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剖析新世纪“宠儿”可穿戴设备

现在,移动互联网正处在一个快速生长的时间节点上,智能可穿戴设备开启了移动互联网下一个令人鼓舞的篇章,直接影响到人类的衣食起居和医疗保健,从某种程度上说,对人类的意义更加深远。

一、智能可穿戴式设备优势有哪些

可穿戴设备,即直接穿在身上,或是整合到用户的衣服,或配件的一种便携式设备。

智能可穿戴设备,是应用穿戴式技术对日常穿戴进行智能化设计、开发出可以穿戴的设备的总称。如眼镜、手套、手表、服饰及鞋等等。主要结合了物联网、云计算,凭借着紧跟互联网时代发展大趋势,打造的智能化、商品化可穿戴设备,如今俨然成为新世纪“宠儿”。

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大优势:

一、可穿戴设备操作更加便捷。 像智能手机相比PC可更加便于携带一样,可穿戴智能设备相比其他移动设备不仅更加便携,在使用上也更加便捷,它几乎可以完全依靠人体的自然动作实现操作,比如通过眨眼进行拍照,挥手开启录音等。这显然比双手捧着设备按钮、滑动、翻菜单、搜索更加诱人。

二、可穿戴设备是24小时携带。 智能手机虽然普及,总不可能晚上抱着睡觉,但手表、腕带等可穿戴设备可以。当然,抱着睡觉算不上优势,可是,能够全天候携带特性有利于方便对用户进行持续的健康或医疗监测。另外,通过皮肤震动进行无声的睡眠唤醒等等。24小时贴身的特性,让可穿戴设备不容易被盗或丢失。

三、可穿戴设备更美观和时尚。 许多人购买iPhone5,是因为时尚漂亮被吸引,而不是顾及功能强大,甚至有的纯粹为炫耀的虚荣心所满足,真正用在功能上仍限打电话发短信聊天,少使用其它软件。相信将来生产的智能项链、智能耳环或智能手镯,胜过毫无实际用途的首饰饰品。自然不排除用珠宝黄金钻石镶嵌的可穿戴设备,这才是炫富的首选。

四、可穿戴设备增强人体能力。 随着云计算快速发展,可穿戴设备带给用户的计算能力将是极其强大的。由于可穿戴设备几乎跟人体融为一体,所带来的强大计算能力就如与生俱来一般,就像每一个人拥有了超能力般。不难想象:不需要打开手机、打开浏览器,眨眨眼睛,就能够知道明天的天气;扫一眼英文报纸,就可以出现即时翻译的结果;站在商场外,就看到有没有商家在打折;坐在车里,就能看到十公里外的路况……这一切难道不属于具备超人的能力吗?

  二、行业巨头早在可穿戴领域展开拳脚

每一轮强劲创新都离不开巨头企业的前瞻视角和强有力的技术驱动力。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技术进步和高性能低功耗处理芯片的推出等,各种新式穿戴式设备不断传出,谷歌、苹果、微软、索尼、奥林巴斯、摩托罗拉等诸多科技公司都步入探索。

谷歌眼镜、苹果手表的横空出世,到2014年的CES展览,可穿戴设备伴随着移动智能潮流逐步注入医疗健康领域,试图满足用户对健康管理的刚性需求。苹果、谷歌、索尼等公司,从健身指标的跟踪到疾病数据的监测,从私人化的健康细节管理到系统性的医疗保险服务的方案出具,科技化的大健康管理,正在通过可穿戴设备步入现实社会。

苹果,招募在医疗传感器领域内地的顶尖精英加入iWatch团队,试图将无感知血液检测技术应用到可穿戴智能设备上,以实现医疗检测技术和健康监控指标在移动智能终端设备上的无缝连接。

谷歌,正研发一款内含测量眼泪中血糖水平传感器的隐形眼镜,并将所收集的数据发送到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中进行读取和分析,以避免糖尿病患者通过刺破皮肤采集血样检测血糖水平。

微软,3年前就启动葡萄糖感应隐形眼镜项目;荷兰Novio Sense公司,研发类似的内置眼内的传感器产品,可远程检测眼内葡萄糖水平;索尼,进军健康追踪市场,推出健康追踪微型芯片Core,可内置到智能腕带等产品。美国Sensortech Corporation宣布一款新的骨科膝关节稳定产品,通过蓝牙技术减少患者手术和恢复时间。神念科技研发的芯片产品,可以检测到人的脑电波、心电和其他生物信号,并将其转化成机器可以识别的数字信号,实现人机交互。

百度联合咕咚网,2013年6月推出一款“咕咚手环”的智能可穿戴设备的运动健康设备,主打“运动状况提醒”、“睡眠监测”、“智能无声唤醒”三大功能,记录佩戴者消耗的卡路里、行走距离等,通过与百度云结合,将相关数据实时上传。

深圳映趣科技,推出的inWatch One采用了百度的云服务,引入了图像人脸识别、语音识别等技术。

盛大,推出了GEAK智能手表和GEAK魔戒;小米和华为等公司,先后传出将推出相关产品的消息。

如果可穿戴技术在产品终端、人机交互、操控便捷方面能有所突破,就意味着未来健康数据有望在智能终端中进行专业化植入,真正实现用户移动化健康管理的刚性需要。

  三、智能可穿戴设备是健康领域的蓝海

我国老龄化社会的来临,医疗成本高居不下的市场现实,可以预见,智能可穿戴健康医疗设备应用,会成为继社交、娱乐、健身、导航后,移动智能终端技术功能中最具革命性的一个方向。

CardioNet公司是一家技术领先的美国可穿戴心脏监测设备生产商,在纳斯达克的成功上市,表明可穿戴医疗能够盈利的事实。该公司与美国联合健康保险公司签订3年协议,为其超过7000万的医保客户提供大批产品后,公司股票在一月内累积收益率超过100%。

CardioNet的拳头产品,简称为MCOT?,通过可穿戴身上小型传感器,为患者提供24小时全天候监测服务。患者的信息自动传输到监控中心分析,为患者主治医生提供诊断和治疗管理所需要的日常报告或统计分析,实现定期收集、共享、分析监测到的数据,一旦发生异常及时有效的反应,帮助患者进行健康管理。其优势在于智能化设备的便携穿戴和专业服务平台。

可穿戴式医疗设备,分体外数据采集设备和体征数据采集设备两类。体外数据采集设备,主要采集监测用户的运动距离、睡眠时间等,如监测用户步数和热量消耗的Fitbit腕带,跟踪用户活动数据和睡眠质量的iHealth智能手表等;体征数据采集设备,主要采集用户的心率、呼吸频率、血压、血糖等数据,如Cardionet用来监测心律失常的MCOT?产品,解析心率反映自主神经系统健康程度的W/Me智能腕带等。

艾媒咨询发布的《2012-2013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研究报告》显示,预计到2015年中国市场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将超过4000万部、市场规模达114.9亿元。

Credit Suisse的一份报告显示,时下可穿戴领域已催生30亿—50亿美元的商机,而在未来两三年,该数据可能飚涨至300亿—500亿美元。

业内专家预言:可穿戴设备将成为未来健康领域颠覆式的机会。科技巨擘的纷纷投入,证明发展前景不可限量。不难想象,未来几年智能穿戴产品将融入大众的生活,并极大的改变了大众生活方式,趋势的强大力量不容小觑:GoPro摄像机,记录你所看到的一切;Nike+的运动鞋,留存你出访的行程;Fitbit和JawboneUP,计量你每天走路的步数,监测你的睡眠情况;Kolibree牙刷,记录你的刷牙习惯,并为你的刷牙方式评分;CloudRing智能项链,传输生活数据记录你的身体机能,还可提醒状态调整,做出健康趋势分析……

当然,任何带来变革都具有两面性,也有人质疑可穿戴计算设备会给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如Google Glass,会分散人的注意力,或对用户眼睛聚焦、对原来人的生理结构会产生影响。但就像当初汽车发明,也有人拿车祸来质疑一样,我们要看任何变革或颠覆,都将是一场科技上的革命,各种阻力和困境总是难免的,但时代总是在发展。

智能可穿戴计算时代的来临,你准备好了吗?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