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可穿戴设备才有未来

 前些年,可穿戴设备很火爆,各种手表、手环层出不穷,最有名的小米手环,2015全年的销量突破了 1200 万。身边的家人啊、朋友啊都是人手一个。但是最近一段时间,这个市场好像没有以前那么热闹了,也没有那么多新品出现了,是不是这个行业已经开始渐渐没落了?

著名投资人王煜全在他的订阅专栏「前哨·王煜全」中对这个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们来看看他是怎么说的:

首先从全球消费市场领域来看,一些大品牌,在全球仍旧占有比较大的统治地位,比如「FitBit」,因为它是最早做手环的;还有后来的「Jawbone」,也依然是这个市场里很重要的品牌。再比如耐克公司,原来推出过一款手环叫「Nike FuelBand」,但是在2014年的时候就放弃了。

很多人认为耐克放弃的理由不光是市场竞争,一方面是用户的需求似乎没那么旺盛,因为到现在为止手环的功能还是相对比较单调的,除了计个步、提个醒、设置个闹钟,最多能测个心率什么的以外,就没有太多别的功能了。

另一方面,手环本身是一个戴在手腕上很小的电子装置,出故障的几率比较大,所以需要有很强的维修能力。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能发现,「FitBit」公司在中国市场里的相对份额比较小,不如它在国际市场上的表现好。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没有足够好的售后,产品出了问题,不能做到很好替换的话,顾客就会有很多抱怨。所以「FitBit」虽然是世界顶级品牌,但因为故障率比较高,又不能及时为用户提供售后服务,所以在中国市场表现就不太好。

所以售后服务,应该是所有想在手环产品上发力的创业者需要尤其注意的问题。

除了手环以外,还有一个比较大的机会,就是手表。

手表市场也主要以大品牌为主,比如苹果的「 Apple Watch」和三星的智能手表。尤其是苹果的「Apple Watch」,推出以后销量和利润表现就挺不错的,但是我们认为,这是因为苹果整体品牌和「iPhone」的带动,而不是「Apple Watch」本身的实力在起作用。

因为实际上,「Apple Watch」本身的功能也相对比较单调,除了我们说的类似手环的功能以外,仅仅是多了一些应用软件的信息提醒,并没有更多的功能出现。

对全球的消费市场来说,手环主要是一些新企业迅速崛起,手表呢,还是老企业产品线的延伸。由于它们的功能相对单调,所以应该说爆发力没那么强。

但他们也在不断地想要扩展自己的领域,比如说「FitBit」公司就有做移动支付的打算;而苹果有了「Apple Pay」以后,很有可能「iWatch」里面也有做支付的打算。所以下一个消费级可穿戴领域里的竞争,应该会发生在支付上。

如果你觉得和这些大公司在支付功能上竞争没有赢的可能,那是因为有一片蓝海我们没有注意到,就是专业医疗级别的可穿戴产品。

它分为很多细分领域,比如说多参数的患者远程监控、心血管的疾病监控、糖尿病和肥胖的监控,慢性疼痛管理、神经和精神健康的管理、睡眠改善、妇女和儿童健康的监护,尤其是孕妇和新生儿的监护,以及对老年人的监护等等。

为什么说这些领域是蓝海?

  ① 因为医学的特点,就是它们互相之间不构成竞争。也就是说,每个市场的细分都很大,因为它解决的是每个消费者不同的健康需求,而这是个刚需,只要是刚需,市场就小不了。

② 虽然有很多大公司参与,比如强生公司有自己的胰岛素贴,就是做糖尿病管理的,美敦力公司有自己的心脏监护产品。但是依然有大量的创业小公司在这个领域里,说明创业机会是非常大的。

③ 是可穿戴的特点,就是它的壁垒不强。比如说你去华强北逛一圈,就会发现手环已经烂大街了,到处都有各种各样的手环。但是一旦到了专业医疗领域里面,这种普通的消费类可穿戴产品就不能参与竞争,因为必须要能够得到医疗机构的认可,尤其是「FDA」认证。

这意味着只要你的产品能够拿到「FDA」认证,你就和那些烂大街的普通消费类可穿戴产品拉开了差距,建立起了你自身的壁垒。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