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设备市场很火 生厂商“更疯”

生产商跟风现象严重

可穿戴设备市场产品多样,但功能同质化较为严重。目前市场上主要的可穿戴产品形态各异,按产品用途分类主要包括休闲娱乐、运动健身和医疗可穿戴等三大类别。可穿戴设备的主要功能集中在运动跟踪、体征监测两项上。休闲娱乐类可穿戴设备(如智能眼镜)的功能多为娱乐性功能,如拍照、录制视频等;运动健身类可穿戴设备(如智能手表类、智能手机、智能手环等)的功能比较单一,主要功能为运动跟踪;医疗可穿戴设备功能则主要是基础体征监测和慢性病管理。

可穿戴设备市场可谓巨头虾米齐聚,行业呈现巨头领跑虾米跟从的局势。可穿戴设备生产商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硬件巨头公司、传统医疗器械巨头和新进创业者。硬件巨头公司(如苹果、三星、小米、华为等公司)由于耕耘硬件领域多年,在产品设计、用户体验、供应链、营销等方面均积累了丰富经验,同时也沉淀了庞大的用户群体,因此硬件巨头公司涉足可穿戴设备市场将会占据市场的领先地位,同时也将会极大地推动整个市场向前发展。传统医疗器械巨头(九安医疗、宝莱特等公司)瞄准庞大的慢性病人群,积极研发并推出了一系列慢性病管理可穿戴设备,未来将会迅速占领可穿戴设备市场的医疗细分市场。新近创业者多数跟随巨头脚步,产品形态、产品功能都有模仿巨头公司产品的迹象。当然,国内也不乏有创新意识的创业公司,这些创业公司将会为可穿戴设备市场注入新活力,甚至他们之中会出现黑马,将成为可穿戴设备市场的新秀。

可穿戴设备市场还处于市场培育阶段,生产商、产品和用户都还存在诸多不成熟之处。首先,就生产商而言,国内可穿戴设备生产商盲目跟风现象严重,创业团队缺乏个性和创新思维,因此做出的产品也大同小异,缺乏竞争力。其次,产品方面存在许多缺点,如电池续航能力差,采集数据不精准,设计不美观,对智能手机的依附性很强,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反映出可穿戴产品还需要长时间的改进和技术方面的新突破。最后,用户方面,可穿戴设备对于用户而言还是非常新鲜的事物,用户的接受度还不高,用户的使用习惯还未养成,亟须对用户进行教育。

市场很火热 但用户接受度不高

尽管可穿戴设备市场如火如荼,但是用户的接受度还不是很高,真正体验过可穿戴设备的用户屈指可数。现阶段可穿戴设备的使用人群大致有三类,科技达人、专业人群及时尚人群。科技达人对新的技术和新的智能硬件有狂热的追求,对可穿戴设备有急切的使用欲望;专业人群如健身爱好者或是运动员,他们由于对智能硬件的功能需求较强,因而消费意愿也很强;时尚人群,偏重可穿戴设备的外观和娱乐休闲的功能,也愿意尝试新鲜的可穿戴设备。虽然这三类人群对可穿戴设备的需求比较强,但是这三类人在移动互联网用户中的比重非常小,无法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其他用户的接受度。

之所以可穿戴设备的用户接受度不高,是因为以下两点原因:

首先,贵而不实用是首要原因。不论国内还是国外市场,可穿戴设备都是处于空有噱头、实用性不足的尴尬境地。当前,可穿戴设备的功能主要是运动跟踪和体征监测,然而这些功能大都已经在智能手机上实现,因此用户也无需再花钱买一项智能手机已经能够满足需求的可穿戴设备了。除功能因素外,价格因素也影响着用户的接受度。现阶段可穿戴设备的价格都非常高,1万多元人民币的Google Glass,动辄上千元的智能手表,百元以上的智能手环,这些价格都让想尝鲜的用户望而却步。

其次,用户的使用习惯还未形成。就运动健身类可穿戴设备而言,国内用户运动习惯并没有完全形成,大家对数字化的分析并不感冒。就慢性病管理类可穿戴设备而言,用户一般为中老年人群,他们比较习惯节点式的监测,而慢性病管理类可穿戴设备是连续监测,数据上传至手机和云端,必须使用智能手机、下载相应App后才能查看监测结果,操作步骤较为复杂,这对本来就对智能硬件陌生的中老年人群来说有一定挑战性。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