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年初的CES2014起,“可穿戴设备”这一概念逐渐被推向消费电子层级,也随之走进平民百姓的视野。但在谈到智能穿戴的市场表现时,无论是厂商自身还是消费者都唏嘘不已。
销量低粘性差 智能穿戴仍需改进的4要素
据英国《卫报》调查显示,可穿戴设备遭三分之一消费者弃用。在本身销量就不高的背景下,用户粘性差成为了这一新兴行业的另一个弊病。催生这些问题的因素有很多:一方面来自于消费者自身对可穿戴设备了解不够,而另一方面源于设备自身存在着很多不完善、不稳定的因素。
销量低的背后难道仅仅因为贵?
对于消费者而言,只有产品需要从多个方面满足他们的需求才会放心地掏出腰包争相购买。而对于产品而言,如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才是厂商采取战略布局的重中之重。因此,笔者认为如果想要提升可穿戴设备的销量以及公众认知度,抛开推广策略不谈,产品本身的好坏才是关键。
Apple Watch惨遭同质化 苹果怎么玩?
不过笔者之所以这样说绝非因为目前市面上的可穿戴设备不够好,而是众多厂商在设计研发自家的产品时难免因“站错队”而盲目跟风。诸如三星、LG、索尼等移动终端巨头都位列其中,甚至近期最受关注的、由苹果怒推的Apple Watch也不例外。
早前海外市场研究公司IMS预计,到2016年全球可穿戴智能设备市场规模或许达到60亿美元。不过从现状看来,若想要达到这一目标,可穿戴设备仍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是什么让可穿戴设备一次又一次辜负分析者的期望,又是什么让可穿戴设备逐渐背离应有的发展道路?如果想要成功占领市场,厂商又该如何一举抓住用户的“痛点”加以改进?以笔者的一己拙见,我们需要从以下4个角度来谈。
改进之一:外观设计
若想俘获消费者的芳心,外观是开发商必须考虑的第一要素。作为一款让用户时刻佩戴在身的电子产品,可穿戴设备的外观设计本应远比其他任何设备都重要。然而,在这个讲究“硬件过剩”的时代,厂商依然将目光紧紧定在设备的硬件规格上,却忘记了它们应有的逼格。
硬件有了 美没了 施华洛世奇都难以让你贵起来(图片来自The Verge)
自三星Galaxy Gear推出起,人们对于可穿戴设备外观设计的论战便从未停止过。在智能手表领域,厂商解释称矩形的表盘设计能让产品兼容更多的应用,但这却直接造成了消费者对智能手表的审美疲劳。笔者采访了多位亲朋好友,问他们对智能手表不感冒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得到的答案永远是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太丑。
如此傻大粗 让我怎样带出门?
除了矩形表盘,厂商为了比拼硬件规格在产品外观的另一个方面做出了妥协:厚度。这不仅表现在智能手表上,甚至连市面上大多数的智能手环以及索尼即将推出的智能眼镜——SmartEyeglass也都在其中。厚度的增加直接加剧舒适感的下滑,可穿戴可穿戴,连舒适度都没有还谈何穿戴?
“最美智能手表”Moto360
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提到近期大热的智能手表Moto360,它或许是有史以来能将外观与舒适度结合得最完美的可穿戴设备。Moto全球副总裁Iqbal Arshad在评价Moto360时曾说:“Moto 360首先得是一块手表,其次才能是智能手表。”如此简单的一句话获得了业内外人士的一致赞许,虽然传统手表的外观设计不一定最终会适用于智能手表,但这反映了Moto的聪明之处在于能够抓住消费者对于智能手表外观上的“痛点”。
Moto360仍有缺陷,例如:屏幕底部的黑块
于是,Moto360顶着“最美智能手表”的皇冠横空出世,甚至连“切割屏幕”的弊端都难以阻挡消费者对它的热情。以笔者毫无下限的审美来看,Moto360在外观上并非那么美,甚至在硬件规格上也不乏许多“硬伤”。但它之所以能名利双收,主要原因在于Moto满足了消费者对圆形表盘这一最原始、最基本的渴求。
无论怎样,Moto360的成功或许仅仅是因为其顺应了时代的潮流,但我们无法否定的是可穿戴设备的外观设计亟需改变。与其像三星的Gear S一样固守方形表盘不放,到不如虚心接受消费者的眼光。在为可穿戴设备增添些许时尚元素的同时,也能让它成为彰显身份的艺术品。
改进之二:核心功能
可穿戴设备的刚需在哪里?至少不在健康上。时至今日,我们已经难以追溯究竟是谁或者哪家厂商将可穿戴设备定位于健身追踪器,但无可否认的现状是目前市场上的绝大多数产品都是为运动而生。相对“低端”的智能手环也就罢了,就连智能手表也难逃厄运。
手机满足了人们对社交、通讯的需求,可穿戴的刚需在哪里?
手机满足了人们对社交、通讯的需求,平板电脑让我们可以抛弃笨拙的PC流畅地上网。而在可穿戴设备早期,人们对其刚需的定位往往在于手机的附属品,旨在为用户提供通知提醒。然而,既然是“附属品”,那就代表着它并不是一种必须的设备,从而直接导致了销量的滑铁卢。
有谁会戴着手环入眠?(图片来自官网)
反观现在,“附属品”这一定位虽然被全盘否定,但随之而来的却不是什么有营养的创意。运动追踪、睡眠监测成为了可穿戴设备核心功能的代名词,敢问热爱运动的用户有多少?可穿戴设备如何强制用户进行活动?更可笑的是,又有谁会戴着手表或者手环入眠?愚蠢!
这种现状不仅造成了智能手表与智能手环的定位重叠过高,让消费者在选择购时陷入了纠结的思考中,更是造成了国内外大小厂商争相模仿,使产品素质参差不齐并营造出了一个界限模糊的、不伦不类的产品形态。
说它是手表?或许它是手环(图片来自京东)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三星等一系列厂商采取了一定的措施。这些黔驴技穷的公司推出了“独立运行”这一概念,妄图以此让消费者为其买单。何谓独立运行?就是硬将SIM卡插槽植入智能手表,让设备独立实现接打电话、发送短信,甚至3G上网。碍于智能手表最多也不到2英寸的屏幕,这些原本属于智能手机的功能在智能手表中着实难以实现,并在原有基础上极大地降低了用户体验。
我不断地洗澡,油腻的刚需在哪里?
核心功能的偏离导致了可穿戴设备定位模糊,我们需要的是一款能够深入生活,能为我们所用的产品,而不是“运动伴侣”,亦或“手表手机”。
对于核心功能的改进,笔者目前只有一个建议,就是加强开发第三方应用。还记得早前身边有朋友为了玩《怪物猎人Portable》而不得不购买索尼的PSP游戏掌机;同学的父亲为了使用微信而不得不抛弃曾深爱过的黑白诺基亚。虽不敢说可穿戴设备的刚需在于软件而不在于硬件,但借助于Andriod Wear或其他移动操作系统,软件质量的提升会在一定程度上催生可穿戴设备的变革。
改进之三:续航能力
续航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也是令笔者每每谈起智能穿戴便扼腕叹息的缺陷。自从智能手机走进每一个人的生活起,我们好不容易适应了一天一充的“不良习惯”。而今却要因添置一台可穿戴设备去重新适应另一种生活方式,这种强制性的改变难免会造成用户流失。
一天一充还不算,某些产品背部的充电触点易遭腐蚀
如何解决续航?我们要分两个方面来看。首先要从电池自身寻找原因,锂离子电池之所以沿用至今,其高电压高寿命的优势的确适配于大多数电子设备。不过对于可穿戴设备来说,锂电池的体积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劣势。因此,提升电池容量的后果是直接导致产品的舒适度和外形造成影响。
苹果首创的磁吸式充电噱头大于实用
其次,设备内部的硬件是影响续航能力的直接因素。时至今日,高通与德仪这对双雄又将战火蔓延至智能穿戴领域。众多厂商在标榜自家产品的处理器主频的同时却忘记了它们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续航能力。尽管目前有部分厂商采用了无线充电技术,但将它作为一种解决方案未免太过牵强。
小众的E-link屏难以成为趋势(图片来自cnBeta)
之前索尼曾巧妙地选择了小众的硬件并采用E-Link屏幕来提升可穿戴设备的续航能力。笔者最初对这种创意非常认可,但谁知索尼在提升续航的背后其实是为了给设备增添更多的功能。如此一来,原本已经趋于平衡的天平便不得已地再次倾斜。
超软电池或将成为续航救星
不过纵使E-link屏幕低耗电的优势有望解决可穿戴设备的续航能力,但并不是所有的用户都能接受刷新率极低的黑白屏。好在近年来有无数的研发团队正在致力于为可穿戴设备提供最新的电池方案。除了寻求锂之外的可替代元素,超软电池也成为了最有希望的解决方案。
总而言之,续航作为一个所有可穿戴设备厂商都予以重视的首要问题,尽管从目前的状况来看它是一个不可逆的缺陷,但很肯能在不久之后便能得到最完美的解决方案。
改进之四:产品售价
谷歌眼镜的推出让人们对可穿戴设备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不过人们往往意识到的并不是其概念有多超前,其功能有多强大,而是它很贵。就算谷歌眼镜是碍于技术成本与开发难度的问题,其高昂的价格犹可让人理解。但成本相对低廉的智能手表与智能手环也均有不低的售价,令用户望而生畏。
Moto360 1500元的售价已属业界良心
面对着市面上林林总总、动辄两千多元的智能手表,消费者往往会因此而纠结徘徊在传统手表与智能手表之间。别跟我谈名表,因为不是每个老百姓都能享受得起。但比起智能手表,哪怕是一块卡西欧,一块西铁城都更有竞争力。
从现状来看,传统手表难以被智能手表取代
究竟是选择经久耐用的传统手表,还是来一块科技感十足的智能手表,相信很多消费者在面临这个问题时都会更倾向于前者。笔者在此不敢妄加评论智能手表的定价是否虚高,但可以肯定的是从目前的市场表现来看价格或许是消费者放弃此类设备的主要原因。
这一弊病在智能手环中体现得更为明显。先不说它的受众范围有多局限,这些由简单的硅胶材质制成的设备竟然被抬到了6,7百元的售价。虽然智能手环对于运动爱好者来说的确很有帮助,但并非所有的发烧友都能轻易接受它的价格。
同配置、新款式、低价格 Misfit干的漂亮
不过幸运的是,目前已经有部分厂商在收回开发成本的前提下推出了相同配置,不同款式的产品。希望在今后随着可穿戴设备整体成本的不断降低,所有厂商都应在产品的定价上做些反思。
全文总结:
在哲学辩证法中我们常会引用一句话:“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将它用在智能穿戴领域也再适合不过了。作为一个新兴的科技行业,真正属于可穿戴设备的时代才刚刚开始。尽管在早期途中布满荆棘,让这些年轻的设备走遍了弯路,但笔者相信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改进,智能穿戴设备终归会走进我们的生活。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