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欣)
何为穿戴式设备?在许多消费者还未弄明白这是什么东西的时候,各大品牌与数码城关于穿戴式设备的广告已铺天盖地,炒得沸沸扬扬;再反观身边的数码“达人”们,说起穿戴式设备可谓头头是道,但真正用上的没几个。有不少消费者质疑:穿戴式设备是否更多只在玩概念,空有其表,难以走进人们的生活?
近日,记者从钦州市赛格数码城一位业内人士处获悉,一直生产手机产品的国内某知名制造商,于上月底发布了该品牌有史以来第一个可穿戴式设备,这款产品被叫做“米环”。据记者了解,这款“米环”可以跟踪许多个与健康相关的数量,例如睡眠和步数,也可以被用来作为身份认证器,或者解锁配对的同品牌智能手机。该人士告诉记者,在钦州市,“米环”暂时还未有货,但已有不少年轻消费者前来咨询了。
据悉,去年谷歌眼镜的横空出世,使智能穿戴设备一下热了起来。三星、索尼、盛大果壳、酷派、TCL、金立、小米等国内外厂家争相推出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一系列酷炫产品。一时间,各品牌的穿戴式设备横扫数码家电城,记者在淘宝网上输入“穿戴式设备”字样,搜索结果有500条,同样在京东商城上有281件商品。
穿戴式设备的销售情况究竟如何?记者走访北海、钦州一些家电数码卖场了解到,穿戴式数码产品的销售并非如宣传般“光鲜”。三星、索尼智能手表的零售价格在1000元左右,网络上有的甚至低至100多元,价位不算太高,但实际销售情况并不理想。不少经营数码产品的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很多智能电子表基本上还都是智能手机的一个附件,功能多半也就是显示、呼叫,相当于手机的一个子母机,并没有完全脱离于手机成为一个独立的智能终端产品,“这种功能和千元左右的价格并不匹配,所以销售不佳”。
而对于类似智能手环等穿戴式的智能产品,不少用户表示概念大于实用。某自行车队队员李先生介绍,由于他平时喜欢在晚上骑自行车,所以购买了一个有夜光功能的智能手环。记者观察到,李先生的手环就是一个显示屏加上一个感应器,外带一块电池,然后配合后台的应用软件,只要手臂动一下就被读为运动,手臂不动就被读为睡眠状态。“其实它并不太准确,手臂的运动幅度要很大才会被读数,可像骑自行车这样的运动,手臂不会大幅度运动,所以我现在基本上只是把它当手表用,看看时间而已。”李先生说,就这样一个纯概念的产品要卖到几百元,确实不太值。
在网上商城购买了一款智能手环的消费者“jd光影重”,介绍了他的使用感受:“能顺利和手机连接,但没有电池状态显示,功能比较单一,在不跟APP连接的情况下,连时间也不能调整。”
对此,经营数码产品的小陆表示,目前国内市场上的智能手环确实存在概念大过实用的现象,很多产品也许仅仅是“便于携带”而已,并未实现其真正的功能与效果。
不少业内人士分析,智能穿戴设备要规模化发展,其背后离不开大数据、云计算以及应用软件等,而目前国内大多数厂商显然还不具备相应的条件,这是穿戴式设备的市场接受度不高的主要原因。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