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刘儿兀教授来到英国工程技术学会(IET)北京办事处,就可穿戴设备的发展历史与技术难点向北京的新闻媒体作了专题讲座。
英国工程技术学会(IET)是拥有140年历史的欧洲最大专业团体和全球最大的国际注册工程师资质认证机构,总部位于英国伦敦。IET在全球127个国家拥有16万会员,涵盖能源电力、交通运输、信息与通信、设计与制造、建筑环境等5大技术领域,实现知识的交流与提升以及人才培养。
刘儿兀教授认为,2014年是可穿戴设备的元年,有大量的可穿戴设备涌现并上市销售,虽然会有一番大浪淘沙的过程,但是实用化和生活化的可穿戴设备将会真实地出现。
刘儿兀博士对可穿戴设备的观点撷要如下:
1,可穿戴设备分为2类,一类就是最简单的、作为智能手机的一个配件,例如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另外一类就是完全独立型的,就是跟手机无关,也不受其它控制的,例如Googleglass。
2,智能手环、眼镜等可穿戴设备并不是人们的“刚需”。随着人们对健康重视程度的加强,一些监测体感的医疗类可穿戴设备有望率先实现规模化商用。
3,影响可穿戴设备还远未普及的最重要原因是不能影响人们正常的基本操作。类似于手机、键盘、写字器、鼠标等设备的使用,会影响到人体的正常机能,各种鼠标手,各种低头族,未来可穿戴设备会替代键盘、写字器、鼠标、手机等。
4,制约可穿戴设备发展的两个关键问题是:电池和安全。只要连接到互联网的设备都有安全问题的忧虑;但电池技术距离可穿戴设备理想化要求还差一截,需要在续航和形态变化方面有所创新。
5,可穿戴设备的产业链可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三个部分。上游就包括处理器、传感器和电池,包括大数据、云计算、无线个域网和无线体域网。中游包括云控制和交换机技术,还有骨传导。下游就是一些具体的设备和产品。
除了上游个别产品外,目前中国国内的可穿戴设备产业链还是比较完整的。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