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设备市场再起涟漪

今年4月,备受瞩目的可穿戴设备谷歌眼镜公开发售。然而,除在眼镜发售前后引起全球关注外,之后的几个月里,谷歌眼镜似乎并未在日新月异的IT市场激起多大的涟漪。

不到半年之后的9月10日,另一全球知名企业苹果公司发布了早已吊足用户胃口的手腕式可穿戴设备 Watch,给沉闷的市场注入一针强心剂。按苹果公司的说法,该产品将于2015年初上市,起价为349美元。产品发布后的几天以来,互联网上对其的关注似乎超过了同时发布的iPhone6。

  Watch是什么?

Watch首先是一块表,它采用多种技术,配合iPhone,与全球标准时间的误差不超过50毫秒。当用户跨时区旅行的时候,它会自动调整到当地时间。 Watch还会根据用户的日常生活和日程,发送相关通知和提醒,这些都是传统手表所不具备的功能。

然而严格地说, Watch并不是一块“手表”,或者说“手表”功能并非其主要功能。之所以称之为“手表”,主要是因为它是一款戴在手腕上的可穿戴设备,并非主要用于看时间。就如苹果的另一款可穿戴设备谷歌眼镜,它也不是用来透过其镜片向外看,而是因为其被戴在头上眼睛上方。从硬件配置上来看, Watch与一款普通的智能手机相差无几,如屏幕、处理器、操作系统、储存空间等。

不过,与手机不同的是, Watch没有SIM卡插槽、没有GPS芯片等。其能实现的大多数功能均需要通过WiFi与iPhone相联,借助iPhone来实现,因此,可以这样说, Watch是iPhone的外联设备,在无手机支持的情况下,其能实现的功能并不多,其通话、联网、资料传输等功能均需借助iPhone。

Watch能实现的主要功能之一是健康数据监测、追踪与分享。这是在发布会上苹果CEO库克重点强调的功能, Watch内置了加速传感器和心率传感器,可以用来监测用户全天的运动数据和其他健康数据,并允许将该信息分享给亲密的人。 Watch还可以从配对的iPhone上“借用”GPS和WiFi信息以追踪用户的健康情况,加上全新M8协处理器的采用,能够做到比较细致、精准的数据监测。

社交功能也是 Watch最有意思的功能之一。苹果为 Watch设计了新字体,让手表内容看起来更易阅读。由于 Watch支持Facebook、推特等社交软件,所以在手表上也可以接收这些信息,要查看相关讯息时,只需用手指在表面上轻扫一下,就能立即浏览。

此外, Watch还支持 Pay快捷支付功能,在与iPhone互联后可实现快速接打电话、收发短信和邮件等。 Watch采用苹果自行开发的S1芯片,背部有很多感应器,当用户抬手时,显示屏会自动打开。显示屏上会出现点状图标,供拉动或点击。

  “吐槽”多于赞美

如同所有的新鲜事物, Watch自发布以来,各方对其赞美者有之,而更多的则是吐槽。在笔者看来,之所以“吐槽”多于赞美,是因为各方对其寄予太高的期望,而在产品发布之后,因产品并不像自己所想像的那样“高、大、上”,于是不满情绪迅速在互联网蔓延。总的看来,该产品的不足有以下几个方面:

  外观设计平庸

从发布会公布的图片来看, Watch是一块方形的显示屏。在此之前, Watch被果粉和媒体刻画成了一款在各方面均超脱了当下水平的设备,但事实上,它甚至可以被称之为平庸,在设计上与索尼、三星以及Pebble的智能手表非常相像。

必须与手机配对使用

苹果并不是第一个推出智能手表的厂商,在此之前,三星早已推出了智能手表。同 Watch一样,三星智能手表也需与手机配对使用,行业曾普遍不看好,因为要用户花费不菲的价格来购买一款并不能独立使用的手表,这几乎是不可能的。虽然智能手表可以为你显示时间和通知,但大多数时候你仍需要掏出手机来才能处理和回复,这就等于是将原本简单的步骤复杂化了;而尽管通过手表用户可以对信息进行筛选,但这些工作手机同样会做得更好。

  功能有限

运动和健康功能是 Watch的主要卖点,但这一项几乎是穿戴设备与生俱来的功能, Watch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与iPhone捆绑后的组合拳;而其他方面的功能,比如滑动播放音乐、回复信息等等,在功能上也并无新意。

价格昂贵

按发布会公布的价格, Watch的最低售价已经可以在全世界大多数国家买到配置较高的智能手机了,在国内甚至可以买到国产品牌的高配或顶配机型,但在功能上,这些智能手机的功能却远非 Watch所能比。更关键的是, Watch只能与苹果手机配对使用,也就是说,除 Watch本身的价格之外,用户还得支付价格是 Watch几倍的代价才能使用这一产品。

  电池续航差

在发布会上,苹果公司没有就 Watch的续航能力进行说明,但其后官方对电池续航问题上的回应,暗示 Watch与其他类似产品相比并无突破。而受体积的限制,智能手表的电池续航能力普遍只有一天左右,这对产品使用的便利性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

各界的批评可以理解,但作为一款新发布尚未上市的产品,其能够吸引如此众多的目光,本身也是苹果产品影响力的体现。理性看来, Wacth作为首款产品,与第一代iPhone与iPad一样不够成熟也尚属情理之中。而对于 Watch必须依附iPhone来实现大部分功能,这一点应该是苹果公司试图借助iPhone的繁荣,谋求全产业链的优势有关。

  延伸阅读

可穿戴设备目前还不是刚需

Watch要到2015年才投入商用,而三星、LG、索尼、摩托罗拉等企业的手腕式可穿戴设备早已投入商用。只是没有哪一个企业的产品发布如 Watch这样吸引全球的关注。根据Kantar Worldpanel ComTech公司最新发布的数据,尽管已有三星Gear系列、LG的G Watch或是摩托的Moto 360,但纵观全球市场,仅有0.81%的人拥有智能手表,而其中,三星设备占51%,索尼占17%,Pebble占6%。或许, Watch的问世会引起新一轮的创新浪潮,让IT世界更加五彩斑斓。

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产品进入红海的时代,可穿戴设备尚处蓝海阶段。据数据分析公司CCS Insight报告显示,2013年全球可穿戴设备的出货量为970万件,到2014年底这一数字将跃升至2200万。该公司预计到2018年全球市场将有2.5亿件可穿戴设备正在使用。然而,这类产品目前并未像智能手机那样颠覆业界格局和人们的生活习惯,用户对可穿戴设备的依赖性并不强。

就目前看来,穿戴设备的使用者,多半是行业中人或者数码科技爱好者,而在这些使用者当中,又大半都不会选择长时间佩戴它,原因主要归于产品功能过于单一,且也都不是刚需,就算智能腕带可以测量血压心率、智能手表可以实现通话功能,也不能够引发用户的极大热情。目前可穿戴设备最具规模的三种形态—手表、手环、眼镜,本身就还不是生活必需品,即便其有了智能属性的加持,短时间也无法改变人们对于传统产品的依赖和认知。

截至目前,可穿戴行业还没有真正进入标准化,各家厂商都在分头行动,而从消费者角度而言,需求也不尽相同,可以说,可穿戴设备想要如智能手机般繁荣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但正如智能手机一样,其未来的发展有巨大的空间。相信随着产品功能的丰富和对用户需求的满足,可穿戴设备市场也将迎来美好的春天。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