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e Watch吹响可穿戴争夺战号角

(作者: 顾琳琳)

不论是Pepple、小米手环、百度咕咚手环还是Galaxy Gear、Moto 360、索尼Smart Watch,智能穿戴行业不温不火的背后,似乎一直等待着一件产品的到来。

9月9日,当苹果向公众展示了Apple Watch时候,虽然不够惊艳,但也没有让人失望。这款智能手表可谓是库克继续乔布斯离世后一款由他主打的创新性产品。可和iPhone相连接,并支持发送消息、听音乐和追踪各项健康指标等功能。同时也支持苹果刚发布的Apple Pay移动支付服务。这项服务让消费者只需在结账时按住手机的指纹传感器,将设备轻触NFC底座就能完成支付。

结合苹果手表和当前可穿戴产品,不难发现,目前该市场还在起步阶段,并未走向爆发和普及。

从当下市场来看,可穿戴产品可分为两大类,一是腕戴式,另一类是脑戴式。前者主要以智能手环和智能手表为主,比如Jawbone UP、Pepple、小米手环、百度咕咚手环、三星Gear和Apple Watch等;后者主要是智能眼镜,比如Google Glass、联想M100等。

其功能定位,主要有四大类:一是运动和健康辅助的JawboneUp、Nike+Fuelband、FitbitFlex以及国内的咕咚手环、大麦计步器等;二是可以不依附于智能手机的独立智能设备Apple Watch、三星Gear S、盛大果壳智能手表;三是作为互联网辅助产品的GoogleGlass、百度Eye类产品;与物联网密切相关的体感设备MYO等。其中,大部分都是腕戴式设备。

在应用场景上,还是以运动健身、休闲娱乐、智能开关、远程控制、医疗健康等为主,目前来看运动健身是未来穿戴市场的主力。

Apple Watch的姗姗来迟——不论能否真正打动消费者,将推动可穿戴设备爆发,竞争加剧。

据了解,在Apple Watch发布之前,谷歌、三星、摩托罗拉和索尼等公司已抢先推出可穿戴产品和服务。除此之外,包括美国蓝牙耳机和扬声器厂商Jawbone、百度、盛大、联想和小米等也纷纷布局该市场。从手机厂商到互联网巨头再到传统运动厂商和新兴的可穿戴设备厂端,正向蜂拥而来。

以美国著名的蓝牙耳机和扬声器厂商Jawbone为例,继2011年发布第一代UP智能手环之后,今年3月,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29个国家和地区推出第三代健康手环即Up24,与智能手机设备相连互通,可全程跟踪用户的日常活动、睡眠情况和饮食习惯等数据。

与之同时,配合全新的Jawbone 3.x客户端应用,可以实时将你的健身信息或是运动提醒推送到手机屏幕,或是接受Jawbone发布的健康挑战邀请等。而且,通过此前Jawbone收集的大量健康数据,可以帮助用户更好地达到维持身体健康状态,UP分析引擎可根据你的独特行为模式设定每日实现的目标。

当然,该公司更绝的做法还在后面。就在Apple Watch发布第二天,据re/code报道,Jawbone宣布将在本周开放 API(即其运动数据追踪平台APP),使其Up应用能为第三方的智能手机、智能手表以及可穿戴设备使用。设备包括了Apple Watch、Android Wear设备,以及微软的 Windows Phone等。

这意味着今后Jawbone Up 不仅能处理旗下可穿戴设备的数据,还能处理竞争对手的数据。Jawbone 这个举动明显是为了推广Up,让 Up 进入到其他设备。另外,Jawbone 还允许其他设备制造商通过开放的API使用Up,使制造商可以专注于硬件制造,而不需要在协作APP上费心。

此外,百度前段时间高调推出Baidu Eye,三星也将在10月推出华丽丽的“三星施华洛世奇”Gear S腕带以及常规智能手表版。而其他厂商比如联想、小米等也在蠢蠢欲动。

可以预见的是,2014年将是可穿戴设备将从概念落地产品,高速启动的元年。众多可穿戴新产品集中上市,整体需求开始上扬,特别是Apple Watch的推出将极大地推动市场对可穿戴设备的热情,并带动整个行业在测量精度、屏幕显示、软件应用等多方面实现升级。

除了手环手环和眼镜以外,未来可能出现衣服、皮带、手表、项链、耳环等,未来可能都会变得“智能”,而与“云端”的结合会使未来的穿戴设备有更多的市场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产品将与人体自然相融,如影如形,随时随地记录人体身体健康数据和运动行为数据等。

从Android Wear、Apple Watch到Jawbone UP开放API,可穿戴设备时代的到来,不仅仅意味着将来人们可享有各种便捷和丰富的移动生活,还意味着大数据将从“有意识和滞后”写入阶段进化到“无意识且实时”读写阶段,24小时360度全悉解读人体的密码。

届时,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数据化人”即将诞生。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