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苹果Watch对可穿戴影响:小米又有得抄了

  谈苹果Watch对可穿戴影响

苹果在北京时间9月10日凌晨举行的发布会上推出了iPhone 6、iPhone 6Plus以及更受关注的苹果Watch智能手表。那么,这一次,苹果是否还能像过去那样引领科技发展潮流,引发厂商推出一些“致(抄)敬(袭)”苹果的产品呢?尤其是对于国内一些知名粮食生产厂商(小米)、打铁匠等,难说。

这篇文章不是为了打击或者黑那些明里暗里向苹果拜师学艺的厂商,不管是天天被苹果打官司的,还是天天舔着个X脸以“乔布斯模仿者”自居或自豪的家伙。无论怎么模仿还是借鉴,总有一群愤怒的果粉拿着5.5寸的iPhone 6 Plus打你的脸。

在进入下面的话题之前,说个我昨天在网上看的段子,跟刚发布的iPhone有关。说是A君和B君在路上偶遇了,然后寒暄了几句后就进入高潮了,高潮从A君的电话响起那刻开始,iPhone 6闪亮登场。以下是部分对话(备注:以下红字部分是作者的旁白,图一乐呵就行)。

A:“晚上还接着吃炒饼吧,素的,不要肉,就这样!”(潜台词,为了iPhone 6把肾都卖了,勒紧腰带过日子)

B:“这是iPhone6吗?可以呀,中国还没卖呢,你都用上了。”(故意阿谀奉承,为下面剧情埋下伏笔)

A:“刚好同学去美国,顺便带一个回来,美国便宜,都算完了6000元吧!”(A君明显的油然而生一种装逼还想抻着点儿的18K金优越感)

B:“有钱人!比不了。好用不?”(B君赤裸裸的心机婊)

A:“还成吧!也没用几天,比以前流畅了,待机还那样,没什么太大改观。”(A君屌丝气质烟雾缭绕)

B:“NB,改天家里玩!刚好,我加一下你的微信,咱俩摇一下!”(B君典型的扮猪吃老虎)

B君说完从兜里掏出一个iPhone 6 Plus 128GB版,然后A君黑着脸加了B君……(剧情急剧翻转)

这个段子其实很能反映出现实中消费者对苹果产品的态度,尽管在苹果发布了iPhone 6/6 Plus后,网上对它的吐槽流下的口水都能让苹果漂在上面游泳了,但是骂完了该买的人早买完买迟早会买,可能原来不买的看了真机后也会从Android手机上逃离,不为啥,都是装逼犯,大家都别觉得比对方高贵。

越贵越买,这可能也是装逼需要付出的代价吧。苹果越是不在中国首发、越不鸟你,你就更会觉得它高贵冷艳,越想“临幸”它。苹果知道自己性感逼人。

放在Apple Watch身上可能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形吧。产品发布后,铺天盖地的失望情绪和吐槽之词铺满了朋友圈、微博等任何一个可以泄愤的地方,“丑”是所有感性的表达。但是,对于很多用户而言,明知道它长得那么丑,还是忍不住为了这份丑买单,我深深怀疑那些在网上喊着坚决不买的用户会放弃自己的坚持,尤其对于iPhone用户,忍不住尝鲜者大有人在。

▲苹果放出的Apple Watch官方视频截图

或许正是这些消费者的存在让那些厂商模仿苹果产品上瘾,因为它们可以用更加感性的价格收割底层消费者的money。比如某米,就差贴上被咬了一口的苹果标识了。所以,很多网友期待小米推出一款Apple Watch中国版,功能更全面,最好能打电话、上网,然后贴上349元人民币的售价就皆大欢喜了。

我们已经在很多品牌的产品上见到过苹果的踪影了,放在一起几乎难以辨别,当然不仅仅是小米,它只是最高调的那个而已,还有很多山寨者潜伏着。它们是国产,我也相信很多人都想支持国产。但是很多人把买国产和爱国扯在一起就特别让人醉了。国产厂商需要拿出自己的东西,不是把别人的产品捏碎了再捏到一起然后以动物园的价格卖出去就是创新。国产需要有自己的创新基因和做好产品的意识才能赢得国内消费者路转粉或黑转粉。

不能再说了,说多了都是泪。让我们回到标题上,既然Apple Watch已经出来了,相信很快它将在中国找到自己“失散多年的兄弟”。那么,我们就来看看这款Apple Watch有哪些设计可能会对整个可穿戴市场产生影响,或者引发跟风。

  苹果带给可穿戴的启发

▲Apple Watch智能手表表带和款式设计(图:苹果官网)

  蓝宝石玻璃屏幕

无论苹果做什么,它都将带动某个产业或产品的发展,iPhone由于当初乔布斯坚持使用康宁公司的大猩猩玻璃而让这家原来名不见经传的公司成为目前炙手可热的企业,绝大多数智能手机目前都在采用该公司生产的“大猩猩”。

而现在,苹果干了一件大事儿。虽然它没有把这种代表着逼格的材质用在iPhone 6/6 Plus屏幕上,但是它选择在更小屏幕的Apple Watch上使用。我想可能是出于成本的考量,毕竟,这种材质远比康宁大猩猩玻璃昂贵。

关键是,它可能引发其它智能手表厂商对蓝宝石玻璃屏幕的兴趣,这几乎是肯定的。或许,在功能上还无法打动消费者的当前,靠蓝宝石玻璃打开消费者的钱包也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并且规模效应带来成本的降低,如果越来越多的智能手表采用蓝宝石玻璃屏幕的话,对于可穿戴设备的普及有利。

  重新定义与手机的连接方式

苹果总能想出一些与大众主流设计不一样的创意,或许这正是它的伟大之处。在Apple Watch与iPhone连接后,它能利用手机Wi-Fi和GPS模块监测用户的行走里程,计算精度更高。同时,它还将利用iPhone里的M8协处理器进行一些运动数据监测,从而为Apple Watch节省功耗。至少苹果告诉了其它厂商,智能手表既然要依赖手机,何不让手机分担更多的任务呢?

  表冠的存在感被放大

▲苹果iWatch智能手表(图:苹果中国官网)

一直存在于传统手表的表冠在Apple Watch身上被充分利用起来,它将承担更多的人机交互方式。这也是苹果与当前其它智能手表区别开来的地方。苹果认为在那么小的屏幕上(智能手表的尺寸一般都在2英寸以下)进行手机上的触屏操作将会变得可笑而尴尬,比如我们常用的缩放操作。

苹果认为那会影响用户体验,所以它充分开发了这个名叫“Digital Crown”的数码表冠,通过手指撩拨该表冠能够在不遮挡屏幕的状态下轻松实现屏幕内容的缩放、滚动、浏览和选择。并且苹果认为由于人们已经习惯了在手表上使用表冠调整时间等,所以在智能手表上可以变得更加接近自然交互状态。虽然刚开始我也不赞同这种“扯淡”的强盗逻辑,不过静下心来仔细琢磨一番发现的确如此。

  更多表带和款式满足所有用户

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男人和女人。当前包括智能手表在内的可穿戴设备似乎更加关切男人,所以推出的智能手表充满工程师思维的同时还非常的爷们儿,即使我个人非常喜爱、大家也非常喜爱的Moto 360看起来都像是给大叔准备的。但是我们似乎忽略了,女人才是购买行为的中流砥柱。

苹果注意到了这一点,所以它推出了2种尺寸、3种款式、6种表带供用户选择,组合起来可以有几十种选择摆放在用户面前,无论是颜色、材质、款式都有各自的特点,并且很多颜色照顾到了女性用户,比如高贵而性感的红色表带、盈盈一握的小屏幕(38mm版本),都让人很容易和女人联系在一起。

或许,这也是苹果对智能手表行业的贡献,让其它厂商明白,这个世界上不仅只有男人。

感应式充电/无线充电

实在无法忍受在智能手表上开一个洞或设计几个触点用来充电,这就像人的脸上长了一颗鼻屎大小的痣那样难看。Moto 360率先做到了无线充电。显然,Apple Watch也做到了。对于这款据说由苹果的一个小团队研发了3年才推出的的智能手表,它采用了一种在手表底部具有磁力吸附的感应式充电,“咔”的一声,它就跟充电装置无缝对接起来充电了。或许不久后,其它厂商尤其几个国际大厂都不好意思再“凿洞”充电了。

  移动支付

Apple Pay支付应用让Apple Watch鹤立鸡群。此前很少有一款智能手表想到这个主意,它们依然停留在作为手机消息提醒或来电提醒的工具,附加一些健身追踪方面的功能,它们认为这就是智能手表该干的全部事情。显然苹果认为智能手表还能干得更“More”。在Wi-Fi情况下,它能代替你的iPhone 6/6 Plus或银行卡来进行支付,并且几乎是一步达到,不需要借助密码。

以上就是我认为苹果值得炫耀并可能推动行业进程的独特之处。这些功能或设计可能至少有一项被其它厂商“借鉴”。你认为还有哪些设计或功能可能被小米们抄袭呢?你要知道,在中国可是有着抄袭一条龙产业链的习俗。至少我个人认为,苹果还是为一切厂商提供了抄袭或借鉴的样本,并将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

  小米如何抄袭Apple Watch

▲Apple Watch的表带设计(图:苹果中国官网)

去其糟粕,留其精华,捏碎再造,低价销售。

这是我对模仿者的概括。相信大家对这些喊着“为发烧而生”,实则“为抄袭而生”的家伙嗤之以鼻。但是有一点值得肯定,那就是它们让更多消费者以更小的代价(人民币)获取类似或接近被模仿者(比如苹果)的产品。而这部分用户却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市场,并形成一些品牌的粉丝经济。

以小米为例,尽管它的市值目前已经超过了100亿美元,但很多人瞧不起它,觉得它就是苹果的中国高仿版,明目张胆的抄袭从小米平板和米4智能手机让小米变得狰狞。但是胜在价格优势,以不到苹果同类产品一半的价格销售给用户,消费者觉得这就是良心企业,毕竟没有人跟钱过不去。当然,中国不仅有小米会这么干,很多企业都是其中的一员,所以正在偷笑的企业请默默反省一下。

在小米手环上可能大家也同样见识到了,它的设计“参考”了很多Misfit Shine的设计元素,我在之前的文章中也点出来过,这里不再鞠躬尽瘁地再次重复了。我认为,小米不会对Apple Watch无动于衷,它的工程师或许早已将其视为猎物,然后在实验室里大卸八块,最后研发一款很苹果的智能手表。下面让我们思考一下,它会如何贯彻上文的16个字。

  去其糟粕

对于Apple Watch而言,它遭人诟病的正是其表盘的设计让人觉得“丑爆了”,尤其跟Moto 360放在一起,这种丑到无地自容的即视感更强。所以我们认为小米智能手表将摒弃这种方形表盘设计,而借鉴Moto 360的圆形表盘设计,因为Moto 360紧紧靠着这一点就赢得了无数的赞誉。

留其精华

多种表带材质和设计。智能手表除了表盘设计外,最大的看点就存留在表带上了。此前推出的绝大多数智能手表都采用了看上去很low的橡胶材质,这也是很多消费者拒绝购买的原因之一。并且小米可能并不会用真皮材质,而选用皮革材质来节省成本,当然不锈钢版表链设计也会被小米使用。

同时,利用手机里的GPS、上网模块实现一些类似Apple Watch的功能将在小米的考虑范围内。而我们也认为,小米将尽可能在外观上进行抄袭。

捏碎再造

其实这只不过是“去其糟粕,留其精华”实现的最终形态,比如采用类似Moto 360的圆形表盘,采用金属表壳、用更加符合男女各种消费者的表带或尺寸来赢取消费者。就像它当初为了弱化对Misfit Shine的模仿痕迹而将Shine的圆形追踪器主体变成长条形设计那样。

  低价出售

对于中国消费者而言,对价格的敏感程度要比欧美国家高,不难理解,消费水平的局限性造成的。小米敢把小米手环卖到79元(市面上有点儿名气的智能手环价格都是小米手环的10倍甚至更高),它同样敢把一款用了很多“牛逼”材质的小米智能手表卖到349元。这对于那些铁杆米粉将再次形成一场空前的用户粘性和信仰。

是骂是赞,小米都是赢家,你把它和任何一个牛逼的品牌放在一起对比,都是对它品牌的传播和对它的抬举,小米醉心于媒体和用户把它和苹果、三星、诺基亚这些品牌放在一起对比,这会让它产生一种与牛逼厂商平起平坐的麻痹感。但是,你要知道,小米不是阿里巴巴,雷军也不是马云,它的社会责任是赚到更多的钱,而不是改变这个世界,更是因为小米不是苹果。

苹果品牌价值和产品外观之争

▲Apple Watch能否成功取决于用户的认可程度(图:苹果中文官网)

苹果之所以被人寄予厚望,是因为它一直在科技领域扮演着颠覆者的角色。在电脑、手机、平板甚至音乐播放器等产业,它把自己树立成了标杆,改写并制定行业标准。虽然它从来没有自我标榜它是规则制定者,但是当所有厂商按照它的方式做事的时候,规则就自然而然形成了。

苹果经过30年的积累,它的品牌价值和品牌影响力成为人们争相拥有它的产品的原因。人们买苹果产品,往往就只是冲着“苹果”二字而来。并且苹果的确用它独特的用户体验、产品功能、艺术品般的设计赢取了世界范围内消费者的拥护。

尽管苹果永远的失去了乔布斯这位伟大而脾气暴躁的掌舵者(现在是苹果的库克时代),并且在一些公司行为和产品创造上越来越跟乔布斯时代的苹果划清界限,但是它依然伟大。对于Apple Watch智能手表,很多人存在着这样的观点:“如果乔布斯在世,他一定会认为这款手表就是狗屎!”

我严重同意这种观点。但是,你可曾想过一个问题,iPhone在第一代的时候也并不别人看好,现在已经阵亡了的诺基亚当初极尽对苹果的嘲笑之能事。经过3代产品的积累,苹果在推出iPhone 4的时候才真正引发了人们对iPhone的抢购狂潮,将其变为街机,因为其简洁而美观的设计。

所以我们有理由期待Apple Watch最终成为一款伟大的设备,并对可穿戴市场形成颠覆。当然,从目前来看,第一代Apple Watch尚不具备成为一款“伟大产品”的素质。而我们认为苹果将在第二代产品上改变这种形态,或许会采用圆形表盘,并最终进化成一个独立上网、独立监测用户生理活动和身体活动的产品,至少在功能上有一项让人无法自拔。

当然,很多人认为苹果不应该向用户妥协,这不是苹果的风格,很多怀疑论者认为苹果正在从一个创新颠覆者向一个跟随者迈进。比如当初的iOS 7扁平化、通知中心的变化……尤其当确认了iPhone 6有两款大屏和超大屏设计时,人们的口水在快感中一泻千里,认为苹果的大屏化是在向安卓阵营学习,尤其是三星这个大屏的先行者。难不成你想让苹果一直在3.5英寸或者4英寸的屏幕上寸步不前才叫创新?

伟大总是伴随着争议,乔布斯如此,他一手创立的苹果亦如此。我们这些科技产品的见证者和使用者,都只是看客。现在,我们将一起见证有了苹果的可穿戴市场将如何发展。苹果能否带来对这个行业的颠覆,不是靠着一款Apple Watch决定的,我们无权对它现在就下定论,只能期待和不买。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