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Glass被判“死刑” 绝处能否逢生?

日前,路透社的一篇报道让原本被捧上云端的Google Glass跌落神坛:消费者不买、开发者放弃、投资者撤资,就连Google Glass项目团队的工程师也相继离职。当谷歌仍在步履蹒跚地探索未来科技时,媒介舆论却已经对其宣判死刑。

新闻不是审判,但科技需要一定的主观。

病入膏肓?谷歌眼镜虽入绝境或可逢生 完 请帮忙勾选上头条

2014年4月5日,谷歌发布了旗下首款智能眼镜——Google Project Glass。自此,专注于拓展现实功能的它以高端、高能的姿态降临消费电子市场,并一度拉开了可穿戴设备行业发展的序幕。

Google撤回所有线下零售店(图片来自推酷)

时至今日,原本属于Google Glass的荣光正逐渐褪去。居高不下的售价(1500美元,约合人民币9220元)、惨淡的市场表现让谷歌不得不撤回门可罗雀的线下零售店。这还远远不够,面对社会各界毁灭性的打击与消费者由崇拜到质疑的转变,Google Glass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两年之痒”。

究竟是什么催生了这一切,难道真的要将所有罪过都归咎于高昂的价格?进退两难的谷歌又将何去何从?我们一起来看。

产品刚需尚不足,推广行为陷误区

我们都知道Google Glass很贵,却鲜少有人了解究竟能用它来做什么。这对于谷歌、对于互联网公司而言是一个重大失败。在Google Glass问世初期,消费者对于它的认识往往仅局限于“源自未来”的科技感和至高无上的逼格,这便是推广的误区。

Google GLass真的源自未来?(图片来自创见)

科技产品不该让它的大众价值浮于表面,就好比消费者不能因为谢尔盖·布林(Sergey Brin,Google的联合创始人)和小罗伯特·唐尼有那么几分神似,就天真地以为Google Glass能让我们变身钢铁侠。

谢尔盖·布林(图片来自YOKA)

那么,Google Glass能带给我们的真的是“预演未来”,或是变革与创新?或许是,或许不是。

前文中我们提到过,Google Glass专注于拓展现实功能。何谓“拓展现实”?是指通过眼镜右侧搭载的抬头显示器((heads-up displays,HUD)来为用户提供一个虚拟与现实结合的交互环境。我们可以将它理解为手机的第二块屏幕,通过蓝牙与手机连接后,能够实现通知提醒、查看天气,并通过内置的摄像头来进行拍照和720P高清摄录等功能。

查看天气(图片来自腾讯数码)

然而,Google Glass终究只是手机的第二块屏幕,而并非手机。当人们不断质疑可穿戴设备无法满足用户的刚性需求时,却仅仅将目光放在了智能手表和手环上,而忽略了“定位高端”的Google Glass。

Google Glass的实际应用仅局限于通知提醒(图片来自腾讯数码)

谁说高价产品不需要质疑?就现状来看,智能手表和手环虽仍有很多不足,但至少已经满足了一大部分用户对于运动与健康的需求。而反观Google Glass,虽然我们无法否认它能为我们带来更加直观的提醒方式,但对于普通用户而言它的价值也仅在于通知提醒。

那么,对于那些享受着用Google Glass拍照的“非普通用户”而言,我们就不得不提到Google Glass的下一个死穴——隐私。

隐私安全受重视,眼镜混蛋遭排斥

无可否认,Google Glass的拍照功能为我们带来了诸多便利。“眨眼即拍”的即时操作模式颠覆了人们对相机的既有认识。甚至在我国也有很多诸如“记者佩戴Google Glass采访两会”、“城管小伙为证明自己清白购买谷歌眼镜”等案例的出现。

采访神器 Google Glass(图片来自驱动之家)

但对于很多别有用心的人而言,Google Glass便成为了无孔不入的偷拍神器。而面部识别的加入也使之成为了不法分子搜集个人信息的重要途径。近期在美国的一次民意调查中,有大约有72%的受访者拒绝购买和佩戴谷歌眼镜,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担心个人隐私和安全问题。

“偷拍狂魔”(图片来自好知网)

这还不够。目前,美国的绝大多数酒吧和餐厅已经明令禁止用户佩戴Google Glass就餐,违反这一条例的用户甚至还被定以“眼镜混蛋”的罪名。

Google Glass侵犯的不仅仅是隐私,还有更为敏感的版权问题。

外国的月亮并不圆,“枪版”电影也绝非国人的专利。日前,美国电影协会(MPAA)和全美影院协会(NATO)发布了一则公告,严禁任何佩戴Google Glass的观众进场观影。可以见得,Google Glass助长了国外的盗版风气。

美影协全面封杀Google Glass(图片来自The Verge)

此外,涉及政治、学生作弊也是由Google Glass带来的国家、教育安全隐患。唯一值得庆幸的是,Google Glass的续航时间过短,“不法分子”的“作案时间”也会受到局限。既然已经说到了续航能力,就不得不引出接下来的又一个问题——工业设计。

硬件设计有缺陷,视觉盲区续航短

作为一个曾经专注于软件开发和互联网服务的公司,谷歌在硬件研发上的经验相当有限。在Google X实验室中,最早参与Google Glass项目的研发人员不到50名,更是直接催生了Google Glass在规格方面的缺陷。

Google Glass拆解(图片来自安珀网)

先不说Google Glass的外观缺乏时尚感,细究其内部做工如何,我们可以从这两张外媒的拆解图中得到答案。

Google Glass拆解(图片来自安珀网)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考虑到体积问题,Google Glass的内部元件集成度很高。不过就算可修复性低这点不足尚可谅解,但其内部做工完全可用山寨二字来形容。尽管某些媒体报道的,有关Google Glass的硬件成本究竟是80美元还是150美元的消息我们难以证实,但至少容量仅570mAh的电池就已经向我们传来了不好的征兆:续航能力。

Google Glass易造成视觉盲区,并分散用户注意力(图片来自The Verge)

在多名用户的亲测体验中,Google Glass的平均使用时间仅维持在6小时左右。为此,谷歌还特意推出了能够为眼镜额外提供2000mAh的后挂式配件——PWRGlass。然而,PWRGlass的可笑造型也从另一方面体现出谷歌在工业设计上的软肋。

不少用户指控称,Google Glass机身右侧的显示屏与边框会在一定程度上遮挡住用户的视线,留有视觉盲区。此外,长期佩戴Google Glass会严重分散用户的注意力。我们不难想象,用户处于驾驶状态时极有可能因此而造成安全隐患。

  双向开发难度大,应用匮乏无生态

若想评价一款3C产品的成功与否,用户体验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Google Glass便捷的滑动操作方式虽赢得了绝大部分用户的认可,但在细节之处仍有很多不足。这不仅体现在三级菜单向二级菜单的过渡上,软硬件的开发模式也同样造就了用户体验的单一化。

迭代产品难见成效(图片来自爱活网)

从Google Project Glass到Glass 2再到Glass 3,除了外观设计的微调和光学镜片的加入我们并未见到其他实质性的改变。项目团队的相继离职也揭露了Google Glass在硬件开发上的枯燥与艰难。

在硬件层面举步维艰的同时,Google Glass的软件开发也难见成就。尽管开发团队不停完善系统、修改UI,并放出相关的SDK开发工具,但无法避免的是Google Glass自身的封闭性。也正是因为如此不符合Google风度的行为加大了软件开发的难度。

Facebook和Twitter(图片来自科讯广电网)

从另一个层面上讲,硬件的局限性造就了软件的轻量性。在这里,“轻量性”并非褒义词,而是指Google Glass的APP过于简单。碍于狭小的显示屏和有限的操作方式,Facebook、Twitter等开发团队纷纷倒戈:这些PC端与手机端的王牌社交应用到了Google Glass上竟仅仅成为了图片分享工具。

语音功能尚不完善(图片来自新浪网)

在一个又一个的应用团队相继放弃后,Google Glass的语音功能同样遭到质疑。一方面是语音功能自身辨识度不高,另一方面则有用户表示当佩戴Glass与人交谈时,特定的语言环境下会造成Glass的误判。

时至今日,Google Glass已经发布两年半的时间,却丝毫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APP生态体系。当开发者无法把握应用程序的未来走向时,Google Glass的硬件销量便会因此而受到极大的冲击。既然说到了销量,那我们就不可避免地回到了最现实,也是最初的问题上:售价。

定位浮躁惹争议,售价过高难问津

回顾Google Glass降世之时,无论是消费者还是业界都将其奉为有史以来最酷的消费电子产品。反观今日,1500美元的天价和惨淡的市场表现不禁让我们怀疑Google Glass究竟还是否面向消费电子层级。

迪拜,就是这么任性(图片来自腾讯数码)

早前曾有消息称土豪之都——迪拜将为警察统一配备Google Glass,我们也曾为大家报道过Google Glass被大批量用于酒店管理和医疗服务中。从以上市场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真正购买Glass的人群往往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对Glass的即时拍照以及面部识别的功能存在一定需求。

面部识别别有用途(图片来自安珀网)

于是我们便不难得出结论:或许谷歌早前确有意愿将Google Glass推向消费电子市场,但真正的潜在用户往往存在于专业市场中。但在这两年的时间里,谷歌仍在盲目地追求Google Glass的个体价值,在不断尝试从单一用户身上获取利益的误区里四处碰壁。

摇摆不定的市场格局令Google Glass身陷泥沼,一味地夸大与自负让谷歌在行业发展中难以抓住机遇。历经数年,开发成本明明已经得到压缩,但居高不下的售价却让原本处于观望姿态的消费者直接选择放弃。

单一用户难以为Google带来利益

我们固然不能将Google Glass的滞销完全归咎于高昂的价格,但无可否认的是售价绝对是影响销量与口碑的最大因素。Google曾承诺推出面向平民的消费级Google Glass,而这一推就是两年。时下即将进入2015年,我们依然难以看到希望。

消费版迟迟不出,我们等了太久

不过,当一切风波过去后,好在谷歌学会了反省。日前,Google正以买一送一的促销手段向企业级客户批量销售Google Glass。这似乎暗示了谷歌终于学会向无奈的现实低头妥协,也预示着谷歌终于放下固执,开始积极寻求转变。

然而,寻求转变并非易事。在笔者看来,Google仍需做到以下五点。

自身所处非绝境,多重转变赢未来

  1.多重定位,全面布局可穿戴市场

着重向医疗、酒店等企业级客户进行推广,坚持采取多样化的促销手段,在专业市场中做足基础;当面向普通用户时,加速推出消费版Google Glass,降低售价来维持市场保有量。这或许听起来遥不可及,但若要在绝境中求生存,Google必应放下身段,迎合市场趋势。

2.开放权限,允许第三方厂商独立研发

如果上一条在短期内难以实现,那么Google不妨通过开发权限来退而求其次。在消费电子领域,一家独大固然能为Google带来更大的利润。但就Google Glass的现状,或是未来而言,Google已经不再适合独自垄断的经营模式。

对于硬件开发经验不足,项目工程师又相继流失的Google而言,Google Glass应该像Andriod一样转变为开源模式,通过第三方厂商的竞争来创造出更好的产品和更低的售价。

  3.挖掘刚需,增强时尚感

如何定义一款出色的3C产品?迎合用户的需求才是关键。目前Google Glass在功能上仍有很大的局限性,所谓的“拓展现实”难以给用户带来真正的实用价值。此外,对于可穿戴设备而言,产品的刚需不仅仅体现在功能上,外观设计同样重要。因此,如何让Google Glass更具时尚感才是关键。

  4.优化用户体验,促进APP开发

现阶段,Google Glass的操控细节尚存在一定不足,这也是绝大部分开发团队“弃坑”的原因。在当今消费电子市场,只有“软硬结合”才能让产品走得更远。然而,保证软件品质的前提是硬件要足够完善,Google显然还没做到这一点。

  5.限制相机功能,提升续航时间

既已有相关政策出台,Google就必须反省Google Glass为我们带来的各种安全隐患。隐私也好版权也罢,Google Glass的相机功能亟需受到限制。对于这一点可以效仿早年的三星手机:让相机的快门声永远无法关闭。最后,硬件规格的完善、续航能力的提升也是Google当下需要改进的重中之重。

失意的Sergey Brin应该有所反思

全文总结:

高价并不代表高能,高姿态也无法代表高端。面对社会各界的质询之声,Google是该好好反思一下了。不过若要对Google Glass宣判死刑还为时过早,对于一款足以催生一个行业的产品而言,Google Glass仍有其毋庸置疑的价值。

相信总会有那一天,源自未来的Google Glass能让我们真正看见未来。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