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neck智能颈环 设计诚实的智能穿戴

2014年中国国际通信信息展览会的第二天下午, 在智能硬件开发论坛上,Fineck智能颈环的创始人给我们带来了主题为《设计城市的智能穿戴》的主题演讲,下面是我们为大家整理的资料。

沈迪:Fineck现在的产品还没有正式发布。我们做的产品是一个戴在脖子上的智能穿戴。另外它是改善颈椎健康的一个智能穿戴产品。

其实我本人是Fineck的CEO和创始人,我也是Fineck的首席设计师,我做了11年的工业设计,我跟大家去讲设计这个概念之前,很多人会简单地认为设计就是画几张图,做一个漂亮的造型,或者把这个东西卖出去,但是我理解的设计的头三年的工作经验,其实我在关注的是设计的功能,就是怎么样的功能能满足消费者,后面是感官,消费者的第一印象怎么样。而做到四五年、五六年的时候,我考虑的问题是这种一致性、这种价值怎么传递到客户手上,后面我考虑整个产品的诉求、整个产品的卖点、整个产品的价值,和一个精美的外壳放在一起,消费者拿到手之后第一眼就信任、就信服你了。所以我觉得是一体化的设计体验。所以设计存在不同的维度。在我看来设计的难点其实有非常明显的两种,一种是马桶,听说苹果的设计总监过去也设计过这种东西,它本身非常的简单,非常的格式化的一个东西,基本上没有什么改变的空间。

另外一种就是我们现在做的智能穿戴,最大的难点不是没有空间介入设计,也不是没有可能,最大的问题就是机会太多了,大家任何的数据都表明智能穿戴在未来有非常巨大、重大、以及很大的这样的发展空间,但是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在这个机会面前可能大部分的人根本不知道机会在哪儿,合适不合适,怎么样去做选择,有所为、有所不为,怎么样去拿起来一些东西、放下去一些东西。

这个时候我不得不把我的一个偶像放在这上面来跟大家介绍一下,就是如果有设计经验的人可能对迪特尔拉姆斯非常了解。早在80年代初,他开始日益关注他周围的世界,形状、颜色和噪音的难以理解的混乱不堪,意识到这些使他成为对设计界具有重大贡献的人,他大概的观点是这样的,第一个是设计是创新的,设计让产品变得有用,设计是美、但是在这个美里面做了很多的注解,因为常规来讲的话,美是需要教育的,但是每个人对美的理解程度有所不同,优秀的设计能帮助你去理解产品,优秀的设计是谦逊的,优秀的设计是诚实的,其实这一条反倒是一个非常深的维度,不单纯是一个产品好不好看、有没有用。优秀的设计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每个细节深思熟虑,考虑到整体的使用环境,优秀的设计是尽可能少的设计,其实他这一点提的非常关键,我们把四五十年前的观点套用在现在,是仍然可行的。

十条设计原则,包括创造的、有用的、美的、易懂的,中立的,诚实的,历久的、细腻、环保、简单。

Fineck在设计的过程里面借鉴了很多,首先来讲在整个的行业里面,现在有非常多的机会陷阱,比如说我们做的是一条智能项链,放在脖子上一个东西。那么很多人给我们提了一些建议或者做头脑风暴的时候在讲,你放在脖子上,为什么不加摄象头,为什么不加心电感应,为什么不加无限功能,为什么不加防丢功能,为什么不做成创可贴。现在大部分的智能手表其实价格并不贵,价格段从差不多199到2000多,除了苹果的价格非常高,国产的大部分手表可能都很难做到过千的水平了。

但是一块瑞士产的比较低端水平的手表的话,平均价格在三千上下,没有任何复杂的功能,只有一个功能,计时。那么我们按照这样一个维度来理解的话,消费者的理解,第一就是智能不智能,第二是不是还具有传统手表的价值观,智能可能会把时间当成一个维度进行设计,如果时间是一个维度的话,传统的手表只能计时,智能手表最起码满足两点,第一是对时间的管理,第二一点是对时间的规划和计划。从它的形态到功能,这种一致性是统一的,我们把它归为有用的一个产品,其次的所有功能,我们现在都当做一个附加的功能。附加的功能不能替代主功能,所以核心的功能先做好再说。

我们在考虑智能项链的时候也在考虑这一点,去年开始研发的时候,手环在国内比较流行,包括在全球视线里面大家觉得量化生活是一个非常简单的主题,我们四个合伙人,三个人都有颈椎问题,轻度的颈椎病,就是肌肉型的颈椎病,有另外一个合伙人还比较严重,要时不时还要打一下封闭针,所以我们在中国做的一个非常大的调研,就是产品公开了之后,做了大概500人的中国的白领阶层的一个调查,基本上72%的人一提到颈椎的问题,大家都会说我脖子疼,但是其实很少有人关注我脖子到底多疼和怎么疼,大部分的人是肌肉型的颈椎病,没有衍生成为动态型的颈椎病或者脊椎型的颈椎病之前,其实前期的颈椎病会大概压迫你10年左右的时间,然后一直压迫你成为一个真正的颈椎病患者。

所以我们考虑到的这个功能是对我们自己有用的,我们才会去做设计。那么在整个的设计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几个差异的点,我们每次去医院跟医生我脖子疼的时候,会把X光拍出来告诉你脖子确实不行,第一如果你比较轻的话,你吃点药,或者注意保持健康,然后保持坐资、保持平时的运动的频率,相对来讲是比较慢的一个保健的建议,我们大部分人都知道自己的脖子有问题,但是也多少问题,我们有一个量的数据的跟踪,我们颈椎运动的量的频率每个人和每个人有差异的,另外关于平衡姿态的问题,我习惯性的照相的时候我认为已经正了,摄影师说脑袋再偏一点,这才是正的,我们做了一个调查,将近30%的习惯,如果我右手的习惯的话,我的颈椎是往左偏的。

在整个的设计里面其实也经历了很多的市场的声音,那么我们做颈环和手环底层的软件,包括算法和整个的营销方式是不同的,大家总是把我们跟79块钱的手环,还有别人越卖越便宜的市场的对比,不是代表产能的问题,而是这个东西确实没有给你提供一个服务的闭环,它保证告诉你数据,但是你知道了数据之后就变成一个可有可无的东西了。

那么我们自己在做设计的时候会有一些综合考量,比如说穿戴类的设备关注的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美学,包括我刚刚讲的手表的价值感,这个表买来代表5年、或者10年的话不代表你的价值观,如果你买来三个月就准备丢掉的话,可能不代表你的价值观,所以我们为了让整个的设计更历久,所以打磨了一个非常长的一个中性的设计风格,让它有立体裁减的风格,我们所有的金属的部分都用了纯钛进行加工,用铝加工的话会对人体造成1.7%的过敏率,钛几乎跟人体没有任何的反应的。我们的考量让整个的用户的行为更久一些。

第三点,刚刚大家看到的那个短片也发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点,在所有的可穿戴设备里面,仅仅告诉你说你的数据显示你不行,但是基本上知道我的运动量缺乏,颈椎运动量也缺乏,他只是告诉你说出去跑跑步了,我觉得并不是一个改变的闭环形成,既然闭环没有形成,我们服务的整个价值就断了一个链条,如果断了链条的话,消费者本身不会认同,我们把整个的现实和理想都做了一个区分,在实际的中国的消费者里面,高大上的情况就是我们非常有理想、戴的这个手环知道自己不行,每个周慢跑三个小时、游泳两个小时,打打羽毛球,放放风筝,这个人应该不会有大的毛病、应该非常健康。

但是实际的情况,每周至少加班8个小时,堵在路上可能有6个小时,稀里糊涂的就过去了。我们构思的概念,就是用脖子玩的体感游戏,它是随时随地的一个游戏。另外一点,碎片时间,也就是说现在大部分人用手机刷微信的时间,我们被这些超级应用、被这些大型公司把生活打的非常散了,再想集中回到美好时代的可能性非常小,所以我们正在考虑这样的一些需求。

另外关于用户的定制,我基本上可以判断出来大家的习惯,我的颈椎基本上偏右5%,那么我的游戏基本上就是偏左5%。

总的目标和产品的一致就是让这种服务可以持续下去,做到一个线性的增长,有没有实现5倍的颈动量的增加,如果有的话可能你的颈椎会好一些。

其实在整个的互联网领域还有一些非常有意思的东西,比如说苹果用扁平化设计,结果全世界做设计的都用扁平化的设计,基本上所有的开发者、所有的创业者,都变得手足无措了。现在的机会太多了,声音也太多了。我们其实比较简单的一个考虑,如果它治颈椎,那么这个东西应该不会戴在脚上,如果它记步,这个东西应该不会戴在手上,所以一开始它就戴在脖子上,一开始有人告诉我说,这个东西可以带防丢的功能,那么跟消费者更容易沟通的时候,你的价值感更容易传递出去。

我们是根据状态来进行分类,你可以直接观看到颈动量是一个什么能量级,简单清晰、而非刻意扁平化,我们是用一个中医的量来做设计,告诉你的是感觉、方向、未来在哪儿,而不是用西医的方式只是告诉你一个数据。

我现在找到一张图,我认为它代表整个物联网领域也好、还是穿戴领域也好、现在的一个现状其实是非常纠结的,包括大的厂商,包括渠道商、包括通路商,包括硬件制造商、包括开发者,其实大部分人是没有明确的方向的,所以在这个时候反倒要坚持一些本质的东西,尽量让这个逻辑变得清晰合理,选择拿起来一些东西、选择放下一些东西,有可能大家会做得好一些。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