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现实:一场醒不来的梦 (下)

2016被认为是的元年,仅仅一年之后,VR就陷入了沉默,它好像一个巨大的泡沫,在迅速膨胀后来到了临界点,瞬间崩塌。尘埃落定,我们不妨深下心来,看看VR发生了什么,它的技术达到了什么水平。这是一篇小的VR编年史,不是墓志铭,等VR翻开下一个篇章时,或许可以看看这段往事,以续前缘...


技术的边界

我们上一篇谈到了移动VR,这一篇讲讲主机VR,它们一般有超大的头戴,用一根很粗的线连接游戏主机或电脑,所带来的性能提升也远优于移动VR。它们一般有定位装置,在头部运动的检测上也远好于陀螺仪。另外还会配有手柄,提供更丰富的手势操作。

市面上有三个顶级的主机VR产品:HTC的HTC Vive、Facebook的Oculus Rift、索尼的PlayStation VR。

这其中,HTC Vive最具代表性,Vive内置了两块OLED屏幕,单眼分辨率1080p, 447的像素密度,刷新率90hz,延迟在22ms以下,采用了菲尼菲尔透镜,有效处理边缘的畸变。Vive的配置可以说是为行业树立了一个标杆,与竞争对手拉开差距的同时,也导致了成本的升高。售价方面,Vive国行版6888元,商业版8288元(商用可保修)。

在提供高清晰度和低延迟的同时,主机VR一般还提供了移动VR所不具备的动态跟踪模式。我们上篇提到,移动VR的动作追踪主要靠陀螺仪,而HTC Vive使用了名为Lighthouse激光定位的技术,将两个盒子(激光发射器)安装在对角位置,盒子里面是发光二极管,以高频率在横向和纵向的位置发射不可见的红外激光,就好像一个灯塔。

Vive头盔上有类似“陨石坑”的传感器,它们负责接收激光信号。坑与坑的布局位置不同,接受信号的时间也不一样,通过这微小的差距,就能计算出头盔在一段时间内的位置移动,从而实现了对头盔的360°追踪。

这套系统达到了相当的定位精度,戴上Vive后,人可以在小范围内移动(5m乘5m),可以实现躲闪,下腰等动作,当使用者快走出边界时眼前会出现一睹网格虚拟墙。

Oculus Rift把“陨石坑”变成了红外光发射装置,一个个发光源,就好像星星在闪耀一样。旁边有2台摄像机,以每秒100帧的速度实时拍摄,捕捉红外光,构建三维模型,监控头部运动,这就是「群星系统」。

在原理上和Vive类似,只是一个主动一个被动。Rife头盔内还配备了九轴传感器,在红外光被遮挡时,用陀螺仪来提供空间位置信息。

PS VR的定位相当简单,它与Oculus相同,采用的都是主动光学定位,不同的是,Oculus是红外光,PS VR是可见光。它在头显上有不同的LED灯,通过摄像头对灯进行跟踪,根据不同的颜色和光源大小进行距离判定。

就定位的精准度而言,Vive强于Rift强于PS VR。PS VR由于使用了可见光定位,因此比较容易受到其它光源的影响,另外它的传感器数量也不够多。

除了独立的定位系统,主机VR一般都提供了更强大的手柄,如果说头显欺骗了人的视觉,手柄作为补充,欺骗的就是人体的一部分触觉。手柄可以去捡物品、瞄准、充当翅膀,当你拉弓搭弦时,它会模拟出拉弓时箭矢的轻微震动,精准地反馈到手心里。

马车的另一个轮子

把内容放在最后说其实有点不公平,内容在VR里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好比你有一部iPhone,但没有Apple Store的丰富应用,再好的配置和工业设计也是无事无补。

目前,VR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影视、游戏、工具应用。VR中的影视和我们常见的很不一样,这里也不过多描述,你可以去买一个VR盒子,在手机上下载一个“Google Spotlight Stories”的应用(可能需要翻酱),里面有不少顶尖的VR视频资源。

这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Help》,这部不到5分钟的电影,制作费用达到了300万美元,观众处于其中,第一次不再受制于镜头的视角,而有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拍摄VR视频的设备很多,《Help》使用了4个普通摄影机拍摄,后期把画面拼接到一起。另外还有一体化VR摄像机,镜头镶嵌在机身内,便宜如两目镜头的Gear 360(约2000元),专业如8目镜头,售价35万元的OZO。

三星Gear 360

Nokia OZO

游戏方面,无论是游戏的深度还是广度,主机VR都完爆移动VR。PS VR背靠索尼娱乐的资源,有《PLAYROOM VR》这种诚意之作;HTC Vive与游戏大厂Valve联姻,可体验《亚利桑那州的阳光》类的大作;而Oculus Rift借助于Facebook的平台,想在社交方面有所突破。

比如下面这款类似《狼人杀》的游戏,除了传统的语音外,还引入了肢体语言,玩家可以指认、点头、窃窃私语、高声申诉,在叽叽喳喳的谎言和辩解中分清真相,这种非常强的互动性,让整个游戏更立体更真实。脑洞再大一点,甚至可以打造一个类似《模拟人生》的虚拟城市,但里面的市民不再是AI,而是来自全球的玩家,让用户在另一个世界扮演另一种身份。

Oculus还想发展UGC(用户原创)内容,比如你在海南度假,想知道海滩的状况如何,如果有别人上传了视频,你就可以戴上头盔,看到海边的一切状况:人多人少、浪的大小、水的清澈度、太阳是不是很强等等。新闻播报不再是一个主持人傻乎乎地自言自语,你可以站在街上,看台风的真实威力,或深入战场,体验一个冲锋士兵的第一视角。

另外,VR可以成为不错的工具,让艺术工作者突破二维的平面,在更广阔的三维空间里绘制一副流光溢彩的作品。现实模拟也成了可能,你买了一个毛坯房,装修公司能在VR里模拟出一毛一样的空间,从管道线路的铺设,到使用什么墙纸,一层一层地展现给你看,把整个流程的出错率降到最小。

疯狂的背后

既然VR技术这么有吸引力,又为何会衰落呢?

第一还是成本。以三星手机+Gear VR为例,没小5000不算完。主机VR更是变态,目前市面上绝大多数的笔记本,都支持不了主机VR。以Vive的配置为代表,想要流畅运行,搭配的主机得5000元起底,配上显示器,耳机等设备,加上价格不菲的平台游戏,一整套下来大概需要14000元左右,这个数字让多数消费者望洋兴叹。

也正是这种高门槛,让VR的普及成了问题,线下体验店才能如火如荼。6月,索尼宣布了PS VR的销售额,一共卖出了100多万套,数量大于两个竞争对手的总和(Vive 42万,Rift 24万)。PS VR在体验上算是老末,但它更具性价比的售价为它赢得了市场。

PS VR不由台式电脑驱动,而独立运行于更便宜的游戏主机(如PS 4,Xbox)

100万看着不错吧?对比PS4超过6000万台的销量,却是小巫见大巫。近期,三大厂商也纷纷降价,Oculus Rift优惠了200美元,降至399美元(约合人民币2630元),国行版HTC Vive从原价6888元降至5488元,PS VR精品套装调整为3399元人民币。大家似乎已经走上先做推广,再赚钱的路子。

第二,体验。再好的VR,一般玩个半小时也就歇菜了,头显发热严重又不透气、头盔太重还破化发型、对眼镜不友好、线缆经常缠绕,给人带来一条龙的不良生理反应,呜呼哀哉。

另外设备的安装也非常复杂,对场地也有规定,从开机-调配头盔-到进入游戏,这中间耗费的时间已经够打一把王者荣耀了。

第三,内容缺失。游戏虽然能多,但能玩的就那么几款,而且在上市初期普遍缺乏杀手级游戏,游戏的粘性也不高,这可能是和它们普遍缺乏互动性和奖励机制有关。VR影视也不成熟,很多导演都是第一次拍,面对一圈镜头甚至不知道应该站在哪里,而且VR视频的制作成本较高,Facebook对于UGC的畅想更像是对未来的规划。所以非常囧的是,最火的内容,反而是那些粗制滥造,却让人血脉贲张的VR小电影,它们制作成本低,又有足够的吸引力。

据悉,HTC正考虑做战略调整,可能的选项包括剥离Vive VR业务;在收购Oculus之后,Facebook显然对于Rift的销量不满意,扎克伯格甚至在公开场合表示过对于Oculus的不满。

而除了VR之外,还有MR和AR,它们也属于虚拟现实的分支。但在大环境不景气的背景下,无论哪家都没有了2016年的风光,Magic Leap始终拿不出产品,微软的MR产品HoloLens面临停产,明年可能也不会有新产品发售。

三个问题都可以解决,但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不太可能在短时间内看到一个跳跃式的进步,但这不意味着虚拟现实不会掀起第二次浪潮,比如某款现象级游戏的问世、iPhone 8对于AR的支持等,也许会让市场再次风气云涌。这1年的时间,让我们惊讶于虚拟现实发展之迅猛的同时,也看到了它的美中不足。不管行业怎样波动,我们始终无法忘记第一次进入虚拟世界时的惊讶,也无法接受VR从此没落的结局。

梦一场

人类对于脑科学的研究从未停止,电影《Chappie》给出了一个有趣的假设:人类的意识可以进行数字化储存,比如“妈咪”的意识可以备份在U盘里。记得小时候上语文课有句费解的名言:“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哦,原来是这么个意思。

妈咪意识的备份测试

意识流太科幻,但也许可以重塑梦。梦的感觉非常真实,在梦中,人会失重,会害怕,会拔腿飞奔直到一觉醒来,揉揉眼睛才发现自己身在何处,这不就是虚拟现实么?随着脑科学,神经科学的不断深入,我们对大脑各个皮层的神经反应和运作机制会有更好的理解。

而对于虚拟现实的最终幻想,就是打造全感官的梦境。不再尝试用VR去欺骗感官,何不更近一步,对原生的神经细胞进行人为刺激,从而在大脑皮层实现对意识的精准控制,摆脱头显的局限性,直接在潜意识层面创造出虚拟的场景,人物,和故事。

什么是真?如果说平常能够看到,听到,闻到的就是真,那么真实只不过是你大脑所接收的电子讯号而已。可能VR技术的终极形态就是假乱真,变成一个造梦的平台。

这是一个我们无法一直努力的社会,却是一个我们必须直面的惨淡人生。很多人每天为生存奔波,被房贷,工作或孩子搞得焦头烂额。日复一日,有时觉得自己就是一团走肉,生无可恋。于是我们选择麻木,选择遗忘,选择逃避。直到虚拟现实的出现,给我们那些不再提及的梦想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性。

还记得《黑客帝国》中NEO面对的难题吗?吞下红色药丸会回到真实世界,吞下蓝色药丸将继续活在构建的虚拟世界中。

未来,当虚拟和现实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我们可能真的会面对红蓝药丸的抉择。到那个时候,你会选择直面现实的鲜血淋漓,还是愿意在虚拟中模拟一场完美的人生?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