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和iphone6扳手腕比谁更热门的电子产品,也只有可穿戴设备了。在上周结束的2014中国(苏州)电子信息博览会上,可穿戴设备展区绝对是人气最旺的展区之一。谷歌眼镜、智能健康手环等可穿戴新品的亮相,展示了智慧生活带来的颠覆性变化,但是记者也了解到,可穿戴产品大受欢迎的同时,其产业化之路还充满坎坷。而我省的一些跨界而来的企业,为了抓住机遇仍在埋头深耕,默默备战。
可穿戴设备迎来“爆发年”
经历了前两年的“造势”,业界公认今年是可穿戴设备“爆发年”。在苏州电博会现场,不少观众对一款智能手环兴趣浓厚。这款由英华达首推的“OKWAP”千里智能手环,可随时记录白天的活动数据和夜间的睡眠状况,还可通过APP与手机及电脑同步数据,并且利用云端服务平台储存、搜集、分析个人健康数据。“这样一来,用户每天的运动与健康情况,都尽在掌控。”英华达展位负责人告诉记者。
神念科技销售总监冯华则在现场展示了公司最新研发的智能科技产品———意念猫耳,一款运用脑电波技术开发出的能体现佩戴者心情的可穿戴产品。“当配戴者心情平静时,猫耳朵会低垂下来;注意力集中时,则会竖起来;心情愉快并对某一事物高度感兴趣时,猫耳朵则会立起并来回摆动。”冯华的介绍引得很多观众跃跃欲试,要求试戴。
不仅仅在展览中,可穿戴设备的火热,还出现在苏宁、国美等商场内,以及网络上。记者点开“爱戴客”等可穿戴设备粉丝论坛就看到,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可穿戴设备品种繁多,苹果、三星等大品牌皆已推出自己的产品。
苏企“跨界”面临两大难题
苏州翼凯通信科技原本是一家研发车载终端的高科技企业,半年前,公司总经理黄平决定进军可穿戴设备。“我们在无线通信的软件、硬件方面都具备一定实力,而这些和我们研发可穿戴设备是一脉相承的。”据黄平介绍,公司研发的是对儿童进行定位跟踪的手表,其布局动机就是目睹了可穿戴设备市场的火热。
翼凯并非唯一一家看好可穿戴设备市场前景的江苏企业,在电博会现场,共有16家苏企前来布展,虽然带来的产品各不相同,但记者发现,其同质化较为严重。“有一半都是卖智能手环的,而且都是闹钟、计步器、监测睡眠这几个功能,感觉没什么创新,估计我都戴不了几天就想摘了。”展会现场,一位观众告诉记者。
“产品同质化只是问题之一,如何提高用户体验从而‘粘’住消费者,这个问题更加棘手。”黄平告诉记者,自己和大多公司一样,都是“跨界”而来,虽然都有一定技术基础,但在迎合用户需求方面并不擅长。“我们以前是做B2B,产品的性能就是王道,现在要做B2C直接和消费者打交道,除了性能,产品戴手上舒不舒服可能更需要考虑。”黄平坦言,仅仅为了在外观上让用户看着更顺眼,公司就曾反复设计,才拿出了一套比较满意的方案,但即便如此,消费者是否接受还有待检验。
突围之道在于深耕细分领域
翼凯等企业面临的问题,在果壳电子CEO顾晓斌看来,是可穿戴设备产业化之路上的阵痛。“成长的烦恼谁都有,关键是如何克服。”省经信委一位负责人也向记者透露,权威数据统计,到2015年底,可穿戴设备的全国市场规模也才达到30亿美元,要想完成产业化,可穿戴设备不能只是“看起来很美”。
而身处其中的企业应该如何熬过阵痛期,看得见后天的太阳?顾晓斌表示,在细分领域做到极致,将软件、硬件以及数据服务整合起来,形成该领域产业链的闭环,把信息技术的触角延伸至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消费者才可能买账。
江苏三维医疗推出的“安瑞”美容眼罩,曾在去年的“江苏产品万里行香港展”上大放异彩,至今销售仍然火爆。公司董事长丁桂江就告诉记者,为了做好这款眼罩,公司不仅引入中医原理,而且反复修改数据,提升用户体验,从而最终被消费者所接受。
光大证券行业研究员陈恒则表示,任何产业的初期都必然是一个机遇与败局并存的过程,不仅是苏企需直面挑战,从政府层面,江苏省也应有所动作。但记者了解到,我省的相关扶持政策并未出台,从增强我省在这一新兴产业上的话语权考虑,此类动作理应提上日程。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