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兴产业上率先发力,是深圳抢占蓝海的一贯做法。记者昨日获悉,深圳依托良好的产业基础,在机器人、可穿戴设备、智能装备产业等领域的表现可圈可点,2013年产业增加值达200亿元,总体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尤其在可穿戴设备领域,上千家企业集聚于深圳,已形成一条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整个产业呈跃然爆发之势。
机器人、可穿戴设备、智能装备这些产业听起来都很酷炫,对于这些全新的产业,深圳不断推进发展深度和广度,初步形成了具有独特优势的产业集群,并开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
用亮点纷呈形容深圳在机器人、可穿戴设备、智能装备等领域的表现并不为过。在机器人领域,动力系统、控制系统以及人机界面等技术全国领先,部分达到世界先进水平,2013年产业规模约180亿元。可穿戴设备领域,深圳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研发生产基地,拥有从传感器、柔性原件、交互解决方案的完整产业链条,一批企业在国内率先推出智能手表、健康配件等可穿戴设备,新产品和新业态不断涌现,集聚了上千家相关企业,产业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态势。在智能装备领域,激光自动焊接设备、线路板三维检测设备国内名列前茅,生命信息检测仪器研制取得重大突破,其中华大基因两款第二代基因测序仪在全国首次获批,理邦公司国内首款自主研发的血气生化分析仪成功上市。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深圳机器人、可穿戴设备、智能装备等领域的创新能力惊人。受益于深圳这个首个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日益完善的创新生态体系,深圳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2013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4%,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占全国48.1%。截至2013年底,深圳在机器人、可穿戴设备、智能装备相关领域拥有国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30个,工程实验室16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个,公共服务平台7个。
据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透露,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等科技基础设施已投入运营,以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等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为主体的机器人、可穿戴设备和智能装备研究支撑体系初步建立。深圳组建了国内首个机器人产学研资联盟,积极开展产业链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多传感器融合、人机交互、智能控制、能量管理等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取得较大突破,机器视觉、智能信息处理等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专家分析,深圳机器人、可穿戴设备、智能装备等领域的领先优势得益于深圳雄厚的产业基础。深圳是全球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2013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159.5亿元,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其中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水平全国领先;作为国内首个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认定的“设计之都”,深圳创意设计业优势明显,其中工业设计占全国份额的60%;作为全球最大的通讯设备生产制造基地和国内最大的医疗器械、微电机集聚地,深圳先进制造业实现规模化发展,2013年产业增加值达4163亿元,为机器人、可穿戴设备和智能装备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设计开发能力和技术支撑。
不可忽视的是,深圳及周边地区产业发达,致力于以技术创新引领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和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为加快培育发展机器人、可穿戴设备和智能装备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需求。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