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可穿戴设备市场繁荣的三大前提

——29日百度和360公司同日推出各自的可穿戴设备,百度网站显示,两款百度云可穿戴设备咕咚手环和inWatch已经推出,而360首款可穿戴设备“360儿童卫士”手环也揭开了神秘面纱。

说到“可穿戴设备”,首先得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当时麻省理工学院就提出了“可穿戴技术”的概念,利用该技术可以把多媒体、传感器和无线通信等技术嵌入人们的衣着中,能够支持手势和眼动操作等多种交互方式。

而近年来最引人注目的可穿戴设备当属谷歌推出的Google Glass,这款产品结合了声控、导航、照相与视频聊天功能,科技感和未来感十足。另外一款是三星公司推出的Galaxy Gear,该款设备拥有一块1.63英寸的AMOLED显示屏,蓝牙以及摄像头。与此同时,苹果的iWatch也备受关注,有媒体猜测iWatch将于2014年推出。

可穿戴设备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有分析称,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将在2017年时突破6400万台,是2012年可穿戴设备出货量830万台的8倍以上。

现在是科技拥抱体验的时代,可穿戴设备根植于物联网,产品范围从智能设备到健康与行为感应器应有尽有。有专家预测,随着可穿戴技术的普及,几年后可穿戴设备的日常使用量将达到人均10台。今天我们还很难想象,每个人身上穿戴10几台高科技装备是什么感觉,所以,用户体验的优劣将会对产品起到决定性作用。

当然,也有人对可穿戴设备的未来前景表达担忧,第一点是实际续航能力问题,第二点是可穿戴设备尚无杀手级应用出现,第三点是价格过高,性价比问题。比如,现在的谷歌眼镜,其电池无法维持一天,交互方面主要依赖语音交互,一旦在无法说话的场合便无法使用此功能。

事实上,比以上提到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伦理和隐私问题。按照相关技术的设计,在使用可穿戴设备时,使用者的言行表情,甚至一些身体指标都有可能被记录下来。有学者就指出,如果未来智能设备无处不在,交谈双方都会担心自己的通话被记录成为证据。这并不是杞人忧天,事实上,已经有商家打出了“Google Glass禁入”的标示,诸如咖啡店或者电影院,与之紧密相关的就是政策的完善和标准的制定。

除此之外,面部识别技术也成为一大担忧,因为这种技术有可能会成为变态跟踪狂的利器。当然,技术的进步永远都会带来类似的困扰,就像很多人批评微信、陌陌一样,不过,在难以控制隐私泄露风险的条件下,我们还是应该对可穿戴设备的安全隐患做出全面判断。

就在这个月,发改委发布了4G产业化专项通知,其中就提到了发展面向移动互联网的可穿戴设备研发及产业化,百度、360等在可穿戴设备领域的进展值得肯定,我们也期待有更多的优秀企业参与进来;然而,可穿戴设备市场的繁荣,还要保证三个前提条件:用户体验的水平、隐私保护的能力以及配套政策的完善。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