明,这里笔者想再和大家分享下智能腕带设备的心率检测原理,目前市面上主流的智能腕带设备无一例外都采用了光电式心率传感器,它在测量时二极管能发出绿光,用反射式光电测量法获得桡动脉PPG信号,对PPG信号做快速傅里叶变换,分析频域进而实现人体心率的检测。简单地说,就是用一道光照到动脉上,再反射回来,根据反射回来光的变化,计算出人体的心率。

心率类手腕设备检测的重点在于人体组织,非人体的物体也会读取到一些数据,这是已知和正常的现象,基于光的反射原理得到数据后心率检测会有读数,这个状况无法全部避免,于是会出现心率手环(表)在“非人体介质”的情况下出现心率数据的问题,即Fitbit Blaze和Apple Watch在以上固、液、空气介质测试中出现“心率值”,以及此前小米手环光感版能检测“空气心率”的现象。

经过两年的积累和沉淀,小米手环更加成熟了,也许就是这种积累和沉淀,才做到了技术上的跨越与突破。相比于苹果和Fitbit,我更愿意拿小米手环2作为日常腕带设备,至少,我不担心续航!

(以上测试均为本人实测,部分技术原理摘自专业网站,个人观点,仅作参考)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