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年上半年开始,许多都市年轻人都发现,身边那些日常穿着较“潮”,或者属于数码发烧友的朋友,忽然在手腕上戴上一个颜色鲜艳、手镯般大小的环状物。
这种最新潮的数码玩意有个很极客的名字——智能手环,如果你问朋友,这玩意有什么作用,还可能会听到朋友眉飞色舞的描述:它能分析和改善睡眠质量,让你睡眠时间少了,精神反而更好了;能计算你每天的运动量和卡路里消耗,帮助更有效地节食减肥……。
不过,也仅止于此。最多个把月之后,你会发现它已经悄无声息地从朋友手腕上消失。再追问原因的话,得到的反馈基本一致,“作用不大”。
这就是这种当前最热门可穿戴设备的真实现状:生产商和用户关注度很高,甚至出货量也在持续飙升,但实际产品实用性不高。这就是你想要的智能可穿戴产品吗?
市场爆发前夕
8月24日星期天中午,在互联网圈内人士中颇知名的深圳3W咖啡店二楼会议室,过百平方米的会场内早已或坐或站挤满了人。这是一场由百度与智能硬件新媒体雷科技共同主办的Smart Talk“开源与创新:可穿戴设备的未来与趋势”主题活动,不过主办方也没有料到,会有这么多人到现场参与,当中既有数码爱好者,也有大大小小的硬件生产商。
一些人带着“为什么智能手环会这么火”的疑问到来,但更多人想知道的是,智能手环还能再火下去吗?
百度指数显示,过去一年智能手环的搜索指数呈现出10倍以上的增长。另据市场研究公司Canalys发布的2014年上半年可穿戴手环设备的市场报告,上半年出货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684%。Canalys预计,今年全年手环出货量将达到800万个,明年将超过2300万个,2017年则将达到4500万。
百度移动云事业部资深架构师郭杏荣表示,“智能手环的用户群正从科技尝鲜者向早期用户发展,过去一年中国大陆的智能手环出货量达到50多万个,逼近2.5%这个市场爆发临界点,情形类似于2001-2002年的MP3市场。”
按照Canalys的划分,手环类产品可以分为智能手环和基本手环,前者可安装第三方应用,基本可与智能手表画等号,代表厂商有三星、Pebble和索尼,国产的有果壳、土曼、inWatch,后者的代表则是Fitbit和Jawbone,中国的TCL、Oppo、华为、咕咚、小米等也在竞逐这一市场,其中TCL的BOOM Band作为国内首款可量产手环,据说已售往全球超50个国家和地区。
百度:用深圳速度打造智能手环
对于经历过MP3那一波浪潮的深圳中小厂商们来说,这样的市场信号不可能放过,这也是周日这场小型交流会座无虚席的原因之一。
眼见智能手机市场渐趋饱和,许多手机生产商都将目光瞄向可穿戴设备。
互联网手机品牌小辣椒的移动互联网事业部总监张宇星在谈到为什么要做智能穿戴产品时说,“现在智能手机已经进入平台区,用户不再对参数敏感,我们设想的可穿戴设备是能成为用户的生活小助手,通过硬件采集数据,软件灵动展现。”
这样的想法听来简单,实质颇难。
要打造一款手环产品,从电路设计,到电子元器件选择,再到系统选择、ROM代码编写,以及后端APP编写适配和云服务等,缺一不成,而中小厂商和开发者们,他们擅长的只是ID(工业设计)/MD(结构设计)部分。
百度本周宣布开源了自家的智能手环方案,据记者了解,此方案属包括硬件原理、ROM、通讯协议在内的全套方案,同时开放APP和云服务的免费使用,是目前全球唯一一个从头至尾完全开源免费的手环方案,其公版BOM(物料清单)成本可低至8美元。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