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米王辉:可穿戴设备的下一步怎么做?

王辉为华米科技北京的总经理,该公司最为人所熟知的产品便是「小米手环」。在这篇演讲中,王辉由浅入深地讲述了以小米手环为代表的可穿戴式设备的特点、作用以及应用。此外,延伸至由小米手环海量用户所带来的海量数据的应用与研究。

什么是可穿戴式设备?

可穿戴式设备与人之间的相互联系与作用体现在哪里?

手环是如何将人无感地将人接入 IOT 世界的?

小米手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

手环带来的海量数据研究将如何用来更好地提高人的生活质量?

正如王辉所说:“我们的愿景是让人类无感地连入互联网世界。”而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智能硬件无感地融入我们的生活,也将会有更多的人体验到可穿戴式设备带给生活的积极影响。请我们期待这个未来。

演讲原文

大家好,我来自华米科技,是华米科技北京总经理。

在座各位可能大部分人都知道「小米手环」,但是可能知道小米手环是由华米科技设计、生产的和提供其互联网服务及运营的人会少一些。我们华米科技做的东西比较接地气,在小米手环出来之前,手环类产品都在大几百到上千元,很多人都了解,我们最早推出来的小米手环只有79块钱,成为了一个爆款,现在是市面上销售的是小米手环2代,累计已经销售超过3000万枚手环。

我今天想跟大家聊一个比较发散的话题:可穿戴设备,以及可穿戴设备们的下一步怎么做?这个话题主要是最近的一个热点,因为这几天IT圈子里面有个热点新闻,曾经推出受到消费者喜欢的Jawbone手环的公司宣布倒闭了。

所以,今天的PPT一开始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和探讨一下,可穿戴智能硬件到底是什么?;过程中,我会跟大家分享一些华米做过的有趣的案例,不仅仅是计步和睡眠统计。最后,我想从这些案例中,大家可以看到智能可穿戴式硬件是怎样改变我们生活、并在更大范围内产生更大的价值。

华米科技北京总经理 王辉

可穿戴式设备的特点、作用

首先的问题就是什么是可穿戴式设备?大家有没有想过,我们到底如何来定义一个智能可穿戴设备?顾名思义,就是被用户“穿”在身上,与穿戴者产生某种“交互”,不需要用户过多干扰(无感)的工作,而且应该是始终开启,一直工作,执行某些计算,处理一类特定信息。这是一种不需要产生过度的交互,能够与人无感、持续地,甚至是 24小时互动交互的新物种。这样一个东西,能够把人这个个体时时刻刻跟周围的物联网或者说信息社会进行互动连接。

另外一个角度,来考虑,上个世纪七十年的早期,大家在用大型机做计算,然后出现台式电脑,再到移动笔记本,再到智能手机。从计算与人的距离和交互模型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发现“计算”在一步一步地与人更加靠近。台式电脑与人的交互距离是半米,笔记本则进一步拉近,到智能手机则是手掌的距离,而现在我们谈到的“智能穿戴式设备”,则是完全「0距离」。

这是从人机交互和计算发展历史的角度看来这个新物种,通过可穿戴式智能硬件,我们在人机交互层面上实现了零距离,将计算再次往前推进。像手环戴在我手上,跟我无时无刻进行交互,采集数据、通过振动的方式提醒我各种情况的发生,这种交互模式会实现了很多全新的功能,而未来随着更多的传感器等技术的发展,我相信将会有更多的交互方式加入其中。所以,我们认为从交互的角度来看,可穿戴式智能硬件代表着把“计算”往前又推了一步,是计算的新革命,并将持续向前发展。当然从其他角度来分析,这也是物联网的一部分,它的作用是把“人”这样的一个个体与大千世界的物联网连接起来。

可穿戴设备,将人和整个信息世界连接起来。

可穿戴设备特点:与人交互,零距离人机交互;可用于各种场景;推动计算的革命。

可穿戴设备作用:连接人和整体信息世界,将人这个元素在物理世界无缝连接。

案例一:北京国际越野挑战赛

下面我将介绍一些我们做过的案例,其中一些案例也许虽然仍处于不成熟的早期实验阶段,但未来会真正地改变我们的生活。华米科技通过将SDK、云服务技术运用于手环中,通过手环这样的可穿戴式设备,把人这样的元素接入IOT、信息互联网中去。在座的创业者如果有好的项目,也欢迎与我们联系,共同致力于这个有趣而充满挑战的伟大项目——将人这个元素与物理世界(物联网)和信息世界(互联网)无缝连接。

这种连接的特点有两条:

第一,以极低成本的方式来表达人的身份,手环就是你的身份证、是你的ID。例如如果在座各位都带了手环或者某种可穿戴设备,如果这个是可以被车库咖啡的大门处的传感器感应到的话,就能得知并自动统计有哪些人来了,听我讲座的人多少,是不是听完之后就走了,听了多久,等等。这个相对于图像识别等技术来说,技术的成本更低,更加准确和可靠。所以,第一个特点是低成本,且相比于其他方式更为准确,因为可穿戴设备把你的个人信息状态传递给了物联网。

第二,可穿戴智能硬件将“人”的各种状态反馈给信息世界,实时的人的状态,是你在物联网世界里人的状态的表达。例如,手环可以测到你的心电、心跳,会检测出你坐得太久,检测出你睡着了或者正在爬楼、跑步等等。这些与个人相关的基础状态都可以方便的实时发送给整个信息物联网世界,从而与周围物联网应用产生智能的互动反馈,从而创造出新的应用来。这是根本点。

这是一个例子。比如去年的TNF100北京国际越野挑战赛,我们给几千名的运动员都戴了小米手环,并在100公里的赛道上提供了约100个物联网小盒子,这些小盒子通过移动电源供电,部署成本很低,使整个赛道变得智能。通过这些物联网小盒子,我们实时的将沿途跑过的运动员的个人信息采集下来发到云端处理,包括运动员身份和运动员的一些状态信息,然后我们交给了华米的赛事合作伙伴去做加工处理,呈现给运动员和赛事关注者更丰富的内容。这里说明一下,我们非常愿意把这些接口开放给合作伙伴,支持我们的合作伙伴在各行各业去创造该领域里有趣的应用。

我们的合作伙伴基于物联网采集到的手环数据,创新的第一个用户场景是无感检录。我们在离终点线100米、200米、500米都部署了物联网盒子,当运动员跑步离终点约500米处时,他将被物联网盒子捕捉到。因为百公里比赛不像马拉松那样乌央乌央的人一起冲过终点线,百公里的越野跑很可能到终点就只是稀稀拉拉一两个人,万一主持人在那等着等着睡觉了是很尴尬的,另外也认不出每个人身份。所以,通过我们的物联网盒子将用户身份自动识别后,推送到云端,然后进一步发送到终点处的主持人的手机上,主持人在手机上就可以看到,例如: 333号运动员王辉即将冲过终点,这是他会及时作出反应,拿出麦克风说:“下面来到的是333号百公里挑战者王辉,恭喜你完成了自己的100公里挑战。”这使得整场气氛非常好,运动员也很激动。

这种身份的概念也可以在小区、物业、健身房等场景中应用,就像一把钥匙打开很多很多的门。这个场景在具体实施的时候,还需要和服务运营提供着合作,我们自己聚焦可穿戴设备硬件和最直接的互联网服务本身,对于这类外部延伸的应用场景,我们是采取非常开放的态度去与合作伙伴合作,我们就会把API、云服务的接口提供给他们。

还有更多的更广阔的应用场景。部分想法实际上也正在实现,例如近期我们与建设银行合作的「龙支付米动手环」,可以实现在ATM机上直接取现。你可以戴着这枚龙支付米动手环去跑步、然后去7-11刷手环买水,然后还可以用手环去坐公交和地铁回家。目前这些线下互动的场景,对于当前发布的这枚米动龙支付手环来说,暂时还只能用于上海地区的公交系统,后面也会拓展我们的业务到北京、广州等地方。

所以,这里想强调可穿戴式设备另外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轻,不仅仅是表现为重量轻,更是无感地融入你生活的轻。

可穿戴式设备运作特点:将人的元素接入IOT、信息元素里面去。

可穿戴设备本身特点:轻、无感

作用:

1. 以极低成本的方式来表达人的身份。

2.根本点:人的基础状态可以非常低成本地被广播给整个信息物联网世界,从而与周围物联网应用产生智能反馈,从而创造出一些新的应用出来。

举例:越野赛:后台数据开放给合作伙伴、无感检录;龙支付米动手环

案例二:养老院智能呼叫报警系统

很多新的应用,目前我们自己也在探索的过程中,包括我们在养老院的一些实践、教育领域、智能办公区的交互等等,这些例子暂时就不一一描述了,大家可以上我们官网或会后与我交流。希望可以启发在座的创业者或者其他的公司,如果大家认为手环或其他可穿戴式设备可以与你们的系统结合起来创造出新的应用场景的话,我们将非常愿意与大家进行探讨,希望将手环等形态的可穿戴式硬件的纳入,能够更有效、更低成本地解决行业中的一些问题。

小米手环2代

案例三:智能家居联动

智能家居联动,强调的与人距离更近的特点。例如,一抬手,手表上就显示了家里空气净化的状态,雾霾如果严重了,可以远程立刻开启空气净化器。

可穿戴式设备本身的最大特点:轻—无感—融入生活—将数据传入互联网

举例:睡眠、养老院报警系统、智能家居联动

海量数据的作用

最后,我再讲一下对外开放合作的另一个可能的方向:大数据方面的合作。我们通过小米手环,积累了很多数据。比如说今年上半年4月份的时候有超过3000万的手环被消费者激活,留下月活也有上千万。拥有这么多数据的同时,我们也在不断思考并努力发掘其更大的意义。

今年3月份我们发布了「中国睡眠白皮书」,并与北大的教授、博士后交流,咨询了复旦大学经济学院行为学教授,与他们作了深入地探讨,他们也一致认为这是非常有价值的事情。之前也有一些睡眠报告,但这些研究报告都是小样本的,可能仅仅是做个问卷调查或者打个电话,抑或是一些医院睡眠科的一些调查,最后给出抽样结果。

我们这里都是直接、真实的数据。也可以说更加“粗暴”,因为数据量大、样本大,是真正的「大数据」。在结合专家的意见后,我们做了样本的匹配,包括年龄段、各省的人口模型匹配。最后以几十亿条真实的用户记录数据为基础,研究出本白皮书,是很有价值的。

在这里也与大家交流一下白皮书的结果:2016年平均睡眠时长7小时,比2015年减少14分钟。例如平均有8次翻身这个数据,以前是统计不出来的。总体上女性比男性睡得好,男性睡得晚,起夜次数多等等。

这个数据比较简单,详细报告里面有更复杂的内容:如寒暑假对小学生影响比较大,但对于中学生、大学生而言,影响不大;以及春节时,全国范围内都在守夜等等。

这里再举个例子,我们都在说运动有助于睡眠,到底真实情况是怎么样的?我们观察到,运动一万步左右的人入睡速度会提高。我们又研究了一下,这部分人群当中,在什么时间段运动更有助于睡眠?分析后得出,黄昏时运动有助于睡眠。

当然这些是我们从大数据里客观的观察到的现象,其中的因果关系其实还需要结合更多的跨学科专家的知识来共同研究,比如与心理学、医学、行为经济学方面的专家进行合作,试图通过这些数据,对人的特点做定量化的分析。

实际上我们想从数据中发掘出更多的信息,所以华米科技也成立了「人工智能实验室」,致力于深入交叉分析,这个研究未来也将进行下去,当然不仅仅局限在睡眠。

海量数据的作用

举例:《中国睡眠白皮书》

数据的运用与作用:最终目的为更加服务于人生活质量的提高

我们现在的研究局限在关联性的分析,所以是否能够揭示深层次的关系,也是值得探讨的。我自己比较喜欢跑步,于是我一直在琢磨能否采集到更多数据,研究一下跑步与心律的关系。与国外相比,此类的研究在国内相对欠缺,这也是我们企业的一个新的机会,或者说是社会发展中的一部分责任。当然这也是可穿戴式智能硬件带给人类的一笔财富,让我们以更加全新的方式更多的了解我们自身。

最后,还是要说,我们的愿景是让人类无感的连入互联网世界,希望这个愿景可以尽快实现。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完整版《2016中国人睡眠白皮书》

顺为资本由雷军先生和许达来先生创立于2011年,管理三支合计17.5亿美元的美元基金和两支合计20亿元的人民币基金。出资人主要来自于主权基金、家族基金、基金中的基金及大学基金会等国际顶级投资机构。

顺为资本重点关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高科技行业以及互联网与其他行业结合所带来的变革,希望可以通过投资有梦想的企业,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