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未来在可穿戴设备领域更大野心

上周,小米官方宣布小米手环累计销量已经突破百万大关,仅天猫“双 11” 一天的销量就突破十万只。

本周三,小米和雷军旗下的顺为基金联合京东、GGV 纪源资本投资美国可穿戴设备厂商 Misfit,后者的拳头产品是定位高端的 Shine 系列手环。

本周四,生产小米手环的华米科技宣布获得 3500 万美元 B 轮融资,估值已经高达 3 亿美元。此轮融资由高榕资本领投,红杉、晨兴和顺为跟投。

本周五,小米手环 iOS 版应用正式登陆 App Store 。

这一周,关于小米的手环新闻天天抢头条。

四个月时间,定价 79 元的小米手环就成为了国内销量最高的可穿戴设备单品。有分析人士估计,智能手环的全球出货量目前也才到达千万量级。

搭配同期国内销量(可能是)最高的智能手机小米 4,小米手环的销量在头四个月犹如火箭般直线飙升。

然而截至目前,小米手环更多充当的角色还只是米粉的玩具。所以,本周正式上线的小米手环 iOS 版应用也象征着小米未来在可穿戴设备领域更大的野心。

尽管小米手环只是初代产品,但其制造商华米科技却已经开始考虑其下一步的国际化征程,同时这也是其本轮融资的重要目的。

华米科技创始人黄汪表示,新一轮融资的主要用途是招揽国际化优秀人才,扩充团队,为后续的产品推出储备实力并准备进入欧美市场。据悉,华米科技的数据团队已经常驻北京。在美国硅谷,其也设立了办公室来进行一些研发和设计类的工作。

而现在更有可靠消息称,小米手环准备明年在美国推出独立品牌的可穿戴设备。如果这一消息属实,手环或者其他可穿戴设备将成为小米所有产品中最早进入美国市场的产品大类。关于具体品类,华米并未透露详情。

这里我们有必要稍微介绍下小米手环制造商华米科技。华米科技的前身是智器科技,其在平板、电子书等消费电子领域都曾运作过一段时间,和RK、Amlogic也都有过合作,但其销量却一直不见起色。有行业人士透露,智器在平板行业按照出货量来说,基本可以忽略不计。智器在去年还曾推出过智器品牌的手表SMARTQ,虽然有了小米的后台,但智器SMARTQ的销量却一般。

7月11日,小米手环正式发布的11天前,智器科技的微博也停止更新了,看来华米科技已经彻底抛弃自家的智器品牌。

智器科技所推出的最后一款产品是智能手表 Z Watch,据说小米方面在看到这款产品后才最终敲定与其的合作。

据悉,小米与智器的合作敲定后,华米投入了 50 人的团队来做小米手环这款产品,从2013年12月份项目启动,直到7月22日小米手环正式发布。据说双方开始有考虑过智能手表产品方向,但最后放弃的原因是,手表很难做到一天24小时佩戴,一般用户回家需要卸下。也因为在运动、健康和医疗方面的能力不足,才只做了面向大众用户的更廉价智能手环。

然而在傍上小米的这一年间,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华米现在却已经估值超过3亿美金。不知国内众多的可穿戴设备初创厂商和创业者看到这一消息后会是怎样的心情。

而对于不舍 iPhone 的小米手环爱好者而言,本周终于可以用自个手机尝鲜一下这只史上最便宜的智能手环啦。不过遗憾的是, iOS 版小米手环并没有安卓系统上的大招——“屏幕解锁”功能。据说因为这个功能,“现在雷军忘带手环都会抓狂”。此外,小米手环 App 也还没有加入到苹果的 Healthkit。说了这么多,一句话总结, iOS 版的小米手环应用就是一个被阉割掉的 App。这下米粉又可以嘲笑果粉(说得准确点,是果粉里的小米手环粉)了。

同样是在本周,小米还投资了美国可穿戴制造商 Misfit,后者以其高端手环品牌 Shine 而闻名于世。

Misfit CEO Sonny Vu 表示,尽管小米已经在中国市场推出了自己的可穿戴设备,例如 13 美元的小米手环。但这两种设备都有很大的市场空间,而且低价设备可能会刺激 Misfit Shine 等高价产品的销量。

“购买 13 美元小米手环的人与购买 100 美元 Misfit Shine 的人很不一样。他们发布 13 美元小米手环的那一天,Misfit 也创下单日最大销量。如果是灯泡或便笺,那么价格或许很重要。我不是说价格不重要,但具体到可穿戴设备,时尚、设计、品牌和体验更加重要。”他进一步解释道。

对于小米在华米之外还投资 Misfit 的做法,华米创始人黄汪表示他和 Sonny Vu 有过交流,希望双方能够互相学习、实现互补。小米副总裁刘德也向媒体表示,投资 Misfit 只是一个策略,华米是小米生态链成员,是兄弟公司。

其实小米早前也在通过投资或战略性合作的方式与一系列的国内设备厂商建立起联系,从而逐步建立起自个在可穿戴领域的生态系统。此次其与 Misfit 之间的交易或许更多地也只是建立起联系并为其后小米平台在全球可穿戴设备市场的搭建开始铺路,这对于想要成为像苹果那样的全球品牌的小米来说颇具意义。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