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式铺货到电商网站和实体卖场时,跟众筹的价格比起来,我们的手环定价会考虑下调。”8月13日,深圳一家智能硬件初创公司的负责人告诉记者。
7月底的新品发布会上,小米公司推出了79元智能手环。在尚未成熟的智能手环市场上,这个价格极具“破坏性”,不少厂商随即开始了降价动作。三天之后,杭州攻壳科技宣布其二代手环bongⅡ定价99元,比起一代bong手环便宜了近600元。
还没赚到钱就开打“价格战”,这种尴尬的背后凸显出残酷的现实:在市场还未打开的情况下,厂家难以靠品牌和服务溢价来收回成本,硬件的高溢价才是赚钱的不二法门,如今提前进入“价格战”阶段,智能手环厂家如何谋得生存发展?
深圳新我Betwine是全球第一款游戏互动养成智能配饰。图为工作人员近日为记者演示手环与手机APP的联动过程。
戳穿高定价泡沫
百元价位受欢迎
“虽然智能手环最终一定是靠服务获得收益,但现阶段仍然是硬件在赚钱。”近日,记者走访多家深圳智能手环厂商,受访者均向记者表达了这个观点,小米手环79元的价格将硬件可获得的溢价压缩至最低,冲击了整个智能手环市场。
查看运动量、监测睡眠质量、智能闹钟唤醒……小米手环的功能跟如今市面上的智能手环并无太大差异。小米方面认为,79元的小米手环就是按照成本定价,打破了行业的高利润模式,并称小米一直是产品定价模式,根据产品成本定价,依靠单品获得高销量,最终获得利润,“现在79元的售价肯定是不赚钱的,因为前期有大量的研发成本。”
有网友列举一款手环的硬件成本,包括处理器(12.5元)、3轴sensor(6.5元)、电源芯片(2.5元)、电池(2.5元)、外壳和腕带(5元)、包装及外围(4.5元)、其他元器件(6元),得出的不含税价格是39.5元,加上17%的各种税费,硬件成本则为46.215元。除此之外,还有近百万元的开模费用,以及研发和营销费用。若售价控制在100元以内,厂商很难从硬件中赚钱,或者只能获得微薄的利润。
因为缺乏线下渠道优势,大多数智能手环在网络上铺货。记者搜索了淘宝、京东、易迅等多个电商网站发现,近期多款智能手环推出了降价或优惠措施,以应对小米手环的冲击,从销量上来看,百元价位的智能手环更受欢迎。
目前市场上国外的智能手环品牌主要有Fitbit、Jawbone up、Misfit Shine等,价格大多在700元以上,少有低端价位。国内的则包括华为、小米、bong、咕咚运动、乐跑、易悠等多达数百个品牌,有不少是79元到200元的低价位产品。
8月15日,在京东的智能手环分类中共有1488件商品,其中售价为99元的ibody追客智能手环销量第一,已经有6799人评价。淘宝网上销售量前3位的智能手环售价分别为99元、89元和138元,且均为降价销售,其中山水H1智能手环,原价为399元,目前售价降至99元,一个月内售出了2400件。“山水数码旗舰店”的客服人员告诉记者,降价是为了普及产品,99元的价格是按照成本价格出售。
厂商“不屑”仿造
实体店难觅身影
8月14日,记者走访华强北大大小小的卖场,发现在这条中国电子第一街上,很难找到智能穿戴设备的身影,更不用说智能手环。实际上,在三星发布Galaxy Gear之后, CNN曾指出华强北的商场、物流公司和小商店里都没有智能手表,这表明华强北“不屑”山寨智能穿戴设备,“如果消费者需求太少,(山寨厂商)就不会仿造。”一名受访者说。
在华强北的众多卖场中,记者多番找寻,均未看到智能手环的专区或者单独柜台。在华强电子世界一楼的一家电子配件柜台前,经记者询问之后,店主才从角落里拿出几款智能手环和智能手表模型,“柜台没有现货,需要的话我去找批发商拿。有深圳本地厂家的手环直销,只要80多元,计步、测心率这些功能都有”,他直言智能手环的销量并不好,“年初的时候倒是炒得挺火,现在基本没什么人买。”
一些品牌手机体验店里,智能手环则往往作为手机配件展示,如华为、OPPO等。OPPO的销售人员就戴着其新上市的O-Band智能手环,向记者演示了跟手机App的联动操作过程。
在顺电卖场里,正在售卖的智能手环只有Jawbone up一个品牌,有788元和1488元两个价位,墙上的显示屏循环播放着Jawbone up的产品介绍和宣传片,但很少有消费者前来询问或者查看,工作人员称手环的“销量一般”。
咕咚网运营总监梁昀表示,手环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目前整个手环行业还处于一个攀升期,用户认可程度比较低,许多用户都处于观望状态,等到手环乃至可穿戴设备发展成熟了,这些用户才会去购买。”
有媒体报道称,华强北电子市场仅有几个商家售卖“可穿戴”产品,这些大多数是采用联发科芯片解决方案的“手表式”手机,批发商表示“只有极少数人对这一类设备感兴趣”。
产品同质化严重
功能上缺乏创新
针对“79元小米手环毁掉行业”的指责,小米生态链产品总监夏勇峰8月9日称:“我们不认为现在的智能手环是一个产业,因为这个产业现在的总销售量基本是零,只有小米进入后才会成为一个产业。”这个回应不留情面,但也直指智能手环市场狭小的现实。
据市场研究公司IDC的数据,可穿戴设备在过去的一年呈现了巨大的进步与发展,预计2014年的出货量将超过1900万部,较2013年的销量增加两倍。另有投行分析人士乐观预测,全球可穿戴设备的市场规模会在3年内达到560亿美元。
然而,中国用户对于智能手环似乎并不感冒。专家分析有三大原因:智能手环技术含量不高,无法引起消费者共鸣;缺乏数据平台支撑,手环仅是一个配件;手环使用复杂,易被取代。
8月12日,深圳臻络科技CEO任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近年来可穿戴设备的确发展迅速,智能手环也很受舆论追捧,但单一手环的发展前景是很不明朗的。目前智能手环的市场规模,国外至少是国内的10倍。智能手环常有的功能,包括计步、测心率等,对欧美人来说是刚性需求,国内则不然。”他分析,国内的用户可分为三类:少部分刚需用户、发烧友以及将智能手环看做饰品的普通用户,其中大部分缺乏对智能手环的忠诚度。
“在西方国家,人们对于健康的计量是基于卡路里的消耗,智能手环的功能是刚需,概念也深入人心。”深圳新我Betwine创始人高磊更明确地告诉记者,国内智能手环从业者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创造一个实际的应用场景,让用户能够持续地使用下去。
“很多赚‘快钱’的厂家使用‘公版公模’生产,功能上缺乏创新也没有核心价值。”深圳必肯科技副总经理刘雷告诉记者。更为严峻的现实,是生产商一窝蜂地涌入,导致市面上智能手环功能大同小异,一年前还是身份象征的“高大上”智能手环快速“低端化”。深圳一些产能过剩的电子元器件厂,从上游芯片公司买来方案,简单修改算法之后,用非常低廉的成本开模,产品基本上是内置3轴的陀螺仪,具备计步等功能,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
深企追求差异化
或可靠服务赚钱
“因为公司规模和影响力的差异,小米公司在教育和培育智能手环市场方面将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任康说,需求有分层,小米手环无法覆盖全部市场,智能手环的初创公司应该寻求差异化发展。
实际上,深圳不少智能手环公司已经迈上了差异化的发展之路。
深圳臻络科技推出的GYENNO One智能手环,今年在全球第三大众筹网站Pozible进行众筹,最终以104.4844万元人民币的众筹金额摘得中国智能手环品牌众筹第一的成绩。任康告诉记者,GYENNO One从创意构想、自主研发设计、产品原型自动化检测及规模化量产都在深圳完成,目前销量已超过5000个,有多家风投认可臻络科技的创业团队,近期或将引进风投资金。据记者了解,GYENNO One是全球第一个实现无线充电的智能手环,具有完全防水功能,采用全自动的算法,业内评价其外观和功能都有自己的特色。
新我 Betwine则以情感关怀和娱乐互动作为卖点,是全球第一款游戏互动养成智能配饰。从产品外观上来看,主体部分可以拆卸,是手环、是项链、也可能是各种形态。从功能上来看,虽然基础是计步,但实现的效果并不仅限于此。每位 Betwine 的用户可以在手机应用中有一个电子化身,叫“新我君”,电子化身会追随用户的动作一起走、坐或者跑,下方标记着体力槽,如果过久没走动,手环会提醒用户。新我 Betwine 的应用还包含一个社交系统,用户可以将亲人、朋友加为“好友”,相互观察对方的状态,如果发现某个好友体力值过低,就可以点击“戳”一下他,提醒对方起身活动。“中国人更关注情感的关怀,新我 Betwine就是一个与好友、恋人和家庭成员传情达意的电子新家。”高磊告诉记者。
当然,硬件和功能的差异化只是手段,多位从业者向记者表示,仅依靠硬件高毛利率的商业模式很有可能在竞争中出局,依赖于大数据的增值服务是智能手环未来的盈利点。
百度此前推出了BOOMband智能手环,李彦宏表示智能手环能够测量血压,测试跑了多远、消耗多少卡路里,未来真正的大数据积累应该是可以提前预测人的疾病情况,难点不是生产硬件,而是识别出什么数据有价值。
任康表示,依赖于大数据的服务是智能手环未来的盈利点,各种智能设备将会越来越普及,数据种类和量级将会膨胀式地增长,人们会为基于数据之上的增值服务而付费,比如专业的医疗服务等,“时间点不会太远,最多3年。”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