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表:IT技术的下一场革命在手腕上

“台式机、笔记本、智能手机、智能手表……芯片正离人越来越近,迟早有一天,它将被植入人类身体,将我们变成半个机器人。”通信观察家项立刚说道,智能手表已经让芯片贴近身体,但若仅仅把它看成一个微型计算机,那显然是缺乏想象力。

下一个颠覆性产品

IT产品的下一场革命在手腕上,不是智能手机,而是智能手表。2月11日,纽约时报消息称,苹果正着力研发一款基于iOS系统的神秘智能手表:iWatch。它组建了一个100名工程师团队,其中包括产品设计师、营销人员、硬件和软件工程师等。

一周之后,据美国科技博客BusinessInsider报道,一家韩国论坛上也流出几张三星智能手表模拟图,该表搭载了三星自有的操作系统AltiusOS,并配备了235MB内存。

可能用不了一年,市场上将出现一款类似这样的产品:长得像手表,集成着PC、手机的大部分功能,Siri语音、体感操控为主,打两下响指它自动开机,再打两下它便关了。

假如你有两块口袋装不下的“屏幕”——巨屏手机、平板,每天需要一个双肩包背着它们走来走去,短信、电话、邮件铃声一响就得打开包看看,这种重复性动作让人疲惫。越是科技爱好者,越能感觉到智能手表的方便。它是一个数码产品(手机、平板)的“公告栏”,邮件、短信来了,信息会首先反馈在表上。通过它,用户就能完成简单的邮件、短信收发,用蓝牙耳机接听电话。

具备计算能力 按键操控为主

目前,智能手表的雏形比较多,时兴功能是以一种手机外设产品存在。如加拿大厂商Alerta去年推出的Pebble,该表参与了今年1月份的美国CES消费电子展。

该表能接收短信、邮件和其他通知提醒,通过蓝牙将Pebble与智能手机连接。目前,瑞典设计师Anders Kjellberg、日本电器厂商索尼、夏普也有着类似产品。

这些产品以按键操控为主。表盘右侧一般有三个按键:向上、选择、向下,而左侧配备的是后退键。通过按键操作,用户可以使用其时间、音乐、地图、视频通话,支持蓝牙、Wi-Fi数据传输。

它们的外形与普通手表差不多:由一块屏幕与一条表链构成。屏幕尺寸可能在1.5英寸以内,重量小于50g,拥有一定计算存储能力,具备短信、电话等通讯功能,支持iOS、Android等第三方应用,能与手机、平板、PC等数据同步传输。

“但苹果产品的颠覆性肯定不止这些。”李易认为,苹果迟迟不出智能手表的原因,是它正在创造一个颠覆性产品,现在一窝蜂进入智能手表领域的企业,未来都会死得很惨。

体感语音操控 监测人体健康

6年前重新发明手机的苹果近几年创新乏力,有理由相信,它是抽去了大部分创新能量,去尝试重新定义手表。真正的智能手表标准谁来确立?苹果合作研发的专利技术,给外界留下了线索。

据纽约时报称,苹果此次组建了100名工程师团队,集中研发更低成本的传感器、语音识别软件。这意味着,iWatch可能采用体感、Siri语音操控,可以感知人体心率、呼吸频率等,具备人体健康管理功能。

今年年初,另有媒体报道,在可弯曲玻璃技术上,苹果正有意与厂商康宁合作。如若应用在iWatch上,其屏幕可能会采用柔性材质。

2月份,华尔街日报称苹果正与富士康商议开发智能手表技术,集中于降低芯片功耗,并让芯片更薄。由此可见,iWatch的重量、尺寸、轻薄程度、续航能力上都会更胜一筹。

国外科技论坛作者Dan Nosowitz撰文指出,iWatch最好是一张“快速告知屏幕”,功能应精简,“只要能够显示时间、有上下两个滑动按钮来查阅通知就行了,要避免文本操作。”

半导体行业市场分析师李文娟预测,类似Siri的语音将是智能手表最大卖点。“智能手表解决的就是随身和便携,语音省去触控过程,能将便携性发挥到极致。”

全民健康管理平台

早在2010年,苹果推出的iPod nano 6(MP3播放器)曾与体育品牌耐克合作,用户可以将传感器放入耐克鞋中,通过无线的方式传感器能与iPod nano 6连接。这样后者就能记录用户运动时间、距离、热量消耗值和总运动次数。

还有一些穿戴式产品通过与手机APP结合,用户戴在身上就能记录在室外的跑步轨迹,并且估算所消耗的能量。“智能手表产生后,类似的产品都将消失。”李易表示。

“单单把智能手表理解为手机、PC变小了,那显然是没有想象力的。”项立刚认为,智能手表现在集成的手机功能,仅仅是最初的第一步,“智能健康管理才是它最革命性之处。”

项立刚认为,智能手表通过自身的计算、存储、通讯、感应能力,对人体健康数据进行采集,然后将数据传输至云平台,平台背后有着大量的数据专家,对数据进行分析、做出结论,接着由专业医疗人员对用户做出决策。

“智能手表与皮肤贴合在一起,会内置温度、湿度、红外感应器,检测人体血糖、血压等各项参数,身体疲惫就会提醒你休息,有疾病征兆就会发出警告。”项立刚说道。(完)

了解智能终端行业动态和最新技术,请关注“2013OFweek智能终端与物联技术研讨会”(专题链接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