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人类痴迷可穿戴设备?量化自我

可穿戴设备(Wearables)这个概念大概是从谷歌眼镜开创出来的,到目前,从眼镜到手表到腰带再到球鞋,智能可穿戴设备已经可以把我们从头到脚武装起来。

▲谷歌眼镜

但是可穿戴设备的发展最近却遇到了一些障碍。可穿戴设备明明代表了未来,为什么现在总感觉雷声大雨点小呢?对此,笔者最近的一篇文章进行了思考。

▲智能腰带

目前的可穿戴设备分为带屏幕和不带屏幕两种流派。以苹果的Apple Watch智能手表为代表的有屏可穿戴设备可以独立操作,不需要其他的设备依赖,有块屏幕在交互上也比较讨用户喜欢。

但是这样的设备目前有一个普遍的共性问题,就是设备如果要做得体积小巧可穿戴,那么就会续航短、耗电快,一般的续航都是以小时为单位的,频繁充电非常麻烦;屏幕小也意味着阅读困难,触摸操作也不方便。

而不带屏幕的可穿戴设备,比如智能跑鞋或者手环,续航的问题是解决了,一般都能用上个十天半个月的,但是因为没有了屏幕,交互方式上就受到了限制,往往需要手机等等其他设备做辅助。与其说是辅助,不如说是依赖。因为本身没有交互的界面,这种可穿戴设备一般只能实现简单的信息收集功能,往往成为了低端廉价的代名词。

要么充电麻烦,要么功能不强。那可穿戴设备的意义到底在哪儿呢?

答案是:“量化自我”

目前的可穿戴设备不可能做到像手机一样成为一个全功能产品。它更有可能的发展方向是,为某个细分领域提供技术增值,尤其是在医疗健康领域。

▲屏幕上可以看时间,步数,里程,心率和血氧的智能可穿戴手表

比如目前可穿戴设备标配的功能是监测步数、心率、血氧和睡眠,让我们实时方便地查看这些量化数据。未来,更多的身体数据会被可穿戴设备量化出来。比如血糖,监测血糖很快会成为可穿戴设备接下来的标配。

测量血糖一直以来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情,家里有糖尿病人的都知道,要采集指血,自己扎破手指头然后用专门的仪器测量血糖。因为过程本身十分麻烦又繁琐,所以患者一般一天只会测量个三四次。

这种离散的数据其实并不能准确反映我们全天的身体趋势,一些重要的高血糖或者低血糖时刻往往因为没有被测量到而错过。最近就有消息说,苹果极有可能在第三代智能手表当中,支持用户测量血糖水平。当然,这种直接通过皮肤表层接触测量血糖水平的传感器技术能否实现,测量是否准确目前还存在争议。

苹果手表不刺穿皮肤测血糖

据传,第三代苹果手表可能会增加一个腕带配件,通过增加摄像头等技术,实现不刺穿皮肤之下的血糖测量,并且能和苹果手表保持通信,记录测量数据。

雅培也在最新一代的血糖测量仪当中引入了实时血糖监测技术,在胳膊上植入一颗传感器,就能无痛且实时查看血糖水平。

雅培瞬感动态血糖仪

监测仪由一枚硬币大小的一次性圆形传感器组成,通过一个长5毫米、宽0.4毫米的柔性探头和传感器敷贴器固定于上臂外侧,就可在14天内实时监测血糖水平。

人们对“量化自我”的需求,会让可穿戴设备在未来获得更多的需求。尼尔森的《全球健康保健报告》显示,与前几代人相比,当代人更关注自己的量化的健康状况,除了身高体重之外,BMI指数、体脂率等等也是现在年轻人不陌生的数值。

APP的强大功能,想知道什么数据都行

“量化自我”过去只会被一小部分运动和健康达人甚至是病人所关注,但是未来,能够看到可被量化的一切,会是人们安全感的来源。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