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的国庆节期间,最大的热点新闻莫过于为苹果公司供货的明星企业GT Advanced Technologies(GTAT)申请破产,从而连累到中国企业也遭受到了十几亿的经济损失,其实,谷歌在智能硬件方面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下面就一起来看看OFweek可穿戴设备网小编为各位汇总的行业热点要闻吧!
解密GTAT丑闻:中国企业损失十几亿仍保持缄默背后
10月6日,为苹果公司供货的明星企业GT Advanced Technologies(GTAT)申请了破产保护。当天,GTAT的股价从前一交易日的11.05美元狂泻至0.8美元,跌幅达到92.76%,市值一日蒸发14亿美元。
而GTAT的破产,也让GTAT在中国的许多设备合同丑闻再次被揭开。多位蓝宝石行业业内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GTAT此前在中国的很多订单存在严重问题,其承诺的技术指标没有一个可以达到合同的标准,为此,一大批中国企业受到了十几亿的经济损失。
2011年4月底,贵阳市工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下称“贵阳工投”)与GTAT在贵阳签署蓝宝石生产战略合作协议。按照协议,贵阳工投全资子公司贵州皓天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投资2.188亿美金采购GT蓝宝石生产设备360台,并将用两年形成一期年产3000万片蓝宝石衬底材料项目,届时年销售将达约40亿元人民币。
根据资料显示,贵州皓天与美国的GTAT合作,不是一般的设备采购而已,而是引进、消化和吸收,GTAT除了为其提供设备外还对其进行技术、市场方面的支持。
贵州皓天最先是和国内企业一起研发蓝宝石材料项目,首期投资大约在3~4个亿,内容为提供蓝宝石的2、4、6英寸解决方案。随后,GTAT介入了该项目,贵州皓天于是把投资金额从3亿多暴增到了20多个亿,并且购买数量惊人,达到360台,相当于买下了GTAT整整一年的产能。而贵州皓天的原意,“是阻止其他竞争厂商介入该行业”。
随后,贵州皓天把全部订单总价的20%(相当于6个多亿人民币)都付给了GTAT,但只拿到了对方的20多台设备。
“目前,GTAT一共交付给贵州皓天的设备是150台左右,每年的销售额为3000万-4000万元,这和当初的目标差距太大。”上述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他还表示,目前贵州皓天的生产成本,以2英寸产品为例,大约可以做到8-9美金/片,但是目前的售价只有3美金/片,销售额甚至不能覆盖折旧。
这种情况并不是贵州皓天一家独有,而是非常普遍。与贵州皓天合作后,GTAT在蓝宝石设备领域宣布扩产,又向广东赛翡出售800台设备;海宁上城科技有限公司也在浙江海宁经济开发区投资5亿元人民币,引进GTAT新一代蓝宝石生长系统,建成年产600万片的蓝宝石衬底生产线。这些项目建成后,也都没有达到GTAT所承诺的成本和产量的要求。
实际上国内很多投资LED蓝宝石衬底产业的项目都很浮夸,远没有达到其当初计划的量,大多数项目的设备开工率不到1/3。并且,目前很多LED蓝宝石企业是在做探索性试验,虽然对外号称单笔合同在百台以上,但一般首期引进数量多在5-30台之间。
GTAT不仅向中国大陆的企业销售设备,也同样向海峡对岸的台湾客户销售。台湾企业鑫晶钻也是GTAT的客户之一,其在发现GTAT设备未能达到合同要求时,将GTAT告上法庭,最后GTAT败诉,需要返还鑫晶钻2400万美元的设备金额。
但是与台湾的企业不同,大陆企业在发现问题后大部分却选择了缄默。
上述业内人士向21世纪经报道记者透露,之所以大陆企业无一选择将GTAT告上法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或许在于,项目投资时很多都动用了政府的资金,一旦披露具体细节,政府的投资或会打水漂,所以很多企业选择保持沉默”。
此外,GTAT在和中国厂商签订合同时,是通过其设立在香港的一家公司,而不是GTAT母公司。这意味着如果有中国企业状告该香港公司,其可以选择破产,却对其母公司没有任何影响。
Apple Watch会给瑞士手表带来麻烦吗?
发布会前,一向低调不轻易在媒体发表高论的Apple高级设计副总裁乔纳森就放出狠话,表示Apple会给瑞士手表带来麻烦。这款带有18种表带、3种材质、两种尺寸的智能手表真的会像乔纳森预言的那样吗?
Apple围绕 Watch 组建的团队,一年前相继从时尚圈那儿挖来了,如:Burberry的CEO Angela Ahrendts、Paul Deneve的Yves Saint Laurent以及最近以顾问名义加入乔纳森领导的Apple工业设计团队的工业设计明星马克路纽森(Marc Newson),通过纽森的个人网站可以看到这个人的设计产品的丰富程度与跨度之大让人瞠目结舌,不知道还有什么产品设计是他没接触过的。
纽森在伦敦拥有自己的工作室,跟乔纳森的私人关系非常紧密,两人去年一起合作设计了全金属铝机身的限量版莱卡(Leica)相机以及乔纳森加州家里的桌子也出自纽森的设计。从他众多的产品设计案例中可以观察到,纽森崇尚简洁并对材质不同使用有着浓厚的研究和兴趣,他会用藤枝编织成一个M型的形状来设计椅子、2001年用布满圆孔的方式设计了Zvezdochka耐克鞋……Apple工业设计团队有了纽森这样在工业领域有着丰富的材质工艺经验,在协助Apple后面的新产品工艺上会起着非常关键的推动作用。
Apple Watch的表壳没有按我预测的设计成圆形,而采用了一个常规的方形圆角,由于没有公布具体尺寸参数,表壳的厚度看上去比一般的手表稍厚几毫米,但整体的线条流畅度依旧是 Apple 的设计风格—干净。虽然发布了三款针对不同使用人群,但整体外观没变唯独不同的是Apple使用了三种材质来区分。前两种铝合金、不锈钢针对一般大众,最后一种18K黄金与玫瑰金就看得出Apple要将自己的这款可穿戴智能手表满足所有人的欲望。
在欧洲顶级名表里,表壳采用18K黄金与玫瑰金都是一个奢侈品牌系列里的标配,这还不包括高级珠宝系列会在表盘和表带里镶入大量钻石做装饰。如果不考虑Apple Watch的功能,单从表壳的工艺设计上拿江诗丹顿的1972系列比较,Apple Watch会显得非常保守,瞬间你会觉得一贯以时尚设计着称的Apple在奢侈品牌面前荡然无存。
传统的手表内部结构不像制造电脑的芯片那样需要考虑的制造因素复杂,把一个4英寸的iPhone浓缩在1.65英寸以内,还要集成所有电脑具备的功能,并且体积上不能做得太厚,这对于第一款Apple Watch在表壳设计上的发挥限制非常大,这也许就是为什么Apple Watch看上去太像一款普通的手表,而没有任何让你惊讶的感受。
虽然第一款Apple Watch的设计很传统,但在表带的材质选择加工上,Apple把过去学到的材质设计巧妙地运用到了这款Apple Watch的表带里,不管是奢侈品牌还是大众品牌,在表带的表扣上都采用了通常的针扣或折叠扣,而Apple在米兰尼斯和皮制回环形两款表带里注入了磁铁的特性来扣紧表带,这样就不用在表带内打孔,而且表带可更换。这种磁性贴合的设计在之前的iPad Smart Cover上可以看到,这次 Apple 把它运用在手表上可以看出乔纳森领导的工业团队在材质上的思考下了不少功夫。
另一个很具代表Apple善于学习的地方在处理表冠上,表冠在传统手表里通常拿来调节时间的作用,而Apple将它用作缩放滚动Watch的界面,并给它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数码表冠,为什么会这样设计?除了Tim Cook在发布会解释的避免手指挡住查看屏幕的信息外,这种靠手指来转动软件界面的方式,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第一代iPod上那个用手指轻轻滑动并可以迅速浏览上千首音乐的Click Wheel主键。
第一代Apple Watch在局部采用的工艺和交互设计,让这款 “长相 ” 普通的手表从材质和设计的角度打破了一块手表的传统设计思维。把智能手机和PC的功能延伸到一个不到2英寸的手表上,它会是我们需要的下一个 “手机 ”吗?我认为Apple Watch不一定是继iPod、iPhone、iPad之后第四个可以再一次改变世界的个人产品,但一定是可以改进对传统手表和智能手表对于材质与工艺的设计变化。
在Apple的工业设计室里,一定还有用黑布蒙着几十种用CNC (数控机床)切割成型好的Apple Watch成品,等待着后面工程结构内部的电脑芯片浓缩提升以达到外观的工艺设计要求。一旦工程结构得到改善,表壳的工艺设计空间就能得到发挥,Apple Watch的设计优势就会慢慢显现。那么,对于百达翡丽这样的欧洲奢侈传统手表和那些智能手表品牌们就该紧张了。
谷歌智能硬件的尴尬:时运不济or命运轮回?
还记得谷歌眼镜(Google Glass)吗?这款Google于2012年推出的智能硬件,直接引发了新一波可穿戴智能设备的热潮。这款售价超过万元的“土豪玩具”,虽然不再是当年的概念原型产品,开始上市叫卖,但依然只能被Google藏之深闺而乏人问津。
有人说,难道谷歌一系列的智能硬件想要逆天吗?可另一方面,谷歌硬件项目的市场表现,却是冰川一样的冷酷现实:2011年贸然进入手机制造业、收购摩托罗拉移动,就让它背负了数十亿美元的亏损损耗,而不得不转卖这个“烫手山芋”。
以谷歌眼镜为例,这一最适合“偷窥王”的变态发明,不仅价格高昂,依旧缺乏应用场景,而只能充当土豪的玩具,数码产品发烧友、开发者和喜好炫耀者的装逼套装,而未列入普通用户的购买清单。可以想象的一个应用场景是,未来谷歌最好给每个地球人的后脑勺上内嵌一个RFID(射频识别技术标签),这样拥有了谷歌眼镜,你就能在大街上第一时间判断出每个人的ID、年龄、恋爱史、收入和其他特殊癖好等等,当然,前提条件是,每一个戴上谷歌眼镜的人首先从法律上都能豁免于容易引发交通事故的惩罚。直到今天,谷歌还不知道拿这个宝贝疙瘩去做什么,最新的传言是要整合在谷歌钱包里——又是一个天方夜谭的故事!
除了谷歌在手机制造、谷歌眼镜等智能硬件遭遇的尴尬之外,2014年1月,谷歌斥资32亿美元收购智能家居设备制造商Nest也并不为外界所看好。虽然智能家居听上去很美好,但普通用户的应用场景远未出现。
谷歌更离奇的奇葩产品还在后面。从军工项目四足机器人波士顿机械狗、检测血糖的智能隐形眼镜、资助生命科研公司 Calico研发的“长生不老”项目,再到构建三维空间地图的Tango手机、量子计算机、单人背负式街景拍摄装备Trekker、模块化手机以及无人驾驶汽车……诸多硬件项目中,一些项目(如高空气球基站和单人背负式街景拍摄装备Trekker)充满了奇思妙想,而且应用场景非常靠谱,更多的已经和谷歌的“范围”没有任何瓜葛,充其量只能算是谷歌工程师们在20%自由时间里的漫无目的的涂鸦之作了。
更深的疑问在于:从布林和佩奇当年的独特算法延伸开去,谷歌是不是从本原上就是一家缺乏硬件基因的高科技公司呢?不信的话,看看它将来的参照物种微软就不难窥见其中的奥秘之一二了。
时间还要拨回到2005年,当谷歌的Android团队还在谷歌总部44号楼的角落里鏖战了十多个月之后,他们做梦也没有想到,2007年1月9日举行的iPhone发布会对谷歌来说几同于一场完美的“绝杀”。
在iPhone问世之前,乔布斯虽然一直在嘲笑Wintel架构下PC的丑陋不堪,但他和他的团队也饱尝了失败的痛苦,1981年的商用电脑Apple III,1983年的价格高贵的商用电脑 Lisa,1989年的工作站电脑NeXT,1998年的Puck Mouse鼠标,2000年的高价The Cube;2005年的第一款手机iTunes phone,2007年的Apple TV,都是乔布斯及其团队和着苦水吞下的“7个馒头”。
在顶天和立地之间,谷歌至今未能避免将自己置于今天的尴尬位置。16年前,谷歌雄姿英发,可谓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如今,谷歌曾经的青春偶像Facebook早已老矣!曾经的老大哥苹果因为布局移动互联网,手握数亿手机用户,而谷歌只能在智能硬件领域开辟新天地,来赌赌运气,怎奈何又难接地气,这是时运的不济?还是命运的轮回颠倒呢?
诸多因素制约,可穿戴设备仍待突破
拿谷歌眼镜来说,概念很超前,但售价和一系列隐私问题让其沦为了少数极客的玩具;手环产品不论价格高低,样式基本千篇一律,功能也相对单一,我身边的不少朋友在一阵新鲜过后,都摘掉了手环;智能手表前景被看好,但即使是靠iPhone改变世界的苹果,其手表产品仍然找不到让人耳目一新的亮点,尴尬的售价与“一天一冲”的续航,难以征服带着瑞士手表的高端用户;而至于头盔等,由于太过小众,并且也只能在家里使用。
前段时间“可穿戴设备之父”杰米·拜伦森访华时就表示,自己不用任何穿戴智能设备,原因很简单,市场上的产品都太烂了,给用户的都并非强需求,这里面其实就提到一个这个产业的最大问题——缺乏使用场景。
什么才是真正的使用场景?我觉得肯定不是为了监测数据而去运动,比如你带着手环去健身,它可以反馈出你的运动数据甚至心律,但用户本身更想知道自己的数据是否健康,如何去提高,而不是知道单纯的速度和步数,这里就涉及到了大数据分析和社交层面应用,而目前的产品,没有一款能把两者真正的结合起来。
在整个IT产业内,可穿戴设备可以借鉴的成功模式很多,比如在中国,网游就是个成熟多年的产业,它的盈利模式几乎都在C端,用户付费稳定的集中在软件层面,实体产品则多为周边外设,那么设想一下,如果把可穿戴设备与游戏无缝连接起来,会产生什么?
两者的结合即满足了使用场景——在整个游戏的大环境中操控虚拟人物,又满足了社交属性,要知道,网游中的社交关系是天然存在的,其强度甚至还高于IM应用,网游的虚拟层面之外,加上一款常用的运动设备进行辅助,是个不错的互补关系。
智能手表行业商业模式及未来潜在威胁分析
智能手表商业模式分析
智能手表涉及到硬件和软件,在商业模式的构建上,主要有以下几种:一,直接卖硬件赚毛利;二,硬件产品上面叠加软件和互联网服务做增值收费;三,通过收集用户的个人相关数据,配合云计算技术,向特定企业售卖云端数据。
1.通过卖硬件赚毛利是比较传统的做法,硬件产品具有天然的现金流,大量的硬件产品的售卖可以获取巨大的利润,比如小米手机售卖了300万到500部手机,而小米手机相关配件销售2012年达到6亿销售额。除销售智能手表外,映趣科技还可以附带销售配件设备如DIY的颜色、蓝牙耳机、充电底座等外设,可能有意外的收获。另一方面来说当今智能手表的市场环境竞争激励,作为创业型的新兴公司在没有大销量的情况下受到上游厂家的挤压,成本上升,需要应对多方面的威胁,光靠硬件赚钱成为一件越来越难的事情。红衣教主周鸿祎曾经说过,未来硬件不赚钱,通过互联网提供的服务来盈利是未来的一个趋势。
2.通过硬件产品上叠加软件和互联网服务做增值收费是一种倡导的趋势,比如亚马逊卖的kindle平板电脑几乎成本价出售,但是它依然可以从用户买书、买视频、买游戏、买各种各样的服务中赚取大量现金。未来的智能手表可以通过公布一部分表盘,然后对另一些精美的表盘进行收费类似的模式。
3.通过手机用户的个人相关数据,结合大公司的云计算技术,向特定的企业售卖云端的数据或者自己对用户数据进行分析推荐相关的服务是一种各大智能手表厂商都比较看好的模式。智能手表具有贴身的特性,可以收集用户运动、睡眠、心率等身体特征数据,基于对用户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实现精准的推送健康相关产品的消息,从中获取分成。
未来应对的潜在威胁
1.inWatch的智能手表产品线有inWatch one、inWatchBT、inWatch Junior、inWatch Health Care,对于智能手表来说其产业生产链非常长涉及到产品外观设计、硬件设计、软件设计、后台云数据服务等,在研发及生产上可能会耗费大量的资金,对于创业型的公司来说资金的充分利用也是非常关键的,初期的丰富的产品线来试探市场虽是非常聪明的做法,后面建议重点投入一款产品打造极致体验。
2.巨头公司出智能手表的威胁,据百度发布《可穿戴设备用户需求研究报告》指出用户对大厂商出品的可穿戴产品认知度较高,如还未上市的iWatch赢得广泛的关注,以及之前上市的Galaxy Gear,Smart Watch MN2都赢得广泛的关注。而据网传消息宇龙酷派、小米、360、联想、华为等都可能在2014年推出自己的智能手表,上演的激励战争就像是之前智能手机一样,各家都推出自己的各种定制手机,市场环境竞争恶劣。
3.目前大量可穿戴创业公司开始使用Android来智能化可穿戴硬件,但是普通的Android需要经过大量的定制化修改才能适应各种可穿戴设备。举例来说,Android系统的耗电量比较大,普通Android手机一天一充,以智能机对应的Android芯片和系统解决方案来做可穿戴设备就不是特别合适。目前类似问题仍然待解,如pebble的系统就是自己开发可以兼容ios、android设备,未来可能出现颠覆性的智能手表系统,耗能少,UI美观,功能强大。
可穿戴设备:下一个营销战略主平台
调研机构Juniper Research的一份报告显示,到2018年全球市场的可穿戴设备(包括智能手表和眼镜)的出货量将达1.3亿台,是2013年的10倍。到时,可穿戴设备可能成为市场的应用主流平台,甚至超越智能手机。因为可穿戴设备的真正作用与意义,在于这些设备要比手机这样的终端更能融入人体和人的生活。而因此可穿戴设备亦将成为下一个营销战略的主平台,将创造新的营销与广告机会,并让广告更具有侵入性。
可穿戴设备所展现的营销机遇主要在于其拥有富有价值的独特数据,同时可进行提取加工分析,并据此提供更加细致的客户信息,让广告主、营销者有了更新更好的方式来将信息精确推到消费者面前,这对移动营销具有重大意义。
例如,可收集健康信息的可穿戴设备可以让运动产品公司知道有谁在进行锻炼,让医药公司了解谁的身体压力比较大,需要提供什么产品进行帮助。因为使用可穿戴设备的人能产生更多的数据,营销人员也可以通过此些数据挖掘获得更多有用精确的信息。如智能手环通过记录你的睡眠数据,经过计算得出你最近的睡眠质量不好,那么会通过你的SNS网站、邮箱等途径帮你推荐让你拥有更加优质睡眠质量的枕头。
还有,可穿戴设备在以地理位置为基础的推广上也具有独特的优势。例如在顾客路经商店时,向他们推送饮料的电子优惠券信息。而诸如计算机化眼镜的设备甚至能够探测在逛街购物、带有这些设备的用户在留意哪些商品。还有,由于不需要携带或者放进裤袋,可穿戴设备可让用户快速随意地进行交互,接受及分享各种信息,如短信、照片或者动态消息更新。这对广告主来说,都是可利用的营销机会。
随着可穿戴设备的逐渐普及,其收集的数据价值就会日益被凸显,针对穿戴式设备的移动营销便会呈爆发式的发展。当前,可穿戴设备独特的营销魅力与优势早已让广告公司们虎视眈眈,在研究如何将营销推广信息直接推送给佩戴兼作计算机之用的手表、眼镜等产品的消费者上。移动广告工具开发商InMobi已经有一个团队在开发智能手表、头戴式显示器等产品上广告的虚拟模型,探索使可穿戴设备成为广告发布平台的问题。InMobi创收和运营掌门阿图尔萨蒂贾说,“配置显示屏的任何设备都是一个有趣的机会。智能穿戴设备将是广告产业的下一个明星,将是队伍越来越庞大的广告载体的自然延伸。”MillennialMedia和Kiip公司也已联手探索可行的可穿戴设备广告技术,欲把配置显示屏的可穿戴设备打造成一个可用的广告平台、营销推送中心。这些突显了可穿戴设备作为营销平台的吸引力。
只要你关注的地方都会有广告,哪怕方寸再小。所以智能手表、眼镜、手环等屏幕被广告盯上也是不可避免的。很显然,越来越多的企业广告主们已经在进行相关试验,如果可穿戴市场将继续呈现正增长和可观的上行趋势,广告价值也将随之出现,它们也乐意为此付费。而鉴于当前屏幕尺寸受限,可穿戴设备上的广告尺寸将小于智能手机上的广告,比较适合展示优惠券、服饰、健康保险等之类的广告。当然,随着屏幕瓶颈的解决、消费者习惯的改变、更多的移动技术的出现,可穿戴设备的可营销领域将越来越广。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