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迎新纪元:苹果带你飞入“云端”

  数据缺乏指导意义,可穿戴迎新纪元

与其不停追寻可穿戴设备的刚需究竟在何处,倒不如先从用户的角度出发,转变已有的产品思路。能催生可穿戴行业变革的或许不是苹果的Apple Watch,但依然会是苹果。

无论是从年初的CES消费电子展上还是于9月举行的IFA2014中,我们不难看出可穿戴设备正以一种井喷之势充斥着消费电子市场。然而,反观它们的市场表现,却远没有业内或厂商想象得那样出色。

方圆之战,可穿戴的主要问题并不在外观

销量不高的现状究竟源于什么?多数人将其归咎于可穿戴设备的外观或者续航能力上。但更多的原因我们要从用户层面去谈:除了用户粘性不够,难以形成持久的使用习惯外,设备所追踪的数据并不能为我们提供具有指导性的意义才是重中之重。

单一地记录数据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图片来自官网)

无论是智能手表还是智能手环,这些以手腕为舞台的可穿戴设备往往专注于运动追踪与睡眠监测这两大功能。而当我们回顾自己每天的生活状态时,仅仅能从手机屏幕中获取单一的数字化信息,而并不能从收集数据的设备上得知该怎样更好地进行调整。

  HealthKit领衔,云数据接入可穿戴

不过,这一切问题即将得到解决。也许你还没有意识到,一个由苹果、谷歌、微软交织而成的全新“三角关系”正悄然开创着可穿戴的新纪元。

对于很多消费者而言,“大数据”是一个陌生而又高冷的词汇。不过不得不承认的是,随着苹果HealthKit的问世,不仅标志着可穿戴设备已经走进了“云时代”,也正以一股势不可挡的力量告诉我们:云数据才是可穿戴设备的未来。

“云”正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图片来自素材公社)

HealthKit是在2014年6月2日召开的年度开发者大会上,由苹果发布的,一款全新的移动应用平台。苹果软件工程高级副总裁克雷格·费德里吉(Craig Federighi)指出:“现有健康应用提供的数据都是片面的,用户无法据此对自己的健康状况获得一个全面的了解。”

HealthKit发布会,克雷格·费德里吉与库克(图片来自外滩画报)

HealthKit被作用于收集和分析用户的健康数据,比如:脂肪、心率、血压,甚至皮电反应。而这一应用平台已随着iOS8的更新自动推送至用户的iPhone上,其中文名称为“健康”。

既然苹果已经先行在云数据平台领域,老对手谷歌当然不会视而不见。就在上周,谷歌也推出了旗下首个健康应用——Google Fit(谷歌健身)。得益于Andriod平台一贯的开源性,Google Fit自推出起就兼容了所有的Andriod设备。

内置10种传感器的Microsoft Band(图片来自官网)

有趣的是,就在Google Fit登陆Play Store的第二天,微软出人意料地发布了旗下首款智能手环,它有一个简洁质朴的名字:Microsoft Band(微软手环)。除了卓越的外观设计和多达10余种传感器的无缝运用,别忘了,纳德拉是做云服务出身的……

既然三大巨头已经摩拳擦掌,分别推出了各具特色的云服务平台,那么在如今这个“大数据”时代,它究竟能对用户、设备本身,甚至整个行业带来怎样的影响呢?我们接下来看。

  于用户:收集数据 于设备:重焕生机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只有微软的云平台仅针对Microsoft Band提供服务。而难得的是,苹果的HealthKit也已与诸如Jawbone等专注于智能手环的第三方硬件厂商展开合作。鉴于HealthKit目前拥有最大的认知度,我们便从苹果说起。

HealthKit

苹果的野心路人皆知,HealthKit的价值不仅在于为iPhone用户提供一个全面的健康数据平台,更在于为明年上市的Apple Watch积累足够的服务经验与口碑。虽然目前苹果在推广策略上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对于更新过iOS8的用户来说,好奇心难免会驱使着他们体验这一全新的服务。

再看Google Fit,尽管它并没有像HealthKit一样以一种“流氓”的方式内置进Andriod的更新推送中,但相信佩戴Andriod Wear智能手表的用户一定会迫不及待地下载使用它。

Google Fit(图片来自smzdm)

于现在,我们可以从系统相应的云平台中获取简单的运动数据、添加自己的个人信息甚至绑定自己的医疗急救卡;于未来,我们可以在购买Apple Watch或其他Andriod Wear智能手表后准确而全面地获悉自己生活的点滴。

Apple Watch(图片来自cnBeta)

于苹果、谷歌、微软,在培养用户对云平台的使用习惯之余,通过庞大的生活数据,能够为我们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更具指导意义的服务。这便使原本刚需不足、前途堪忧的可穿戴设备在无形中重新焕发了生机。

其实,云数据的介入不仅对用户、硬件设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整个行业,以及各大可穿戴设备厂商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当苹果在积极推广HealthKit时,虽然收获了大票盟友,却也被个别厂商拒之门外。他们的担忧源自哪里?究竟是明智还是愚蠢?我们一起来看。

云平台节省软件成本,Fitbit玩傲娇

当Moto 360以249.99美元(约合人民币1528元)的价格屹立于同类产品销量NO.1的巅峰时,我们不难看出:可穿戴设备的功能表现在没有符合消费者预期的前提下,便开始以一种“廉价化”的形态重新呈现在我们面前。

Moto 360

对于硬件厂商而言,软件的开发势必要增加生产成本。而HealthKit、Google Fit等云平台的推出无疑给很多没有能力研发APP的初创公司开放了更广阔的市场机遇。因此,Andriod Wear平台的所有设备无一例外地接入Google Fit并不稀奇。

Jawbone UP 24

然而,一向特立独行的苹果却出人意料地向多家第三方竞争对手抛出了“橄榄枝”。面对业界巨头的俯首招安,Nike、Jawbone、Misfit等一系列智能手环厂商纷纷加入苹果阵营,甚至放缓开发自家APP的开发,全面支持HealthKit。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这场“招安”中,Fitbit成了最大的“钉子户”:称暂不考虑整合HealthKit,坚持自主APP的研发。纵使Fitbit在业内享有一定的声誉,但这一“傲娇”之举着实令笔者为其担忧。

Fitbit Flex

无论是从软件的开发经验还是硬件的推广策略上,在业内很难有第四家公司能与微软、苹果、谷歌比肩。所谓胳膊拗不过大腿,对于Fitbit这种仍是将“梦想”一类的关键词挂在嘴边的初创团队而言,想要凭借自身力量行走在云时代的路上着实有些艰难。

不过Fitbit之所以拒绝与苹果合作,自然有其独到的观点。云平台虽看似诱人、前景广阔,但其背后也隐藏着一些负面因素值得我们去思考。

云数据并非完美,可穿戴将迎来春天

当用户的健康数据积累达到一定的量级时,意味着平台服务商已经了解了用户一定的生活习惯。随之而来的,便是我们最关心的安全问题。和移动支付安全不同的是,健康数据更具私密性和独立性。这样一来,我们在实际生活中也会遇到很多潜在的隐患。

HealthKit(图片来自福布斯)

此外,云平台的垄断容易造成可穿戴市场的寡头经济。这可能会直接导致小厂商仅有开发硬件的空间,而在软件市场中却难以抛头露面。与社会法则一样,有微软、谷歌、苹果三座大山当道,无论是消费者还是厂商,都难免会陷入“站队”的纠结中。

Microsoft Band(图片来自官网)

云平台目前看似免费,但在今后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很有可能转变为收费合作模式。如此一来,不仅让利润本就有限的厂商在夹缝中求生存,甚至还可能对整个行业带来垄断化的负面影响。

Google Fit(图片来自Mashable)

全文总结:

科技以创新为本,创新因变革而生。主打运动追踪功能的可穿戴设备发展到今天依然相对小众,想要完全得到所有消费者的认可,无论是开发团队还是云平台服务商,都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纵使可穿戴设备市场惨淡,但随着HealthKit、Google Fit的问世,我们已经看到了各方厂商在积极寻求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从用户的角度出发,回归消费电子产品应有的价值与精神。尽管前方依然布满荆棘,尽管云平台目前仍有很大的局限性,但笔者相信这种软硬结合的运营模式必将改变可穿戴行业的低迷现状。而这一切,就让我们来一同见证。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