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越来越多 中外厂商强化产品核心

随着苹果、三星等主导厂商开始进入可穿戴电子产品市场,可穿戴电子产品已经较为丰富、多元化,逐渐“覆盖人体肢体”。分析观点认为,从2012年开始,以主要厂商集中推出新产品为标志,可穿戴式电子产品正在形成自己的产品体系。

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说,在可穿戴式电子产品引发市场整体性关注之前,部分厂商实际上已经涉足这一领域,并推出了一些试验性产品。例如索尼早在2007年就推出了自己的电子手表MW100。但是这些早期的可穿戴电子产品并未在市场上掀起足够大的波澜。

当前电子手表在可穿戴电子产品中占据最大份额,它们多数包含与手机等终端“同步并轨”信息的功能,并以健康监控作为核心特色。如苹果iWatch、三星Gear、MOTO 360等。此外,《华尔街日报》称,谷歌电子眼镜成为头饰类产品中最具有引导性的,以“镜片化屏幕”作为新的信息化阅读终端。

据市场研究机构Juniper发表的预测报告,2018年全球可穿戴电子产品出货量将达到1.3亿台,是当前的10倍。研究机构Gartner则预测,2016年该产业产值将突破100亿美元。巨大的市场增幅潜能正在吸引电子厂商争相进入这一领域。未来可穿戴产品研发,将包括以智能眼镜、耳机为代表的头部佩饰产品,鞋子、脚链等脚部配饰产品,以及腰带、服装、手提包乃至其他延伸产品等。

路透社称,当前,可穿戴电子产品推广的关键是“使得用户形成长久而非暂时的佩戴习惯”,因而相比于其他产品,电子手表有更好的用户接受度基础,可以成为未来可穿戴电子产品功能延伸的平台。同时,也有分析观点表示,可穿戴产品未来发展的关键在于“独立生存并发挥作用”,将用户从手机和平板电脑那里“拉过来”。

英国《金融时报》则称,除了核心功能的强化之外,可穿戴电子产品还需要解决一系列“细节问题”。以智能手表为例,宜准(EZON)中国区营销总监艾琪9日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智能手表的开发面临着技术上的问题,譬如智能手表佩戴过久可能会发烫,存在安全隐患,再者如防水性问题、芯片植入问题等等,也困扰着智能手表的研发。此外,如电子眼镜需要解决近视人群的佩戴舒适度问题,以及各种可佩戴产品的电池续航限度等,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日本经济新闻》称,未来的可佩戴电子产品应当是“从外观到功能都能反映人类科技想象力前沿”的实在物,小型化和贴身性将是其发展潮流。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