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员工揭秘:Pebble为何会被“贱卖”

虽然我早就知道 Fitbit 要收购 Pebble 的消息,但总想等到消息正式披露后再写这篇文章。但没想到前些日子又是一个“线人“爆出了消息(如果大家仔细看过去的新闻Pebble的新闻总会有一些负面的新闻是在职或者离职员工爆出的,这个后面会讲到其实也不是偶然的,而是创始人管理的问题),还好并没有影响这次的收购。

Pebble是典型的Geek创业团队,CEO Eric Migicovsky 08年开始做Pebble时是个还没有毕业的大学生,最初他们想做的就是一台可以支持黑莓续航能力强的智能手表,今天来看他梦想的产品早就实现了,但显然在商业上他所创办的公司失败了,而且失败的那么彻底:

Fitbit收购价格还不到4000万美金,也不会帮助Pebble偿还归还公司所欠债务,Pebble的品牌和产品也将消失,留下的只是Pebble固件操作系统(这也是Pebble的命根子)和一些软件专利。

最惨的是Pebble 2016年最新一次Kickstarter上众筹的产品(对的,Pebble今年的新品又上KS众筹了一把)也不得不宣布跳票,最终Pebble还是让一直在 Kickstarter 上支持他们的客户失望,要知道Pebble是保持Kickstarter众筹记录保持者并且从无跳票记录,曾经的Kickstarter之王跌下神坛,让人唏嘘。

Pebble 2014新员工Party,在Eric家

Pebble的Twitter昨天发出感谢团队和感谢用户的照片,看到里面刚好有我14年刚刚加入Pebble时候的新员工Party的照片,就在 CEO Eric的家里。那时候Pebble还沉浸在第一代产品进入美国各大线上线下渠道的喜悦当中,我加入后不就我们就突破了100万台手表销售的记录,也正式登陆京东宣布进入中国市场销售。不过很快随着Google Android Wear和Apple Watch上市,喜悦就变成了隐隐的担忧。

不过话说回来,即使是在Google Android Wear和Apple Watch的夹击下,Pebble仍然拥有自己的核心优势。它自主研发的固件系统和丰富的第三方扩展应用两个方面确实是有竞争力,完全有机会以更好的价格退出。这并不是因为Pebble有什么核心算法,而是它的底层基于TI芯片的固件系统,在工程上有大量的优化和研发。它不仅功耗低而且延展性非常强,比如续航可以达到7天,同时支持iOS和Android,并且从第一天起Pebble就可以把底层陀螺仪数据API接口给第三方开发使用等等。

对比之下,Android Wear系统基本是在原生Android系统基础上进行删减但仍有有大量冗余,从代码行数来说就是Pebble的上千倍,而且芯片也要用高通的骁龙才可以搞定,运行效率可想而知,所以Android Wear不仅功耗高,而且在很长时间都不可能延展支持iOS系统通信。另外一个竞争对手Apple Watch就更不用提了,用过的人都知道第一代第二代的WatchOS有多么烂,别说底层陀螺仪数据了,就是健康数据都根本无法开放给第三方开发者,主要原因就是Apple Watch的系统是基于iOS改的,不像Pebble是从零开始搭建。所以现在来看Fitbit收购Pebble最核心的部分,也就是那小几千行C程序,也就是当时我们固件团队不断优化的成果。

也正是因为固件系统的特色,Pebble自然吸引了大量的开发者也就是最早期的智能硬件发烧友,围绕这些early adopter,Pebble不仅确实卖出了不少手表,也同时在Pebble的开放平台上诞生了很多在智能手表平台第三方扩展应用(但就是界面和交互由于硬件的限制一直都是极客风格不能被大众接受),而这些应用比如我当时负责的和天气预报公司The Weather Channel合作的天气预报应用,和Misfit合作的运动健身应用至今应该依然是可穿戴平台下载量最高的手表平台应用。

刚好华米CEO黄汪黄总前两天讲到Pebble的死掉说明抄袭欧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但黄总忽略的是, 虽然中国公司对硬件的抄袭很快,但是核心的固件系统以及软件平台的交互体验,中国的硬件公司都没有能力抄更没有能力创新,而这才是Pebble的核心。

Pebble在滑铁卢时期的早期团队 “Pebble 5”

至于为什么Pebble会走到被贱卖的地步,作为Pebble前员工,有两点我觉得是主要原因:一个是创始人的家长式管理风格,还有就是对于销售和市场的忽视。

Pebble在滑铁卢时期的早期团队也被称为”Pebble 5”,我们的CEO Eric是其中最年轻的一位(当时还在滑铁卢大学读本科,也是黑莓系统的诞生地),也是话语权最大的一位。随着公司壮大,公司一直缺乏可以和Eric的决策进行讨论(制衡)的管理层,曾经有段时间招聘进来不少有管理经验但明显缺乏创业实操经验的员工进来,甚至明显不适合Pebble这样A轮创业公司的职业经理人,比如好几位从LG,Apple,HP过来的管理者。而且排挤一些敢于直言不讳,敢于进谏的老员工,比如当时已经在硅谷科技圈非常有名,快要提升成为Engadget Editor in Chief 的我的老朋友Myriam Joire,来到Pebble仅负责公司PR一年时间就被迫离职,她的离职和Eric的管理风格就不无关系。

而Pebble整个公司,也一直处在Eric的家长式管理下。在2014-2015年,公司有很多次可以调整方向或者说被收购的机会,但也正是因为Eric的坚持甚至是有点偏执,都错过了。

另外一个失败的原因就是忽略市场和销售的重要性。

比如像2015年Pebble推出的新产品Pebble Time 产品定位没有问题,事实证明操作系统Pebble Timeline确实赢得了大量好评而且有激发了更多的周边应用,只是在最后推向市场时虎头蛇尾策略失误:

一方面是当时的竞争环境已经改变。随着外观漂亮的Moto 360, Apple Watch等都已经推出,Pebble的硬件ID设计相较下实在太过丑陋,如果当时认可市场的变化,重新更改ID设计,其实会赢得更多用户。

另外一方面,新产品Pebble Time发布时重新登上Kickstarter众筹,其实是公司最后2个月的临时决定,其实像是饮鸩止渴的决定。因为一方面当时确实需要收到一笔筹款用于新品的生产投入,但公司还有很多人(包括我在内)都在担心,再上Kickstarter众筹意味着承认自己公司没有更好的市场和销售渠道,只能继续卖给Kickstarter上的极客用户,也就是说一直没有机会从early adopter(早期用户)跨越鸿沟去面向更广阔的massive market user(大众市场),而往往early adopter对于产品关注点和需求点其实会误导整个品牌和市场的定位,往往很难再被大众市场接受。

事实证明,Pebble的产品销售高开低走,最后大量库存积压无法销售的原因,当然有产品本身的问题,另外更核心的是因为我们一直沉浸在Kickstarter上Pebble支持者那个小圈子里,没有抬头看到更广阔的市场。

Pebble的成与败都是因为CEO Eric的偏执。他当初笃定要上Kickstarter众筹,这让 Pebble 成为了最耀眼的可穿戴明星,但遗憾的是,他最终也没有能走出Kickstarter。

Kickstarter为了感谢Pebble特地在第二次众筹结束之后寄给Pebble一个蛋糕

虽然Pebble最终是以“贱卖”收场,但里面的核心员工,我的前同事们纷纷找到了新的智能硬件公司机会和方向,继续在孕育更加伟大的产品和公司。相信就像Garter的技术周期曲线一样,目前智能硬件进入低谷期,但随着屏幕功耗、电池等问题都有突破之后,未来还可以有机会再创造出更好的交互系统和产品,还会出现像Pebble这样让人尊敬的产品和技术公司,只是到时候,希望有一个更好的结果吧!

本文作者:Wally王英骁,清华大学自动化本科毕业,曾在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攻读博士,是Pebble第一个数据科学家和唯一一个华人工程师,并曾经负责过Pebble在中国市场的合作。他离开 Pebble 后曾负责 Misfit 在亚洲的战略合作,Misfit 也已于 2015 年底被美国上市公司Fossil Group 以2.6亿美金收购。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