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近期十大最具创意性可穿戴设备产品

OFweek可穿戴设备网:近年来,可穿戴设备市场成为了消费电子产品的香饽饽,各种各样的创意性产品更是层出不穷,智能裤子、可以上网的智能手表等奇葩产品的出现更是备受行业青睐,7月22日小米手环的亮相也引起了行业的广泛关注,今天OFweek可穿戴设备网小编就跟大家一起来盘点一下近期的那些创意性可穿戴设备产品!

1、小米手环

小米手环是小米2014年年度发布会上第二款亮相的产品,小米手环延续了小米产品一贯的高性价比,定价仅为79元。

采用铝合金表面,激光微穿孔,拥有众多功能:1.手机解锁不用输密码;2.监测运动量、睡眠质量,智能闹钟震动唤醒;3.超长待机30天,是普通手环的5倍,业界最低功耗蓝牙芯片;4.防水等级IP67,洗澡时无须摘下。

小米手环的主要功能包括查看运动量,监测睡眠质量,智能闹钟唤醒等。可以通过手机应用实时查看运动量,监测走路和跑步的效果,还可以通过云端识别更多的运动项目。小米手环能够自动判断是否进入睡眠状态,分别记录深睡及浅睡并汇总睡眠时间,帮助用户监测自己的睡眠质量。

小米手环配备了低功耗蓝牙芯片及加速传感器,待机可达30天。另外,它支持IP67级别防水防尘,意味着日常生活,甚至是洗澡都无须摘下。

2、微信智能手环

微信智能手环是雷蛇(Razer)发布的旗下即将上市的Nabu穿戴式腕带。

除了能在装置上获得通知,微信和Razer正在研究如何使用通过语音、握手或者击掌来就可以迅速交换联系方式。Nabu的使用者也可以通过该产品与微信好友分享健身记录。

但是要想实现该产品的所有功能,必须基于一个事实,就是其他人也在使用Nabu。如何使用户选择该产品而不是选择Samsung、Motorola、LG(更不用说苹果公司即将上市的iWatch)的产品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在今年一月的CES展会上,Nabu作为Razer第一款可穿戴式设备第一次亮相,并被人所熟知。它设计提供了智能手表和健身带的一些最好的功能,也具有如双通知屏这样的独一无二的功能。

首席执行官Min-Liang Tan告诉Re/code:“Nabu 将以少于100美元的价格在一两个月内进入美国市场。”

Tan说道:“我们认为这将是绝对主流的产品,这也是我们为什么将其开发成一个开放平台并积极参与价格竞争。”

Tan 说,Nabu将会支持iOS和Android系统,而公司也正考虑是否支持Windows Phone系统。

Nabu将于今年第四季度登陆中国,这对微信来说将是一笔很可观的交易。

3、盲人眼镜

不需要手术,不需要药物治疗,只要佩戴一副眼镜,在舌头上放一个塑料感应片,盲人就能看到周围的景象了,这就是盲人眼镜BrainPort带给盲人的“视觉盛宴”。

从外观上看,这款产品和普通的太阳镜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跟谷歌眼镜一样,它的前面配备了微型摄像机拍摄图像,然后将图像信息通过一个联有很多细细导线的塑料感应片转变为电信号,再通过电信号不断刺激舌头表面神经,并将这种刺激传到大脑,大脑接下来再将这些刺痛感转化为图像,盲人就可以“看到”图像。

这种方式虽然方便,但也有致命的缺点,那就是“说”和“看”不能同时进行,在说话的时候,感应片不可能贴到舌头上,而且你不能一直在嘴里喊着感应片。Brain Port是一个外佩戴的产品,不需要进行手术植入,因此在医疗风险、费用成本上有优势。

盲人由于长期失明,辨认物体时会有认知困难,且设备只能传输低像素的黑、白、灰图像,也就是看到的是有些模糊的黑白世界,这就意味着很大程度上要用光的强弱来分辨物体,所以在使用设备的时候,要经过将近20小时的培训,让盲人学会用舌头感应图像信息,整个过程就像学骑自行车一样。

4、“锁子甲”外衣

你衬衫可以显示,甚至发送短信吗?你的衣服能够监测心率吗?新一代的服装材质,将重新定义“可穿戴”设备。

“锁子甲”外衣是通过使用特斯拉线圈在衣服周围产生了将近1百万伏特的电流,由3D打印制作,在衣服外肩上加了一些等离子球,当电流通过时,穿着这件衣服就像是闪着一道弧形的闪电(如下图所示)。

Wipprecht还有一件连衣裙,但是这件连衣裙更像是一件蜘蛛机械衣。当有人靠近自己非常近的时候,这件衣服上的“腿”就会伸展开来,保护私人空间。另一件衣服,当有人靠近自己,并且你也希望他/她靠近时,这件衣服就会变成透明的。 Wipprecht发明的每一件衣服都可以和周围环境进行交互,让那些试穿衣服的人无一不感到大吃一惊。

和巴黎、纽约那些顶级时装秀上的衣服一样,Wipprecht的衣服不适合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穿着。然而从某种程度上,这些融合了时尚和科技的服装多少也能给人一些启发。也许未来十年,我们会对现在看似奇怪的衣服习以为常。

其最大的挑战之一是电池。设计师们要么选择一款体积小的电池,要么选择一款使用寿命长的电池,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电池很难放入到服装的纤维材料里面,而且在普通洗衣机或烘干机里面,电池也很容易损坏。因此,像OMsignal公司的智能衬衫会搭配一个非常小的电子元件包,每次洗衣服的时候把它取下来就可以了。

不过智能服装技术可能还需要其他行业的推动,比如在医疗行业正在努力开发无线充电设备,这样在未来,就能够为安装在病人体内的起搏器,或是其他植入物进行充电,而无需把设备从患者体内取出了。也许未来某一天,同样的充电技术也能够支持可穿戴设备。

  5、隐形的Android Wear

你有一个长长的购物清单,清单里的每一个条目都分布在超市的不同货架上。你需要从三楼“扫荡”到一楼,然后再排队结账、开车回家。

在这个购物过程中,你很有可能会无法记全要买的所有东西,于是你不得不一次又一次掏出手机查看购物清单;你很有可能会“走弯路”,下了楼才发现接下来要买的东西其实就在上楼;你还很有可能不得不在收银台大排长队等付款。

再试想一下同一场景下的另一种更加智能化的流程。你从超市的三楼下到二楼,智能手表提示你在这一层你需要买什么东西、你该怎么经过货架才能实现最小路径、商品在货架上的具体位置在哪里。最后,你通过NFC或二维码扫描条形码和确认支付。

上述的产品设计来自于Google在IxDC上所设立的工作坊——没错,这是一个为Android Wear设计的应用原型(下图)。

“可穿戴设备需要理解使用场景(context)。如果你只是复制过去设备上那套操作界面,是不会成功的。”工作坊的主讲人,Android Wear核心设计师Alex Faaborg说,“你要减少界面操作的滑动次数,并试着去预测人们当下需要的信息。”

这便是Google看待智能手表和手机最大的区别:

在手机上,你与之交互的是一个个的应用软件(Apps),用户通过点击等动作来操作它们,并且,由于这些应用分布在同一块屏幕下,所以往往会让人们在打开手机后,不自觉地迷失在这块屏幕上——例如,当你收到一条短信提醒时,掏出手机,却看起了微信……

而在手表上,Google让它成为一个纵向排列的“信息流”载体,在狭小的屏幕上也能一目了然,而人们通过简单滑动这样的微交互(micro interaction)和语音命令(voice action)就能完成对信息的处理。不会浪费太多的时间。

“Android Wear想帮助用户迅速回到现实”,这是Android Wear团队的创始成员梁宇凌在由PingWest举办的PingTalk活动上所说的一句话,我想它能很好阐述Android Wear的设计理念。

例如,以往在手机上,一个跑者想在跑步时聆听音乐,那么他可能需要打开一个音乐App,选择播放列表,点击播放。而一个运行在Android Wear上的第三方音乐服务,可以根据时间(如果你每天都在这个时间段跑步)、传感器判断出的你的身体状态,来“猜测”出你又开始跑步了——然后便自动打开音乐列表,根据你的收听记录,播放你喜欢的音乐。

实际上,“隐形”还包含另一个层面的含义:不要去为可穿戴计算设备添加“过量”的功能——也许你的手环只能用来收集人体数据、你的手表就是个信息流载体、你的智能眼镜就是“另一块屏幕”……它们只做最擅长的工作,只“出现”在最合理的使用场景下,不寄望于“越俎代庖”。这意味着,在目前,手机依然是汇集数据、核心运算和与用户进行交互的最核心设备,而可穿戴设备的设计者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让自己的产品,成为人体,或者说,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一个最近的例子是摩托罗拉的“电子文身”,它是一个超薄电路,一个贴在人体皮肤上的“身份证明”,让你能和其他的设备发生交互。虽然技术上还不成熟,但电子文身受到关注的原因很简单,它在任何情况下都与人体相伴,并且几乎没有的感觉和外观影响,已经成为你的一部分——它是隐形的。

另一个例子是现在可穿戴计算设备外形上的设计趋势:无论是三星、LG还是摩托罗拉,这几款最先搭载Android Wear的智能腕表,在外观上,都要更接近我们所熟悉的,传统意义上的“手表”;而包括CuffLinc、Kovert这样的设计团队,都在致力于让可穿戴计算设备变得更像珠宝,甚至已经有人开始怎么把我们的衣服、腰带这些日夜与我们相伴的产品变得“智能”起来……也就是说,在外形上,可穿戴计算设备正在回归那些我们熟悉的器物,而不是徒添一个突兀的“外设”——谁说衣服、首饰和手表不是人体的一部分呢?它们都是隐形的。

6、能上网浏览网页的智能手表

智能手表的屏幕并不大,如果在上面浏览网页一定很蛋疼吧?可是有人不这么想,已经有开发者为Android Wear智能手表设计了一款浏览器。这款浏览器名叫“Wear Internet Browser”,现已在Google Play免费上架。Wear Internet Browser与手机端配套使用,手机版将网址推送到手表上,用户就能通过手表浏览网页了。

能上网浏览的智能手表

能上网浏览的智能手表

不过,它的加载速度很慢,而且只能用语音输入网址或用手表中的书签打开,还好它在滑动方面还算不错,并且支持缩放。

不过手表的屏幕太小,看图啥的并不太方便。如果你有智能手表,你会用它浏览网页吗?

7、首款婴儿可穿戴医疗设备

上市公司真是哪热贴哪:传媒公司纷纷收购手游,医疗器械拼命给自己戴上“可穿戴”的概念,“软件+硬件+云”几乎是所有可穿戴系的标配。7月23日,宝莱特在深圳举办发布会,推出首款可穿戴设备“育儿宝”,并且对外宣布,将进攻母婴可穿戴设备市场。作为首款产品,“育儿宝”有其亮点,但在业界看来,也不乏可吐槽之处。

在新品发布的现场,笔者看到,“育儿宝”是一款厚度约而17毫米的椭圆形贴片,稍大于一元硬币,一共有五种颜色,用户需要将产品贴在婴儿的腋下或者腹股沟处,以此来持续监测婴儿生理温度的变化情况,这一数据可以随时同步至父母的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上。若婴儿体温超出正常水平,与产品相配套的手机APP便会自动报警。而这一APP应用,父母还可以对报警条件进行定制,从而实现24小时连续监测孩子的体温的目的,以便迅速做出解决措施。

相比较于传统的水银体温计、耳温枪只测试婴儿某一时间点的体温,宝莱特的产品亮点在于,实现了对体温的持续监测,并且可以云端储存数据,连续的体温曲线在数据精准度、可挖掘深度上,比起传统体温计分时抽样的单点测量更有价值,医生可以依据体温变化曲线、重要事件记录做出更具针对性的诊疗。另外,公司透露,未来将会推出远程医疗模式,父母可随时通过APP与在线的专业医生进行远程问诊,为孩子的身体状况提供比较专业的解答。

价位上,这款产品若通过网络预约,价格约为200元,与市面上销售的中档耳温枪类似,但比日本、德国进口的耳温枪800元左右的价格要便宜一些。

作为婴儿可穿戴产品,首先要保证婴儿可以轻松穿戴,实际上,这也是发布会上诸多媒体及业内人士关注的问题,据介绍,“育儿宝”实物为轻薄的小贴片,推荐使用位置是腋下或者腹股沟处,但婴儿能够接受这样一个贴片24小时穿戴么?也有婴儿母亲质疑,公司如何避免孩子将它视为玩具、随意将之从身体上拿下来,从而失去了产品进行顺利监测的可能?比如在牙齿发育阶段的小孩会不会将之拿下来放在嘴里、影响孩子的口腔卫生与身体健康?对此公司解释仍然缺乏说服力。

其次,和目前许多可穿戴设备存在的问题一样,“育儿宝”需要配合手机、网络来进行使用,这一点也是众多可穿戴产品的短板:需要配合手机、网络来使用,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附件,不是一个独立的产品。

最后, “育儿宝”怎么卖?能卖多少?此问题也戳到了宝莱特方面的痛点。

8、腕带内嵌传感器的智能手表

近日,一个来自苹果的智能手表设计与功能专利曝光,给我们带来了更多关于即将到来的“iWatch”的猜测。虽然许多声明最后可能都没有成为事实,不过这个专利本身还是非常有趣的,且让我们瞧瞧。

其中一个版本呈现的是一块带卡扣的腕带,凹进去的部分可以放一个外接的“iTime”模块。不过,苹果的腕带本身具备内置的电子元件,例如蓝牙收发器、加速计和GPS模块等,这些也都是此前传闻将内置在苹果可穿戴设备的传感器。据曝光的专利文档称,该设备能够让用户看见、听见或者感觉到智能手机或者是电脑上的通知消息,用户还可以通过摆动腕部来忽略通知或者执行其他操作。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虽然该专利的正式公布日期是7月22日,不过它早在2011年就提交了,所以很有可能与苹果计划发布的任何产品无关。而业界会对这条消息关注也不奇怪,毕竟大家对苹果iWatch智能手表期待度非常高,所以一旦有任何一点相关信息放出,都会被拿出来讨论。目前,所有传言都指向智能手表将在苹果下一次发布会中发布,可能在9月份。不管怎样,我们希望能看到一款好的设备,当然,也希望可穿戴设备不要变成下一个“专利战地”。

9、一秒变蜘蛛侠的智能裤

英国莱斯特大学的一群学生的研究表明,打造一条电池供电的裤子,让穿戴者能够在墙壁甚至天花板上行走,这在理论上是完全可行的。

在1993年的粘土动画片《超级无敌掌门狗:裤子错了》中,Wallace给Gromit买了一条由电池供电的机器裤,穿上裤子的人可以在墙上甚至天花板上行走。通过把放置在靴底的磁场发生器和真空结合起来,让裤子在地球和太空上都能使用。莱斯特大学的一个研究生团队想知道打造这样一个装置在物理上是否可行。

行走的机制意味着即便只有一只靴子与墙壁或者天花板接触,这个设备也能运作。因此,学生们假设只有一只靴子在支撑人和设备本身的全部重量。如果每只靴子在底部边缘都有一个稍微突起的橡胶绝缘体,那么当穿戴者的脚踩在平面上时,就会产生一个凹洞。将真空注入这个凹洞中,就会让靴子牢牢地黏在平面上,类似于一个吸盘,但是控制力更强。

通过对鞋底区域、穿戴者和设备本身重量做出基本假设,学生们的结论是,与周围环境相比,真空发生器需要减少大约18.5千帕的鞋底空气压强。这大概是一个普通真空吸尘器所产生的真空。

据学生们说,打造这样一条裤子的主要问题不是如何产生足够的真空,而是如何有效地提供电力。由于重量的限制,这种挑战地心引力的裤子在再次充电之前实际上只能由电池供电大约20分钟。另一种方法是直接从电网获取电能,但是这会限制人的动作。

因为该设备依赖创建低于周围环境的压强,所以裤子在太空中不能用,在那里压强接近完美的真空。学生们说,一个可能的解决方案是使用磁发生器而不是真空发生器。

相关论文发表在物理专题期刊上,这是一份同行评议的学生期刊,为学生们提供写作、编辑、出版和评议学术论文的实践经验。

10、投影式手表

据国外媒体报道,智能手表未来或许会让我们更加沉迷于线上世界,而一名为Ritot的腕带概念设备似乎要将时时刻刻连网特性做到极致:它支持将时间、来电、邮件和来自Twitter和Facebook的通知直接投影到你的手上。

该智能手表可将个性化内容直接投影到你手上

Ritot号称是全球首款投影式手表,不过该公司尚未能够给大家展示一款可行的原型。然而,鉴于它在众筹网站Indiegogo上已经筹得近37.5万美元,该类技术显然还是挺受欢迎的。

两个版本:手镯与运动手环

Ritot利用来自微型投影仪的灯照将个性化内容直接显示在佩戴者的手上。它有两个版本,一种是男女皆宜的铝制手镯,有四种尺寸和颜色选择(白、黑、褐金和黑金);另一种是运动手环,采用彩色塑料,同样有六种颜色选择(黑、白、红、绿、蓝、黄)。两个版本的售价都是120美元,将在2015年年初出货给Indiegogo上的支持者。

Ritot将社交媒体通知显示在你手上

除了直接在手上查看数字时钟外,用户在将Ritot连接其智能手机后,也可以实时收到震动提醒,以及相应的投影。这意味着你在Facebook上收到新朋友请求的时候,可以直接在手上看到它。

Ritot还支持投影来电信息

摇晃一下手,即可关闭通知提醒,或者你可以任由它在10秒内自动消失。该手表还配有一个相当敏感的按钮,让你可以控制投影效果。

Ritot兼容三大移动平台iOS、Android和Windows Phone,还配有独特的无线充电器。将它放在充电基座上时,你可以从20种投影颜色中进行选择。

该概念的诞生正值苹果备受期待的iWatch智能手表盛传即将于数个月后亮相。业内普遍预计iWatch将主打通知提醒与健康和健身类应用,而拥有将内容投影到手上的功能的似乎除了Ritot之外绝无仅有,至少从目前来看是如此。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