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设备野蛮生长:产业遇到天花板

近两月,不少做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的公司纷纷砍单甚至关门大吉,大家有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智能穿戴的冬天来了。

从谷歌眼镜开始吹起来的智能穿戴大风,通过2013年和2014年的酝酿,到苹果发布Apple watch到达一个顶点,几乎成为龙卷风,席卷整个消费电子市场,创业言必称智能穿戴,聊天言必谈硬件创业,大批智能穿戴产品冒出,从小团队到大公司都异常活跃,真可谓野蛮生长。

缩小版的手机就是智能穿戴?根本没有市场

各种冠以“智能手表”之名的穿戴设备早已占据一席之地。能打电话,上网、QQ、微博、微信一个都不能少,再加上个计步功能,就美其名曰:智能手表。智能穿戴真的是这样吗?依靠着内置的陀螺仪,加速度计,重力感应装置,配合针对性设置的APP和超大触控屏幕,智能手机一样可以拥有智能手表的几大主打功能,比如“运动路线记录”、“运动计量”、“卡路里计算”、“久坐提醒”等等,不客气的说,智能机用户完全没有必要为这些功能而购买智能手表,一个或几个App,就能全面解决用户需求。

至于微信和微博阅读,智能手表那豆腐干大小的屏幕,也完全不是宽大靓丽的手机屏幕的对手。而那些立志于取代手机而存在的智能手表,本身则更像是一个笑话,狭小的身材,注定无法容纳大容量充电电池,无论其立志成为功能机还是智能手机,仅仅是续航时间一项即可将其扼杀在摇篮中。

  水很深,成功绝对是九死一生

比起APP开发类的创业,做智能穿戴要复杂得多,据深圳市锐动天创电子有限公司CEO 周宁介绍,一个智能手表的诞生包括工业设计、软件开发、云服务搭建、开模、采购、生产、销售等众多环节,创业成本高、时间长、盈利性难以预估。锐动公司的锐动X1产品从研发到最终上市经历了8个月,经过5次小批量试产和2轮内部测试才最终上市。

而且涉及到供应链和销售渠道体系,由于智能穿戴目前还是个新兴产物,供应链的成熟度远没有手机、平板完善,加上智能穿戴还处于市场培育期,消费者对此类产品的认知度还不高,因此这两个门槛是草根创业公司很难逾越的,就连360、腾讯、阿里、百度这样的大公司照样一筹莫展。

具体来看,硬件产业不同于软件,虽然代工厂的高度发达,使得开发者只需要做好设计就可以了,可如果不能形成规模,供应链可能不支持,供应链不支持的话,产品的成本便居高不下,这也是早期的智能穿戴产品售价偏高的主要原因。

而当巨头进入这些市场的时候,硬件免费或者低价销售,智能设备的价格被不断拉低,创业者没了足够的研发资金,现金流得不到保障,同时融资上又存在巨大问题,失败就成为常见的现象。

  市场还在早期,渠道没有打通

再来看看市场,从两方面看,一个是潜在需求巨大,根据调研机构CCS Insight发布的预测报告,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将从2013年的970万台提高至2018年的1.35亿台。CCS Insight预估2018年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将有87%的比重是属于手腕相关产品,包括6800万支智能手表以及5000万支智能手环。但另一方面则是普通消费者认知不强,一边是产品价格偏高,操作不便利,真正的大众市场远远没有被激活。一边是不断的炒作,什么众筹和首发,一边是线上销售乏力,线下销售根本没有能力。

传统的线下销售渠道成非常高,难以想象,一般的创业公司根本没有操盘的能力。在这种市场环境下,就算拿到融资的团队也坚持不到一年,何况创业团队。

没有爆款的背后,是没有创新

虽然智能穿戴每天都有新的出来,但两年过去了,真要说起那个产品得到业界和用户的认可,销售突破成为爆款,对不起,三个字“真没有”。

现在在淘宝上搜索一下“智能手表”,知名和不知名的手环品牌多达几百种,外观设计上难见差异,核心功能更是如出一辙。对于不少人来说,创业的目的已经不在于创造,而是借助智能穿戴的风潮,利用用户的尝鲜心理来进行硬件复制,他们不在乎产品体验,有需求能赚快钱就足够了。

这或许是一种必然的选择,每个行业都需要这样从混沌到清晰的过程,流沙吹尽始见金,智能穿戴的冬天来了,裸泳者还能留下来吗?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