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MIC 2014:众声滔滔“可穿戴2.0”

“可穿戴那么火,为啥销量不高?”

“为啥现实生活中找不到一款真正好用的可穿戴产品?”

“为什么没有出现一家非常成功的可穿戴公司?”

在可穿戴的圈内跑,总是被问到类似上面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以“好用”、“销量”、“成功”等几个关键词为主,大家都在纠结一个问题:可穿戴设备已经火了一年多了,为什么没能在大众市场上流行起来。

身为一枚媒体人,我当然不能不负责的说:“因为苹果的iWatch还没出来。”这显然很没营养,苹果从来不是新技术的诞生地,它也是去解密“流行”的秘密,然后在大众市场实践之。

解密“流行”,这同样是媒体的意义之一。在今年4月雷锋网举办的锋会“可穿戴跨界趴”上,我们曾经讨论:可穿戴设备要和时尚相结合,要定义为时尚用品而非高科技产品品,这样才能获取更多用户的欢心。甚至我的一位同事发表了更为激烈的观点:“做可穿戴设备,越不智能卖得越好。”智能不是关键,设计才是。

在这次(5月6日)的GMIC上,我又一次感受到了这种焦虑与探讨。来自海外Misfit Wearables、Waygo两家可穿戴相关公司的CEO分享了他们对这种现状的看法,其中Misfit Wearables的CEO Sonny Vu提出的“可穿戴 2.0”概念(我不太清楚这个概念是否为Sonny本人首创,因为此前曾听到类似的说法),放到全球范围也是可以借鉴的。

Sonny Vu分享道:“在‘可穿戴 1.0’时代,属于行业新兴时期,在产品上其实有很多妥协,比如设备体积庞大、塑料质、穿戴感觉不舒服、外观不好看、功能不全面等等,多方面的因素造成这些产品还只能在小圈子内流行。”

“可穿戴 2.0”应该更注重人的本性。这分为几个方面:

一是可穿戴性,要让大家愿意每天穿戴着产品。比如注重外观设计,能做到有时尚感,至少戴着不丢面子;注重材质,要保证身体接触部位舒适;注重交互方式,要符合生活习惯。最好戴着的整个过程几乎没有存在感,这样用户也就很容易坚持一直戴着。

二是实用性,让消费者感受到穿戴产品的价值。为什么需要可穿戴设备?因为大家希望能更了解自己,可穿戴可以通过收集数据来帮助我们。所以核心在于数据,应该让传感器们更实用、更贴近我们的生活,比如感知整个环境,椅凳、桌子、床、房间、车等等。通过感知的这些数据,我们能做到更好的个人生活管理,譬如日常物品防落防丢、生活行程全天候记录、健身个性化推荐等等。

Sonny分享的观点也是业内正在探讨实践的。随着在智能硬件上工业水平的进步,我们可以看到最新的Jawbone 24可以支持蓝牙传输数据,Gyenno One手环已经可以能实现无线充电。

Waygo CEO Ryan Rogowski则讨论了如何实践实用化。Ryan是一位可穿戴体验达人,他对现在的产品有很多场景的研究。比如用Google Glass很适合用食谱App,在煮菜过程再也不用翻书敲键盘到处找教程;用手环做番茄计时器(基于番茄工作法),可以更方便的帮助我们控制时间;用Google Glass通话来给别人描述你所处的地点,以便对方指导布置场地,也是一件非常便捷的事情。诸如此类等等。

再精炼下观点,“可穿戴 1.0”是草创,让可穿戴萌芽发展;“可穿戴 2.0”则是升华,让产品能更以人为本,为人所用。

概念画的很大,但这不也正好给了我们发挥的空间吗?来,一起做一个2.0 的穿戴产品。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