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时代来临:功能多“硬伤”也不少

《数字化生存》的作者尼葛洛庞帝在1995年曾经预测:“硬件和软件必将统一融合进穿戴设备中……未来数字化服装的材质可能是有计算能力的灯芯绒、有记忆能力的平纹细纱布和太阳能丝绸,我不必再携带笔记本电脑,而是把它穿在身上。 ”如今,这样的愿景正在实现。

在上个月底举办的2014年中国互联网大会上,空气果、智能水杯、康康血压、世纪佳缘情侣手环等智能产品相继首发;在9月3日举办的2014年百度世界大会上,百度发布了可穿戴智能设备BaiduEye,“百度筷搜”也正式亮相。一时间,可穿戴设备成为当下热门话题。

  现状:可穿戴时代已经来临

近来,外型时尚酷炫、价格在千元左右的运动手环,正在国内运动健身爱好者中悄然流行。这种令人眼花缭乱的可穿戴设备究竟有多智能?以小米手环为例。从外形看,手环宛若一只小巧的腕表,设计时尚,还有多种颜色和材质的环带可供选择。佩戴后,用户则可以通过手机APP实时查看运动量,监测走路和跑步的效果,还可以通过云端识别更多的运动项目。此外,小米手环的手机软件会记录用户全年运动数据,并提供健康建议;用户还可以把数据分享到微信、QQ或微博,和好友比一比谁的生活更健康。

这样的运动手环,就是可穿戴设备的一种。

可穿戴式设备,顾名思义,就是指可直接穿戴在身上,或是整合到用户的衣服或配件的一种便携式设备。可穿戴设备不仅仅是一种硬件设备,更是通过软件支持以及数据交互、云端交互来实现强大的功能。最著名的穿戴式设备,要数2012年面世的谷歌眼镜了,它具有和智能手机一样的功能,可以通过声音控制拍照、视频通话和辨明方向,以及上网、处理文字信息和电子邮件等。

在谷歌眼镜面世后,国内也进入了一波可穿戴设备热。自果壳电子去年6月正式推出果壳智能手表,奇虎360去年10月发布了一款主打儿童安全的智能手环,此后,包括华为、中兴、酷派等一大批硬件企业也纷纷研发智能可穿戴产品。 7月22日,小米公司在京高调发布了其研发的可穿戴设备—小米手环。8月19日、8月26日,小米手环两次在线销售,均被抢购一空。艾媒咨询发布的报告数据显示,预计到2015年中国市场可穿戴设备市场出货量将超过4000万部,市场规模达到114.9亿元。

目前,市场上流行的可穿戴设备大致可分为七大类,包括可穿戴照相机、智能眼镜、智能手表、可穿戴医疗健康设备、活动跟踪器、3D动作追踪器和智能服装。通常情况下,可穿戴设备也具有交流功能,设备使用者能够实时看到数据。数据存储功能也是这类设备的一大特点。目前市场上常见的可穿戴健康设备包括手表、眼镜、智能手环及帽子等多种形式,还有一些设计得像耳环之类的饰品。

虽然可穿戴设备的应用远远没有达到预期,也并未对健康及医药、瘦身、教育等领域产生较大影响,但可穿戴设备已经逐步进入了人们的生活,正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一点一点地改变我们的生活、感知。

@丁哥有创意:现在可穿戴设备越来越火了。比如智能手环,很多有医疗、运动功能的产品,那么是否可以开发一款用于交通出行支付的手环呢?一来更加便捷,二来戴在手上可防丢失。

  问题:功能多“硬伤”也不少

可穿戴设备具备便携式智能设备的基本功能,同时具有以下优势:通过人体自然的动作实现控制,操作便利;24小时佩戴,实现永久在线与即时信息沟通;设备本身与人体融为一体,便于携带;通过充分挖掘人体信息并处理,给出相应问题的解决办法,这几乎是对人体能力的直接增强。

可以说,可穿戴设备为人类提供了一种新的与手机交互方式,以往人们完全依赖键盘设备与手机交互,后来发展至带有屏幕的手机,进而触屏的出现取消了键盘的隔阂,人机交互正在向更加直觉化、更加直接的方向发展。可穿戴设备成为“下一个消费电子增长点”的苗头初现。

不过,与潮人的热情追捧相比,专家似乎显得冷静。

有业内专家分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可穿戴设备将是手机的附属品。现在,将可穿戴设备做成手机是没有前途的,小小的屏幕目前根本无法达到手机的感受。不过,随着云计算的发展,解决了云端处理的瓶颈,可穿戴设备可能会替代手机。

可穿戴设备优势突出,但制约因素也不少:提供认知,但未必能帮助改变;基本功能有限,性价比不高;客户体验不好,销量不高;市场接受度不高,了解的人多,愿意购买的人少;硬件技术、电池技术、通讯技术等还处于发展过程等等。

具体来说,智能手环要想得到更大范围的普及,需要对运动记录升级,不仅能“计步”,对骑车、有氧锻炼等健身方式也要能记录,并增强准确度。此外,还要增加有粘度的功能,避免用户戴上后很快摘下。智能眼镜的发展受到技术不成熟、续航能力不足、价格昂贵等因素制约。专家指出,只有不断推出新颖好玩的应用,用户才会感兴趣、被长久吸引。

与软件相比,“硬伤”也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坎。有专家认为,可穿戴设备需要更具创新性和人性化的设计,需要芯片级的整合设计能力,而微机电系统等传感芯片以及知识产权储备和工艺等,长期以来一直是制约中国电子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unyunzv:可穿戴设备已是大势所趋,就看谁跟日常生活衔接得最为自然。科技改变生活,先要融入生活,得到认可养成习惯后再谈改变。

趋势:将摆脱手机独立运行

虽然并非人人都追随潮流,但可穿戴设备渐成潮流已是不争的事实。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可穿戴设备未来发展的前景被市场看好。可穿戴设备预计趋势有:

健身设备将持续流行。目前各类健身手环、腕带等产品,可以说是最受欢迎的可穿戴设备,而这种现象也将持续下去。首先,是因为现代人逐渐注重健康状况,通过此类产品可以方便地监控每天的运动量和睡眠状态,另外一个原因是因为它们功能简单、易于使用。比如FashionComm推出的L28-C动动手环,聚焦于健身爱好者和亚健康人群的运动状态和睡眠质量,提供睡眠运动检测、智能唤醒、事件提醒、数据云同步等服务。并且随着新型传感器的出现,在健身设备方面还有望出现更先进的设备,比如无创类的血糖监测设备等。

设计感及美学将进一步凸现。市场上绝大多数智能眼镜、手表等设备,看起来也都过于“科技化”,而不是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见到的时尚单品。显而易见,设计更时尚是一个趋势,我们已经看到Pebble和Martian等品牌推出了更接近普通手表的产品,而谷歌眼镜也在近期推出了普通的黑框平光框架。

设备将摆脱手机独立运行。基本上目前所有的可穿戴设备都需要连接智能手机才能使用,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某种程度上来说,能够独立运行的设备将拥有更多卖点。目前市场中已经出现了独立运行Android系统、支持3GSIM卡的智能手表,只是体积过于庞大,相信未来会有更完美的产品出现。

价格会明显下降。早期的可穿戴设备价格都不算低,虽然很多设备看起来很精致、功能也不俗,但是用户判断它们的价值,主要还是从实用性考量。作为智能手机伴侣的智能手表、眼镜等产品,售价高高在上基本上让用户无法接受。所以,相信厂商也会开始关注低端市场,推出功能更简单的配件类设备。

@辣椒不性感:可穿戴设备将是未来的趋势之一。但可穿戴式设备往哪个方向去、能做到什么程度,业界都没有标准可借鉴,也没有非常成功的产品。目前,整个安卓生态圈都在这个领域尝试探索。

隐私数据安全引发用户担忧

可穿戴设备基本上都会采集用户的大量隐私数据,这些数据的安全性引发业内人士和用户的普遍担忧。

就目前市面上的健身追踪设备而言,大多都能通过低功耗的GPS模块或相配对的手机来测量佩戴者的运动轨迹和速度等数据,对于个人用户来说,这些数据有助于其对自己的锻炼情况有一个比较直观的了解,从而帮助其进行更为系统的锻炼。毫无疑问,人们的健康、健身情况与地域位置存在一定的联系,同时位置信息的加入可以帮助医学界对人们的健康状况进行更为深入的了解。但不可否认的是,可穿戴设备的定位功能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许多设备中的传感器在正常使用时都需要调用一个单独的电子签名,所以当我们开启手机的定位功能时,信用卡公司就会知道我们在哪里进行了消费。试想一下,当你早上起床走到冰箱跟前时,它会自动打开为你递上一杯牛奶;当你在洗澡时,莲蓬头会自动根据你的身体情况调节水温;当你晚上回家时,电视会自动打开并调到你喜欢的频道……乍一看,这些无比便利的智能生活与我们的隐私安全完全没有关系,但是请不要忘记,这些便利都是建立在设备或服务商获取了大量关于你的隐私数据之上的,这也有可能会在未来让你受制于别人。

如今有越来越多的消费电子设备开始被用于疾病的诊断和管理,所以用户的健康隐私信息就变得更为重要,如果不慎遭到黑客攻击而遗失了这些信息,其后果可能是不堪设想的。个人健康信息不像密码一样可以更换,这些信息有许多是不可能发生改变的参数,比如人们的指纹、血型和虹膜等,所以非常有必要保护这些信息的安全。

对于消费者来说,在购买和使用一款可穿戴设备之前,一定要弄清楚它会采集多少关于你的隐私信息,而透露这些信息是否是自己能够接受的,在弄明白了这两个问题之后,再决定是否进行购买或使用。

对于软硬件厂商来说,非常有必要、也有义务来保障用户隐私信息的安全性,消费者肯定会选择那些安全度更高的设备。所以从长远来看,用户向厂商共享的隐私信息会越来越多,但厂商一定要加强对这些信息的保护,让用户心无顾忌地享用对应的产品和服务。

对于整个产业而言,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也有必要在合适的时机以结盟的方式来制定针对可穿戴设备的安全隐私保护标准,只有出台了相关的标准,消费者才会更加放心,进而形成与可穿戴软硬件厂商的 “良性循环”。

@谢开聪:可穿戴设备安全、物联网安全,要比电脑安全形势更严峻。一是数据更隐私、更大量、更实时,二是这些设备的自我防卫能力较弱。

这些新品,很潮很热门

近来,产品还未亮相就在市场上引起不小轰动的智能手表苹果i-watch和Moto360,将可穿戴行业再次推向了高潮。下面,跟大家盘点一下目前几款可穿戴设备热门新品。

  苹果 iwatch

苹果 iwatch是苹果公司即将于本月上市的一款新型智能手表。

iwatch的容量为16GB,拥有加速器和环境光线感应器等传感器,并且拥有8种可自定义的表带,当然还支持第三方扩展应用。

其采用Retina作为屏幕,而Retina屏幕是一种具备超高像素密度的液晶屏,可以将960×640的分辨率压缩到一个3.5英寸的显示屏内。还有报道称,iWatch将采用曲线玻璃屏幕,通过连接智能手机来显示电子邮件、IM和其他数据。

  摩托罗拉 Moto 360

摩托罗拉透露,该公司将会推出一款智能手表。事实上,该款智能手表正是Moto 360。摩托罗拉表示,该款产品将首先登陆美国市场。

Moto 360设计美观,采用经典圆盘式设计,打破了智能手表的设计常规。但来自亚洲供应链的传言称,Moto 360的设计过于不符合常规,可能面临生产难题。

Moto 360能够保证用户对时间的基本要求,通过警告和通知功能告知用户日程,只需转动手表就可清楚地看到邮件、来电、日程和朋友信息。

  华为 TalkBand B1

华为智能手环TalkBand B1是华为最近推出的一款可穿戴设备,可以戴在手上,我们可以称之为智能手环。

华为TalkBand B1是全球首款将蓝牙耳机功能和运动、睡眠监测功能融于一体的可穿戴设备,充电2小时即可工作6天,具有IP57级别防水功能。整体重仅为26g,仅相当于4枚1元硬币的重量。

TalkBand B1既可以拆卸核心部分下来,放置在耳朵上,当做蓝牙耳机使用,也可以监测我们的运动、睡眠功能。该设备可以通过我们的步行检测运动量,并且还可以检测到我们睡眠质量等,是一款不错的运动辅助工具。

  索尼 SmartWatch 2

相比目前市面上的智能手表产品而言,索尼的SmartWatch 2应该是“最像手表的智能手表”产品,没有过分夸张的设计,大小也相对合适,唯一有点遗憾的是,这块手表的厚度不甚理想。

SmartWatch 2在售产品有两种,一种是硅树脂表带版本的产品,另一种则是金属表带版产品,二者售价相差200元,当然从以往的经验来看,采用金属表带的看起来要高端大气不少。而在功能方面,两者并无任何差异。

SmartWatch 2智能手表支持蓝牙与NFC连接模式,主要功能包括时间、天气信息的显示,短信、微博、邮件的接收,虽然自身没有摄像头和麦克风,但是能够控制手机接打电话、拍照、听音乐,同时还拥有一些益智类的小游戏。

体记忆 T9-S3

体记忆第三代T9-S3智能手环采用超薄的环形设计,最厚的地方厚度不超过8毫米。走路、跑步、睡眠模式自动识别,无需手动切换,可监测日常的运动、膳食、睡眠与生理状态,并对数据进行分析,从而提供改进的建议。

体记忆T9-S3智能手环可作为私人教练、营养专家,医生可在线指导。外观采用超薄防水的设计,而且在阳光下一样能够清晰地看到数据,支持手机端、PC电脑端以及云平台应用。

而且它采用蓝牙4.0模块,在有效距离范围内,可自动传输;也可通过USB连接线将数据传输至体记忆运动健康云平台。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