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设备市场规模4年后达80亿美元?

经历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快速增长期之后,什么将成为消费电子业新的增长点?是可穿戴设备,还是大屏智能手机?记者走访环球资源移动电子产品展(10月18日至21日在香港举行)发现,眼下消费电子业内对新的热点判断不一。尽管新的增长点仍不甚明朗,但一批从业者已经将宝押在可穿戴设备上。

  市场规模4年后达80亿美元?

为数不少的从业者用实际行动押宝可穿戴设备。记者在展会至少看到几十家厂商推出包括智能手表、手环在内的可穿戴产品,这些厂商主要可归为两类,一是寻求新的硬件机会的创业者,另一类是寻找新的潜力方向的消费电子厂商。

对于这个2010年即有人提出、2012年开始有大批国内厂商涉足的领域,行业咨询机构纷纷给予积极评价。第三方研究机构发布的一份报告称,中国对于可穿戴智能手表需求2020年将达4800万台;而环球资源的预测称,全球可穿戴设备市场规模预计在2018年达80亿美元。

  从业者不乐观:产品同质化严重

从业者却没有那么乐观,记者注意到,对于这个领域的未来,从业者多数心有忐忑。恒迪数字技术公司两年前开始涉足智能手表:“很多进入这个领域从业者的心理是,如果它成为下一个消费热点,不至于落后于对手,但这种进入通常是十分谨慎的。”

记者在展会上对比各家厂商的产品发现,可穿戴产品当前普遍停留在提供报时、通话、计步、血压等功能上,“扎堆多、突破少”,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缺少“杀手级”应用;同时,厂商通常无力整合产业链和服务链,对于基于数据为消费者提供健康服务等基本没有涉及。

  观察

中国电子厂商 艰难培育自有品牌

联想、华为、小米……这些中国消费电子品牌在国际上开始崭露头角的同时,一批国内中小企业品牌意识正空前增强。记者在环球资源移动电子产品展上走访发现,大部分参展国内企业都打出自有品牌,但品牌培育过程却十分艰辛。

眼下的消费电子行业,大部分国内企业依然以OEM、ODM生产为主,而且也能赚到不错的利润,为什么要培育自有品牌?一家深圳的智能手表企业销售负责人李小龙颇有感触,他所在公司90%以上走的是OEM和ODM,但不足销量10%的自有品牌却贡献了全公司近30%的利润。

在诸多业内人士看来,国内消费电子厂商已进入品牌培育阶段。某咨询公司近日发布的全球品牌百强榜中,就首次出现中国品牌华为。报告称,华为正设法摆脱价格低廉的形象,逐步在公众眼中构建高档品牌的新形象。

“中国消费电子厂商生产的产品水平已经远远超出其自身品牌。”中国采购商魔声公司负责人李美圣已连续多年采购中国电子产品,他说,中国产品无论是外观、设计还是产品品质,都已走出模仿外国产品的阶段,进入自主创新阶段,但自有品牌却仍然较弱,与产品本身不太相称。

  链接

移动电子产品展 今年独立举行

2014环球资源香港秋季电子展于10月11日至10月14日在香港亚洲博览馆举行。超过3700个展位展示来自两岸四地以及其他多个国家的最新消费类电子产品。环球资源今年首次将“移动电子产品展”从电子展系列中抽出来,独立于10月18日至21日举行。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