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混合现实)领域的iPhone——Hololens终于正式开卖了。
这是一款类似于眼镜的设备,戴上之后就可以在现实环境中叠加各种元素。可对现实叠加,是MR(混合现实)设备相对于VR设备最大的优点。有了这种叠加能力,你家的沙发就可以变成游戏中的场景,你可以打沙发上的怪兽:
在你看球时,球员会出现在你家客厅:
除了娱乐之外,它更擅长的是生产工具。
它让你在生产如看病、学习、维修、销售……时,有更多的信息协助。
比如医学院学生要了解人体构造:
还能看到器官细节:
再比如设计师用它设计:
更强大的地方在于,Hololens可取代手机、PC成为下一代计算设备。
你可以用它浏览网页:
你在虚拟世界的出发点,不再是“桌面”“主屏”,而是一个工作室,可以看到天气啊,to do list啊……
你可以戴上它做太多事情,包括手机、PC能做的一切事情。
简直太酷了,习大大去美国访问,微软的人将这个黑科技拿出来炫耀了一番:
Amazing!
有产品宣称概念比Hololens 的MR更强大,所谓CR,比如多次拿到Google、阿里巴巴等公司投资的Magic Leap。然而,几年过去,这些新概念的产品影子都没有,纯PPT发布。
Hololens不同,产品早已面世,并且3月接受开发者预订。不过,不是每个开发者都买得到,所以,国内这款设备已经炒到了6万多(实际价格19929.9元)!
这黄牛知道很多人买不起,提供“到店体验”服务,价格竟然要1400元!
总之,就是买不到、买不起,想玩还要花很多钱。
现在好消息来了,在北美地区,只要3000美元,约合人民币19930元,即可购买这款Hololens。微软担心中国黄牛捣乱,每人限购5台,要求地址在美国和加拿大,只开放给开发者和商业用户(但版本仍为“开发版”)。这些应该都难不倒黄牛,但至少不会再炒到6、7万了,国内用户很快就能体验到Hololens了。
微软表示零售店现在没有库存,但北美地区开售表明,微软已准备好让这款产品全面上市,技术和产能已ready。而先向开发者和企业销售表明,其希望在丰富Hololens应用基础之后,再全面销售,内容生态还没有ready。
那么,这款逆天产品,是否会给HTC Vive等VR设备带来压力呢?答案是:会。
第一,Hololens功能更加强大,HTC Vive理论上只是其子集。
Hololens是MR设备,MR=VR+AR,即可对现实进行叠加的设备,不强调身临其境,而是对现实环境进行数字化融合。然而,它本身就是数字化的,基于纯虚拟环境看视频、玩游戏一样没有问题。所以,它能做VR的事情。当前由于计算能力有限,视场角度只有40°(Vive是110°),定位能力有限,但未来会得到解决。
相对于VR只是手机和PC的补充而言,MR终极目标是取代手机,或者说,手机未来会MR化。这样看来,Hololens更具想象空间。
第二,Hololens不需要主机和线缆,HTC Vive需要且不便携
暴风魔镜等VR产品很轻巧,但这类产品更像“伪VR产品”,真VR产品是HTC Vive、Oculus Rift和Sony PS VR为代表的产品。这些产品无一例外需要配置较高的主机,并且还有大量线缆与头盔连接,这在使用上造成了很大的不方便,且不便携。
Hololens则可以带到公司、带到朋友家,带出去旅游,带去不同的生产环境,很多地方都可以使用,适用场景更广泛。
第三,Hololens 的目标用户更明确,HTC Vive还在摸索
简单的娱乐,用户购买“伪VR”即VR盒子即可,不需要购买Vive这样的重型设备,而发烧友玩家也很难承担如此高的成本去买一个目前只能玩射箭这类简单游戏的设备,就算要体验VR游戏,还可去线下体验馆体验更加重度的多人对战型游戏。
Hololens则不然,其有明确的目标用户群,至少可以先从企业客户出发,这个设备可提高生产效率,企业客户对价格不是那么敏感。
比如不差钱的NASA宇航员就用上了Hololens,很难想象让他们带着Vive的主机和头盔去太空舱。
第四,Hololens的使用成本并没有比HTC Vive高出太多
Hololens要3000美元,约合人民币19929.9元;HTC Vive只要799美元,约合5307.4元人民币,然而,别忘了HTC Vive还要一台高配主机,大概要再花1万元,前不久HTC 高管表示未来会联合PC厂商推出4000元以下的电脑主机,就算跑得动,整体价格还要一万元,而且这个主机什么时候出来,还没谱。就算做出来了,比Hololens只便宜了1万元,随着销量提升,Hololens还有很大的降价空间,Vive则不尽然。所以,价格不是Hololens能否击败Vive的重要因素。
这样来看,Hololens正式发售,会让HTC Vive压力山大?手机业务扶不上墙,HTC 好不容易找到VR这个新机会,千万不要被微软给干掉了啊……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