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尼 WH-1000XM3 无线降噪耳机体验:三代升级,终于完美

索尼进入主动降噪耳机领域的时间很早,不过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索尼一直在扮演着「陪 Bose 读书」的状态,产品出的不少,但并没有多少能让人记住的优秀型号。

变化出现在 2016 年 8 月底,索尼在柏林的 IFA 电子展上发布了全新的头戴式无线降噪耳机 MDR-1000X。凭借这款产品,索尼第一次在主动降噪上追上了业界标杆 Bose,同时在音质上做到了更高的水准。

索尼 MDR-1000X 和 Bose QC35

MDR-1000X 的发布仿佛打通了索尼的「任督二脉」。一年之后,索尼把 1000X 拓展成了包含头戴、颈挂、真无线三类产品在内的一个系列,除了「降噪豆」WF-1000X 略显仓促,剩下的两款产品 WH-1000XM2(MDR-1000X 的升级版)和 WI-1000X(「降噪圈」)都有着很高的完成度,特别是后者,第一次在相对小巧的颈挂式形态里同时兼顾了降噪和音质,而 WI-1000X 也是我个人过去一年里最满意的无线降噪耳机。

索尼 WI-1000X

今年索尼并没有对 WI-1000X 进行升级,而是把重点放在了头戴式型号上,发布了 1000X 系列的第三代头戴 WH-1000XM3。和上一代产品 WH-1000XM2 的小修小补不同,WH-1000XM3 是一次从外到内做了全面补强的大升级。

大幅改善的佩戴,30 小时续航

WH-1000XM3 的外观风格相比前两代产品并没有多少变化,依然是相对朴素的商务路线,没有像 B&W PX、BeoPlay H9i 或者微软 Surface Headphones 那样搞一些很抓眼球的设计,也没有像自家的 WH-900N 那样提供很多低饱和度中间色可选,依然是黑色、铂金银(比 XM2 的香槟金稍微淡了点)两种配色。

WH-1000XM3 铂金银配色(图片来自索尼官网)

相比前两代产品,WH-1000XM3 外观上主要的变化有两点,第一是加入了一些金色元素,耳罩上方的降噪麦克风开孔(注意这不是充电口)、耳机表面的 SONY 标都换成了金色装饰。

索尼甚至还把附送的收纳盒上印着 SONY 字母的拉头也涂成了金色,和耳机配色对应。

我挺喜欢这种使用小部分金色做装饰的「黑金」配色,如果你不喜欢,可以看看另外一个铂金银配色,金色的「存在感」会低不少。

此外,前两代 1000X 头戴采用的人造皮革材质耳罩在 WH-1000XM3 被拿掉,改成了塑料材质,看上去更加一体,不过部分用户可能会感觉少了一些皮革的质感(我个人倒是对之前的人造皮革不太感冒)。

虽然外观看上去调整不算多,不过 WH-1000XM3 在佩戴上的改进却是非常大的。

WH-1000XM3 的重量降低到了只有 255 克,比 WH-1000XM2 轻了差不多 20 克。这个数字乍一看可能不太起眼,不过已经是接近 10% 的差别了,属于佩戴时可以明显感知到的变化。此外,索尼还重新设计了 WH-1000XM3 的头梁,调整了耳罩的结构,增大了耳垫和人体的接触面积。

有了这些改变,WH-1000XM3 的佩戴舒适度在 WH-1000XM2 的基础上有了明显的改进,整体感觉更轻更宽松,佩戴时耳机的「存在感」更低,长时间佩戴也不会有「夹头」的感觉。

一个不严谨的打分,如果 Bose QC35 的佩戴可以打 100 分,索尼 WH-1000XM2 可以打 70 分,WH-1000XM3 可以打 95 分。

对应到我个人的选择上,MDR-1000X、WH-1000XM2 时代,我会因为佩戴而选择继续使用 Bose QC35,而不是选择音质更好的 1000X,毕竟降噪耳机在飞机上一戴可能就是好几个小时,舒适度格外重要。不过到 WH-1000XM3 这一代,我已经不会单纯以为佩戴而选择 Bose,QC35 的确还是要更舒服一点点,但 WH-1000XM3 已经做得极为接近。

操作上,WH-1000XM3 没有做太多调整,左耳底部可以有 3.5mm 音频口、电源键、模式切换键(切换环境声控制、降噪)三颗实体键,播放、暂停、音量增减、切换上下曲等功能则通过在右侧耳罩上点击或滑动实现,捂住右侧耳罩可以快速启动环境声。

值得一提的是,索尼终于把右耳底部的充电口换成了 USB-C 了,外出时不用为了耳机再带一根 Micro USB 线了。

不过多数时候,大家也不用担心 WH-1000XM3 的充电问题。索尼官方表示,WH-1000XM3 的续航可以达到 30 小时,这个数字其实比上一代产品 WH-1000XM2 的 40 小时少了一点,不过依然是相当夸张的,比 Bose QC35II、BeoPlay H9i 都要高出一个档次。

实际使用中,在断断续续听了接近 20 个小时之后(LDAC、打开降噪),Headphones Connec app 显示居然还有 50% 的剩余电量,实际电量可能比这个数字略低(索尼耳机的电量显示没有精确到个位数)。

WH-1000XM3 还支持快速充电,充电 10 分钟可以使用 5 个小时,比 WH-1000XM2 的充电十分钟使用 70 分钟又强悍了不少,没电时随手充一会就能听上半天。

(可能是)史上最好的主动降噪

和音质类似,不同用户对于降噪效果的感知也常常是不一样的,用户个体对不同频段噪声的敏感程度、所处的环境、之前听过的耳机等因素都会影响判断,不过和音质一样,抛开部分细节上的不同,我们总能得出一个相对一致的判断,而索尼 WH-1000XM3 不出意外属于最好的那一类。

先看硬件,从索尼官网的描述中可以了解到,WH-1000XM3 在降噪部分采用了全新的设计,最主要的变化是升级到了索尼自研的 HD 降噪处理器 QN1(QN1 也是音质部分提升的重要原因,文章下一部分会详说),可以提供于四倍于之前产品(指的应该是前两代 1000X 头戴)的性能。

另外,索尼还表示重新设计的耳垫也可以更加紧密的贴合在耳朵上,可以更好地隔绝外界噪音,同样有助于提升降噪表现(这就属于被动降噪了)。

关于降噪效果,索尼在官网产品页中展示了一张非常有意思的图。

上面这张图中,黑色曲线对应的是上一代产品 WH-1000XM2,红色曲线是 WH-1000XM3,曲线越往下代表隔离掉的噪音越多。可以看出,索尼认为,相比起 WH-1000XM2,WH-1000XM3 降噪部分最大的提升在图片右侧 2/3 中高频部分的表现,而这一部分里就包含了常见的人声。

在这之前,无论是 Bose 的 QC 系列还是索尼的前两代 1000X 系列,主动降噪主要针对的是中低频部分的噪音,比如飞机上引擎的轰鸣、路上汽车发动机产生的噪声,不过在人声、特别是女声所在的中频以及更高的区域,主动降噪可以提供的补偿是非常有限的,而这恰恰是 WH-1000XM3 的主动降噪最神奇的地方。

相比我之前体验过的所有主动降噪耳机(差不多包括索尼、Bose、FIIL、B&O 过去两三年的所有型号),WH-1000XM3 可以过滤掉明显更多的人声,大概的感觉是一个三四米之外男性同事正在说话,除非对着你喊,否则基本是听不到的。当然,如果和低频部分的降噪表现比,WH-1000XM3 在中高频部分的降噪还是要弱不少,不过横向看,这应该已经是目前主动降噪能拿出来的最佳表现了。

至于低频部分的降噪表现,用一位媒体同行的描述就是「能把飞机引擎声压到公司中央空调的噪音水准」。如果你经常坐飞机、汽车等其它会产生规律性低频噪音的交通工具,主动降噪是一件必入的产品。

WH-1000XM3 继续内置了气压计,长按左耳靠后的按键,耳机可以根据海拔、周围噪声、甚至你的发型、是否戴眼镜等条件对降噪表现进行优化。如果你周围的环境噪音较大或者希望获得最佳的降噪表现,记得做一下优化,常常可以明显提升耳机的降噪表现。

WH-1000XM3 还保留了上一代 1000X 上加入的 SENSE ENGINE? 智能聆听技术,可以识别乘坐交通工具(启动降噪)、行走(加入更多环境声)、停留(加入更多人声)等场景然后进行优化。

和使用上一代产品 WH-1000XM2 时一样,我个人对这个功能依然不太感冒。

首先是场景的识别不够快,经常需要花上比较长的时间才能识别场景。其次,很多情况下,耳机识别出来后做出的调整并不是我想要的效果,比如我在办公室走动时可能希望安静地听音乐,而不是自动打开环境声去听到周围同事的谈话,当我在路边行走时,我更喜欢直接把耳机摘下来挂脖子上,而不是一边听歌一边听很「假」的环境声。

综合来看,WH-1000XM3 在前两代 1000X 头戴已经堪称顶级的主动降噪之上,又做了明显的升级,中高频噪音的降噪效果提升明显,低频降噪也有一定进步,负压感(降噪时由于耳机内外有压差而导致耳朵会有被压迫的感觉)降到几乎感知不到,属于绝对的顶级表现。

就我个人来说,在我听过的所有主动降噪耳机中,索尼 WH-1000XM3 的主动降噪表现是最好的,没有之一,优于 Bose QC 系列。

(可能是)无线耳机中最好的音质

从官方的介绍上看,WH-1000XM3 的驱动单元相比 WH-1000XM2 似乎没什么变化,都是 40mm,都采用了液晶高分子(LCP)振膜(XM2 加了镀铝,XM3 没加),频响范围都是 4 Hz-40kHz,不过 WH-1000XM3 的振膜部分预计有一定的升级,江湖传言是使用了索尼 MDR-1AM2 的同款振膜(二者的声音的确有些相似)。

除了振膜,WH-1000XM3 音质上的另外一个提升是处理芯片。

如果大家关注蓝牙耳机的话,可能对 LDAC、aptX HD、aptX、AAC、SBC 等音频编码比较熟悉(WH-1000XM3 支持上述所有的编码),知道 LDAC、aptX HD 可以提高更高的数据传输带宽,从而获得更好的音质。

不过音频传输其实只是第一步,数字音频信号通过 LDAC、aptX HD 等编码传输到耳机中后,还需要使用 DAC 转换成模拟音频信号并放大,才能驱动振膜发出声音,过程和直接使用手机、mp3 播放音乐类似。

在之前两代的 1000X 头戴上,索尼采用的自家的 S-Master HX 全数字放大器(索尼几乎为自家主打音质产品都打上了 S-Master HX,这个名字本身意义不大)。在 WH-1000XM3 上,索尼采用了全新的 QN1 处理器,这颗处理器同样由索尼自研,除了处理和主动降噪相关的运算,还具备 32 位的音频信号处理能力,内部集成了 DAC 和放大器,理论上可以提供比前代产品更好的模拟音频信号。

WH-1000XM3 的音质也的确没有让人失望,整体风格较为宽松,解析力、声场、动态都是头戴式无线耳机中的顶级水准,略好于 WH-1000XM2,远好于 Bose QC35,放在有线半封闭耳机里应该也是 MDR-1AM2 这样 1500 元级别产品的水准。

在低频部分,WH-1000XM3 依然加了点索尼「招牌式」的味精,量比较大但又比较宽松,不是 Beats 那样偏重力度的风格,适合听流行而不是更加严肃的音乐欣赏。

在几种音频编码中,LDAC 和 aptX HD 无疑可以提供最多的细节和最好的听感,aptX 的差距也不算大,AAC 再次之,SBC 最差。过去一年里发布的大多数中高端安卓手机都已经可以支持 LDAC 或 aptX HD,最次也有 aptX,不过如果你用的是 iPhone,那就只能用苹果「祖传」的 AAC 了。

此外,使用附送的音频线,配上一个品质不错的前端,可以获得比 LDAC、aptX HD 模式更好的声音,不过应该也没人会这么用吧……

和降噪类似,WH-1000XM3 的音质同样在前两代 1000X 头戴的基础上又进了一步。至于大家关心的和 Bose QC35 的对比,其实之前两代的 1000X 头戴在音质上就已经有了比较明显的优势,WH-1000XM3 则把优势拉得又大了一点。

与此同时,随着索尼将头戴式无线降噪耳机的音质上限不断拉高,传统入门 Hi-Fi 产品的生存空间也在变得越来越小,千元播放器(或者顶级 Hi-Fi 手机)加千元有线头戴的入门 Hi-Fi 组合已经不容易打赢 LDAC 状态下的 WH-1000XM3。

三代升级,终于完美

通常来讲,耳机的更新周期要远慢于手机、PC、播放器等电子产品,不少 10 年甚至 20 年前发布的耳机到现在依然有很强的生命力,不过索尼显然并不信这个「邪」。

在两年前发布第一代 1000X 降噪之后,索尼迅速地用连续两代产品,在佩戴、音质、降噪、续航、功能等方面完成了全面的补强。

如果说前两代 1000X 头戴还属于不少方面很优秀(降噪、音质)但有点小毛病(佩戴)的「偏科生」,到了 WH-1000XM3 这一代产品,在补上了佩戴的小短板同时继续在降噪、音质拉高行业上限之后,已经成为了头戴式无线降噪耳机这个「班」里当之无愧的第一名。

考虑到 WH-1000XM3 全面优异的表现,即便它的官方定价达到了 2899 元,我仍然认为这是一款物有所值甚至物超所值的产品,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你应该现在买 WH-1000XM3。

索尼音频最近一两年对价格的控制有点迷,不少中高端产品上市时的价格挺高冷,但经常过一阵子第三方渠道的成交价就砍掉一大截,甚至时不时还会官方「自刀」。

就在本文发布前,索尼官方大幅调低了两款上一代 1000X 产品的定价,其中 WH-1000XM2 从 2899 元直接杀到了 1699 元,WI-1000X 从 2299 元降到 1399 元。如果大家不着急的话,不妨稍等几周,等 WH-1000XM3 的价格稳定一下再考虑入手。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