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设备潜力巨大 东莞迎来淘金良机

正在兴起的可穿戴设备发展前景如何?中国IC创新高峰论坛日前在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园举行,来自国内的多家行业精英在“可穿戴设备的机遇”圆桌论坛上同场论道,预测可穿戴设备今后将是一座掘金富矿,规模可能是智能手机的数倍甚至几十倍,而具有雄厚制造实力和合理楼价的东莞或迎来淘金良机。

预测:

可穿戴设备将是富矿

就目前风头正劲的可穿戴设备,行业精英们认为其产品形态正逐渐多样化,主要包括健康保健、医疗看护和信息娱乐等几大品类,但目前尚无拳头产品。

专家分析,尽管可穿戴设备具有产品形态分散、出货量难以集中等特点,但对本土品牌厂商、白牌厂商而言,均各具市场机遇。“某种意义上来说,可穿戴设备就是智能手机的缩小版,但对智能手机并不具有颠覆性。”上海矽睿科技首席执行官谢志峰博士表示,可穿戴设备的销售规模将是智能手机的数倍甚至几十倍,不过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电池功耗偏短这一最大障碍,“价格并不是太大问题。”

而美满电子科技移动芯片平台项目管理总监梁斌则认为,国外对可穿戴设备有着独立的生态系统进行推进,在产品形态定义方面也走在前面,突出方向是把个人健康集成进去,但整体单个产品的价格偏高。“国内企业于成本优化方面有独特优势,而在这方面机会也很大。”

分析:

东莞具有优势

在当天的论坛上,东莞市政府顾问宋涛介绍,珠三角作为中国电子信息集聚地,是全国90%进口IC产品的集散地,同时占全国60%的IC产品消耗量。而松山湖目前拥有合泰半导体、晶宏半导体等20家IC设计、服务企业,去年园区IC产业年产值已达到1.35亿元,因此松山湖与东莞发展IC设计产业,市场潜力巨大。梁斌等行业精英则认为,东莞上下游产业链完善,制造实力雄厚,“与北上广深相比,合理的低房价对可穿戴设备的主力研发群体——年轻人颇具吸引力。”对于企业如何把握可穿戴设备的市场机遇,谢志峰则强调“需要先做好产品再去等机遇”,否则可能错失良机。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