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容量远超我们的想象

可穿戴设备行业自2012年由谷歌眼镜引爆之后,整个领域发展至今尚处于初级阶段的探索期,无论是硬件本身、系统平台、商业模式,还是生态圈。而纵观整个行业,我们可以预见,相对比较成熟的商业模式将先出现在可穿戴医疗领域,其次应该是与大数据结合的广告行业、旅游业、游戏行业等。而运动监测类产品除了Fitbit已经形成了大数据的获利能力之外,其余的商业模式都相对比较传统,就是通过硬件本身的销售获取盈利。

可穿戴设备领域当前已经出现的商业模式,还是以直接的纯硬件销售为主、软件平台为辅的模式,比如各类智能手表、手环、虚拟现实设备等。而在可穿戴医疗领域,已经出现了可穿戴设备与保险公司、医疗机构、数据分析公司合作的商业模式,这些也是目前整个智能穿戴行业内比较典型的几种商业模式。

而在广告、旅游、电子商务等其他行业领域,目前都还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商业模式,根本的原因是当下可穿戴设备的整个生态圈还未搭建完善,尤其是数据的监测、分析、反馈等还远未达到商业化应用的标准。但是,我们可以基于现今智能技术以及行业发展趋势上,对未来这些领域内的商业模式做一个前瞻性的预见,而这一部分将在本书占比较大的篇幅。

根据IDC的数据,可穿戴设备市场的增长速度过全球消费电子市场的其他任何领域。2014 年,可穿戴设备的销售量是前一年的3倍,达到1.92亿件;预计2019年这个数字会达到12.6亿,也就意味着在全球范围内,有279亿美元的潜在销售额。

此外,根据NPD Display Search可穿戴设备市场及预测报告显示,2020年全球可穿戴设备市场的出货量将达到1亿5千3百万台,其中中国大陆会成为这一领域未来大的潜在市场。NPD Display Search指出,诚如目前许多消费性电子产品,中国大陆市场的庞大需求引导了许多厂商在设计、产品规格、成本与价格等方面承担着引领全球的角色。同样在智能穿戴设备领域,中国也很可能凭借庞大市场需求的刺激,率先产生具有特色且符合国情的商业模式。

这些预测报告其实都还只是整个可穿戴设备产业的冰山一角,或者可以理解为基于智能手表、手环所做出的预测。其实,可穿戴设备,作为智能穿戴产业中的一个分支,只是其中围绕人体的智能化产品部分。通俗地理解,就是可以“穿”“戴”在人体身上的智能化设备;从与人体的接触层面进行划分,可分为体表外与体表内,也就是穿戴在人体皮肤外的穿戴式产品和植入人体内的植入式穿戴设备。

体表外的可穿戴设备是我们目前比较熟悉的产品,主要是由谷歌眼镜和苹果手表引领,加之国内的诸多创业者以智能手表、智能手环为产品形态切入的可穿戴设备领域,使其成为大众为熟知的一种产品形态。但智能手表、手环类产品并不是可穿戴设备的全部,只是可穿戴设备在体表外的一种表现形式。就整个人体可穿戴设备产业层面来看,智能手表、手环尽管起步较早,但市场容量可以说是整个可穿戴设备产业中相对较小的一个模块,可以说还未发力的智能眼镜、智能服装、智能鞋子、智能饰品、智能内衣等体表外可穿戴设备中的任一产品形态,其市场空间都比智能手表、手表要大得多。

那么我们就以IDC的这组数据为参考来对可穿戴设备产业做一个测算,我们假设智能眼镜的市场容量与智能手环、手表类产品一样大;假设智能鞋子的市场是智能手表、手环的3倍;假设智能服装的市场也是智能手表、手环的3倍;假设智能饰品的市场和智能手表、手环一样大,先不计算人体植入式的可穿戴设备,也不计医疗类的可穿戴设备,不计未来智能手机将成为可穿戴手机的市场,以及智能内衣等,就这样简单地做个估算,其市场容量是多大呢?按照IDC第2阶段1810万台出货量来计算,1810 1810 1810×3 1810×3 1810=16290万台,然后还要乘以相应的系数,再乘以4个季度,此时所得到的数据才是相对靠谱的市场容量数据。而所得到的这个数据还不包括每年的增量系数,因此,可以说可穿戴设备的市场容量远出我们当前的理解。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