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wbone陨落 可穿戴将死还是重生?靠什么反击?

可穿戴设备从出现至今,一直在争议中前行。而鼻祖Jawbone的陨落,显然给这份争议加了一道“筹码”。

近日有报道称,Jawbone正计划出售,其主要贷款方BlackRock将公司的股票价值从原先的5.97美元/股下调到不到1美分/股。

这是一家2014年曾被媒体认定为“设计创意或许足以超过苹果”的企业,因此,不难理解有人将其解读为“可穿戴设备将死”的标志。

虽然,行业内人士用“过于夸张”来回应这一解读,但就外界对产品“伪需求”的议论,似乎并不吃惊。

易昊翔就是其中之一,他花了很长一段时间考虑“伪”背后,到底是什么,最终他得出结论,要打破“伪需求”的途径之一,就是让自己的产品脱离“科技圈的玩法”,争取帮更多用户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最近,易昊翔所创办的回车科技又推出了一款新的可穿戴产品——智能眼罩,并启动众筹。

而其实,他仅是一大群可穿戴从业者中的一员。伴随智能眼罩出世的,还有一大批可穿戴设备正在源源不断地涌入市场。

最引人注目的就是Apple Watch的动作,多款智能手表官网售罄的现状,也让人预测下一代新品很有可能会出现在9月份的新品发布会上,而爆料大神郭明池也表示,今年下半年苹果可能会发布两款Apple Watch。

另外,三星、小米等也动作频频,似乎这块“颇具争议”的蛋糕,大佬们依旧垂涎。

Jawbone陨落 引发运动手环“鸡肋论”探讨

2011年左右,可穿戴设备以运动手环为切入点,开始了商业化的进程。Jawbone借此一度登上这波浪潮的巅峰,其估值甚至与Uber不相上下。

Jawbone的陨落,在某种程度上具备一定的典型性,虽然在很多行业内人看来,这家在硅谷成立近20年、且单品一直较为单一的公司能凭13轮融资活下来,本就是一件挺不可思议的事情。

在土曼科技创始人汪伟看来,Jawbone遭遇现状,与产品单一、功能单一脱不开联系,特别是在交互性、智能化上,略显单薄。这是不少从事智能手环研发生产企业都会面临的问题。

其实,不光是Jawbone,不少其他以运动手环为代表产品的可穿戴公司,也并非想象的那么风光。据美国市场研究公司NPD Group的统计,约有40%的运动手环用户在购买这类设备后6个月选择停用。

这也印证了运动手环“鸡肋论”甚嚣尘上并非偶然。在汪伟看来,除了针对特定人群外,运动手环的部分市场份额会被智能手表占据,因为后者更像是一个小型的计算机设备,具备系统,而非仅有硬件而已。

相对来说,回车科技的易昊翔对运动手环的前景反而略显乐观,“前几年以运动手环领域为代表的可穿戴设备虚火很旺,而如今洗牌之后,留下的才是忠实的用户,才是真正走得下去的企业。”他说。

而在bong联合创始人皓玥看来,运动手环已经从“黑科技时代的产物”变成了一件“大众消费品”,成为一个独立的单品且拥有一定的用户群体,“不管它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多少的质疑,但从现状而言,是值得肯定的。”

“其实,更多的是大家对可穿戴设备的高期望没有实现,但这并不代表这类产品没有价值。”而匠物科技CEO陈隽永表示,在短期内,也就是杀手级功能或应用还未出现之前,包括运动手环在内的可穿戴设备依旧会局限在一部分需求明确的用户中,而不是之前大家想象的像智能手机一样普及到所有人。

挖掘数据价值技术尚未成熟

不光是可穿戴,很多硬件领域的产品都遇此困境

不难发现,运动手环、智能手表等在内的不少可穿戴设备,在推出市场之时,都会被冠以“收集健康数据、提供更好的数据服务”的重任。许多创业者期盼,数据能够产生巨大的价值。

“但显然,事到如今,包括Jawbone在内的很多可穿戴设备公司,并没有如期收获数据价值。”易昊翔说,真正能提供数据服务的,往往都是大公司,他们收集数据的对象都是以上亿甚至数亿用户,而创业公司而言,能到百万级用户数量级的,已经非常了不起了。另外,后者在挖掘数据价值的技术上也欠成熟。

这不光是可穿戴设备企业会遇到的困境,很多硬件领域的产品,都会遇到这类难题——押宝在数据服务上,结果发现这条路并不是谁都能走。

但在土曼科技创始人汪伟看来,“现在很多人都将‘数据’奉为神话,但事实是谈数据,还为时过早。”

“在可穿戴领域,顶多称得上‘产生了大量的数据’,但还不足以说是‘大数据’。因为建立模型,本身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他说。

相反,在汪伟看来,当下率先得解决的,还是可穿戴设备的传感器技术。

比方说,很多人会质疑,智能手表测试的心率到底准不准?手环监测的深度睡眠时间是否靠谱?“一直到如今,很多人对此依旧将信将疑。”汪伟说。

这考验的就是传感器的灵敏度,在汪伟看来,若要提升用户数量、提高用户频度,就必须从技术上攻克这一点。

传感器灵敏度的提升,也将意味着它可以监测更多精密的数据。就拿近期的苹果公司的进展为例,其通过了一项可穿戴设备的专利,能够通过一系列传感器监测心电图,引来不少人的期待。

监测脑电波的眼罩 抗病毒的服装……

可穿戴设备领域迎“深一度挖掘”

当前的可穿戴领域,智能手环、智能手表等占据了大量的市场份额,但如果你多留意些,就会发现还有,不少搭载其他部位的产品正在不断涌出。

今年的里约奥运会,一种可针对寨卡病毒的“抗病毒服装”成为了新网红。

据报道,除了“驱蚊”作用外,科研工作者和设计师还试图发明更多的新材料,发展可穿戴设备技术,使服装建筑多种功能。例如,可一边提供机械降温功能、一边提供移动充电功能的“电力服”;实时记录运动数据,并给出反馈和建议的“健身衣”;探测身材尺码和胖瘦几许的“测体装”;根据用户的心情或意愿改变衣服颜色的“变色装”;甚至帮助人与周围景物融为一体的“隐形衣”等等。

此外,头戴式产品也成为了可穿戴产品的另一个被深度挖掘的分支。近期,杭企回车科技就研发了一款智能眼罩,可利用脑电波来检测大脑的不同状态,智能调节放松时间,并通过不断收集信息来进行自我优化。而随着AR、VR技术的快速发展,也有不少人看好这类头戴式设备。

“在一些特定场合,一些可穿戴设备应有还是很有市场的,比方说穿戴式的无人机等。”在汪伟看来,只要能解决用户的痛点,都有机会得到市场的认可。据他透露,目前,土曼科技正在研发一款可以充当“个人助手”的手表,今年下半年就会面世。

“将设备功能和手表、眼镜、鞋子等嫁接起来,是一种很棒的趋势。”匠物科技CEO陈隽永说,穿戴式产品的本质就以更便携的方式,持续地收集人体数据,并服务于用户。形式不是关键,关键是发掘出场景价值。

让可穿戴设备“无需穿戴”

“无感知化”是未来头戴式 可穿戴的发展趋势

在最近举办的Converge大会上,GGV的李宏玮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下一代可穿戴设备将“无需穿戴”。

所谓的无需穿戴,是指可穿戴将被改造成没有存在感的,即时在线,传感器类型的随身设备,它能够追踪数据也能够将数据结构化,并据此给予用户结构化的推荐,让用户与环境更好地交互。

“其实,自第一代产品上线起,企业打出的口号就是‘无感佩戴’,而现实生活中,不少可穿戴设备的研发生产者都会将此作为目标。”bong的联合创始人皓玥说。

但她也解释,“对人来说,腕部是相对无感、忍耐度比较高的一个部位,因此智能手环、智能手表的佩戴适应过程,并不艰难,且现阶段发展态势良好;而无感佩戴要面临的更高挑战,可能更多的是针对头戴式可穿戴设备。”

的确,当下头戴式可穿戴设备,例如VR头盔等,在佩戴过程中依旧没有解决“不舒适”这一问题。

皓玥表示,目前bong也在布局头戴式可穿戴设备的涉及和发展,一旦有可商用的计划出现,便会即刻跟上,“但前提是,技术得发展到足以面向消费端,这将是一个渐进式发展的过程。”

皓玥还透露,未来的可穿戴设备发展,还有可能往“植入式”方向发展,“我们相信,到时候它会遇见不少的挑战,也会带来更多的惊喜。”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