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week可穿戴设备网综合报道:2012年,谷歌倾力打造首款可穿戴设备产品谷歌眼镜问世,但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现在时间过去了两年,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这款产品却并未在市场掀起多大的波澜,反而不断地被消费者和行业人士所诟病,谷歌眼镜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滑铁卢,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而谷歌眼镜遭遇的重创又给行业人士又带来了哪些反思?可穿戴设备产业该如何继续下去?
2012年Google I/O 大会上,Google Glass 以高空跳伞降落到发布会现场屋顶,并通过 Hangouts 视频共用让发布会现场和全世界观看 I/O 直播的观众感受第一视角的高空降落感觉。惊艳的产品以酷炫的形式亮相,一时之间人们都被这种未来科技感震撼,而忘记思考它的日常可用性和缺陷。
Google Glass 原型机的重量高达8 磅,约合3.6 公斤,而现在的 Google Glass 成品连一副普通的太阳眼镜的重量都不到,区区50 克。2012 年4 月,Google 联合创始人,Google Glass 专案的牵线人 Sergey Brin 在旧金山的一场活动上首次佩戴 Google Glass 公开亮相,吸引了全球的目光。尽管当时的 Google Glass 仍然是原型机,但是形态已经和现在公开发售的 Google Glass Explorer Edition 毫无二致。10 年前,一台具备同样运算能力的计算设备可能会重达数公斤,而摩尔定律在 Google Glass 上的体现让人们为之惊诧。
但时至今日,谷歌眼镜仍未真正走入大众消费市场。一边是曲高和寡,已经有影院、医院等场所已经明令禁止佩戴谷歌眼镜,开发商、用户都没有进入这一新的生态中。另一边,随着时间的流逝,谷歌自身也在怀疑这个项目的前景。谷歌眼镜团队的几大核心成员纷纷离开,而在全球四大城市的零售店也于近期陆续关闭,销售渠道愈加萎缩。
调查公司Toluna今年4月公布的一项民调显示,72%的受访者因为隐私缘故而拒绝佩戴谷歌眼镜。他们担心黑客通过谷歌眼镜访问到地理位置等个人数据,从而泄露隐私信息。
大众和官方对谷歌眼镜的态度已经非常明显。然而遗憾的是,谷歌对此回应却毫无诚意。去年6月,谷歌发布了禁止开发者开发面部识别应用的规定,以免侵犯他人隐私;然而一年后,谷歌却在系统更新中推出了“眨眼拍摄”功能,随后遭遇大量指责,再次被批评无视大众隐私。
原本传言在2013年5月公开发售的谷歌眼镜,直到一年后才在美国公开上市,可惜销售的依旧是“探索者”版本。尽管如此,首次公开上市还是引起了一阵购买热潮。谷歌眼镜销售团队在当天发布消息,称白色版谷歌眼镜在上架几小时后就销售一空。消息让很多人感到振奋,然而,这似乎是谷歌眼镜最后的好消息了。
2014年11月21日传来坏消息,谷歌即将关闭Basecamp谷歌眼镜实体店,店内提供的产品展示、技术支持、预约等服务将一并停止。谷歌解释说,用户主要通过网络和电话进行购买,实体店存在的意义不大。尽管这套解释足够合理,但洛杉矶、旧金山、纽约、伦敦四地Basecamp实体店全面被关还是无法掩盖一个基本的事实:谷歌眼镜线下销售失败了。不仅如此,伴随谷歌眼镜研发和销售团队核心成员也在之后转投敌营的怀抱,人才的不断流失使谷歌眼镜陷入了更加“迷惘”的状态。
眼镜,无论定位啥功能,它不可能是一个标准的消费电子,因为人的眼睛适应度差别太大了。去影院看3D或者IMAX,若你是近视眼,戴着近视眼镜,然后再戴一个看电影的眼镜,你觉得舒服么,效果好么?那种体验真的不一样。不戴近视眼镜,看不清楚;不戴影院眼镜,就没了视觉效果。面对院线大屏幕,老花眼的感受也差不多。
而且,不是所有人都习惯、喜欢戴眼镜,它不是个消费品的概念,而是一个健康的概念。那些纯粹追求美观或者拽比的大墨镜,比如王立军那样子的,或者大街上流氓吧唧的那类,他也不是天天戴。
每个人的眼睛,对于眼镜的适应,都不可能一样。心理的感受度更是如此。眼镜,很大程度上属于健康、安全与心理层面的消费品,根本不是快消,而是属于耐用品,低频消费的产品。
谷歌们,也包括中国消费电子企业,从一开始就把它当成一个消费电子,出发点就有问题了。大部分消费电子的特征是,追求少样多量,其实就是一个标准化的东西,在软件、硬件上,实现起来,一点问题都没有,但是,拿标准化的东西去满足一个小量多样、健康与心理需求大于消费电子需求的市场,就一下撞墙了。
其次是价格与方案的缺陷,的确,谷歌眼镜可以配什么近视镜片的。但是,知名半导体业媒体人士孙昌旭曾说过这样一段话:“谷歌眼镜,儿子戴了一星期不戴了,眼镜11800,配近视镜片又花了580。今天上学去扔在了家里。。。昨天晚上给我说他拍了很多照片,还用谷歌眼镜打了电话,当然是通过蓝牙连接手机打的电话,他正准备写一报告,我自然十分期待。”
这样的价格,不是杀人吗?一个眼镜,你想整出一个什么整体解决方案,搞得非常复杂,那不会有什么大的市场。戴过隐形眼镜的知道,其实非常不方便,那小东西,贴啦,洗啦,掉地上找半天还担心消毒不好。若不是因为隐形,有美观,它其实连最后的市场都很难保证。
如果谷歌不能将它的眼镜产品做到与普通眼镜的功能毫无违和,是没有一点出路的。它不但需要考虑材料、安全、健康、近视、老花等等因素,还要考虑方案的集成度,以及产品的标准化。这个不是一个互联网公司所能解决的。
所以,谷歌眼镜从问世时就注定了它将一“惨败”告终。
其实,不只是谷歌眼镜,就连苹果Apple Watch这样的智能手表也并未在市场上引起什么轩然大波,可以说,目前可穿戴设备市场上的各种产品都成为了“炮灰”,而“杀手级”产品也并未出现。
从目前国内已经发布的产品看,大多数仍然是通过物理传感器实现简单的计步、计算运动量,甚至推送信息等初级阶段,包括Google Glass也仅仅是重复着智能手机和PC互联网上可以做的事情,所有的数据最终依附于智能手机和PC,穿戴设备仅仅是一个附属品,或者说影子。
对于穿戴式设备的现状,业界仍认为没有到达预想的状态,没有代表产品,大玩家没出现,市场未引爆,智能穿戴市场发展仍面临高度不确定性。
也许是消费者—在这个市场上消费者还需要教育;或许是时机—智能设备的生态还没有到达引爆点;或许是产品—没有解决好用户“痛点”,产品还未做到“极致”,还不够“简约”;或许是技术—电池续航时间不够、传感器灵敏度不佳;或许是设计—穿戴式设备必须要有时尚的自觉性,等等。
毫无疑问,处在产业幼稚期的穿戴式设备,上述种种问题都是必然会遇到的,也是开拓者们必须花成本去试错的。但除了这些,还有没有什么因素隐藏在穿戴式设备商业逻辑背后呢?在现阶段技术条件下,穿戴式设备具备一些独有特点。
显然,穿戴式设备的外延可以很广,由于概念的火热各种不同的产品都被纳入进来,这样造成的后果是,掩盖了这些属性不同的产品背后不同的商业逻辑。奋勇跳入这个市场的企业和投资人是否意识到:一款置于自行车的运动相机和一件监测心率的智能内衣取得成功,完全不意味着智能手表或是耳机能够获得同样的成功。
必须首先弄清楚它们的本质属性。
不论穿戴式设备有多少繁多的种类,其本质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可以自主执行一个完整功能,如机械骨骼,或智能按摩头套。另一种则是需要和另一个设备或系统进行配合才能使用,或是虽能独立执行但必须要配合另一套系统才能发挥其最大效用。
前者如带信息提示的智能手表,必须配合智能手机才能使用。后者如一系列运动数据设备,虽然可以独立完成记录,但配合应用APP,才能完成数据的完整查看,配合相应的社会化网络和他人分享经验,才能最好地完成监督健身和锻炼的使命。随着技术发展产品的属性可能会发生转化,虚拟键盘和立体投影可以使智能手表摆脱小屏幕困扰而替代手机,成为一个独立设备。
独立使用的穿戴式设备的发展路径与配合使用的设备相比,其发展路径将相对传统和熟悉,设想一种工程用机械辅助骨骼,当市场和技术成熟,生产形成规模效应后,就将迎来高速的增长。而配合使用的穿戴式设备面临的境况,则要相对复杂和有趣,很多企业事实上属于这一类。经济学把这一类产品称为互补品。
事实上对一款可穿戴智能设备来说,如果仅仅是照搬手机上的服务,那么它替代不了智能手机,但是却可以被智能手机替代,就会形成了一个尴尬——没有痛点,一个可有可无的产品,市场空间是难以预料的。
不过不管是独立设备还是配件,各方达成共识的一点是,可穿戴设备应该与生物传感技术结合,将人体作为一种输入甚至输出的方式,最后通过其自身或通过手机APP的方式连接互联网,从而避免传统电子产品信息孤岛的宿命,实现独立于智能手机之外的核心价值。
电池问题已经让智能手机厂商们伤透脑筋,现在这个噩梦要来困扰可穿戴智能设备制造商了。
相比起智能设备各项硬件的突飞猛进,电池技术始终停滞不前,Google Glass也因为仅能支撑五六个小时的电量频遭质疑,同时电池的体积和容量对体积更小的可穿戴设备来说更加显得捉襟见肘。
相比起电池技术,传感技术的进步要显着的多。加拿大创业公司Thalmic Labs推出的MYO腕带可以通过人体肌肉运动时产生的生物电变化来判断佩戴者意图,在将模拟信号转化成数字新来通过蓝牙发送到受控设备,从而实现用手势来控制电脑、电视、甚至汽车等终端。
W/Me智能腕带则可以通过医用传感器解析心率,反映自主神经系统健康程度以及情绪,同时具备手机寻找、信息提醒、远程控制等功能。硅谷生物传感技术公司神念科技已经可以识别脑电波信号并用于控制硬件,目前已经可以控制轨道玩具车、LED灯等设备。
在一定程度上,可穿戴式设备解放了用户的双手,一些功能的设置也确实能让用户的生活更为方便了。但是目前的可穿戴设备不管在国内还是国外仍处于噱头有余,实用性不足的尴尬境地。
尽管很多公司都在尽力研发可穿戴设备产品,但其要想成为市场的主流还有很长一段距离。像日前盛大发布的智能手表,其主要功能就在于实现一些跑步计算、导航、遥控拍照等服务,事实上这些应用服务在智能手机上都能够实现。在业内专家看来,盛大的智能手表更像是一个缩小版的iPod touch,毫无创新可言,而其高达1999元的定价也恐怕难被消费者所接受。
业内专家纷纷表示,要想得到消费者的认可,首先需要实现产品技术的创新完善,同时还需要产品成本的压缩。不能只依靠一些“小聪明”式外观改变来实现产品的市场化。
可穿戴设备的外型设计也会成为影响用户选择的关键。目前可穿戴设备主要包括:眼镜、手表、手环、挂件等等。而鞋子、衣物、背包由于无法做到每日穿戴,很难作为日常使用的载体,可能会成为户外及运动的专业配件。而在现有的可穿戴设备中,只有少数几款兼顾了时尚与功能,可以被用户作为装饰品,受到市场的欢迎。Jawbone UP 2手环的彩色款脱销就是一个范例。
无论是眼镜、手表还是手环,目前智能可穿戴设备多少都会给用户带来明显的存在感。Misfit Shine是目前最小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大小重量只相当于一个硬币左右,可以挂在项链上。可以遐想的是,随着未来带有传感器的可穿戴设备体积不断缩小,可能会出现耳环、戒指等更加迷你、又不会带来明显存在感的可穿戴设备。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消费者正日益生活在互联网中,工作、生活、社交都在云端完成。而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出现,则将互联网的延伸——物联网带入了用户的日常生活。各种智能可穿戴设备就是一个个传感器,将用户的身体功能与运动量等数据通过智能手机传输到云端,进行分析与应用。
对谷歌这样的互联网巨头来说,他们推出谷歌眼镜的目的绝非通过硬件盈利,提供更多网络服务才是谷歌的关注重点。谷歌眼镜是进入谷歌完善互联网服务王国的又一个入口,如果谷歌眼镜可以成功开拓智能眼镜这一市场,诸多新产品也大多使用谷歌的免费网络服务,进一步拓展谷歌的服务覆盖领域。而且,谷歌眼镜获取的信息数据,能够进一步充实谷歌庞大的数据库,帮助他们通过数据分析与行为预测,完善Google Now、谷歌地图等基于预判的服务。
对于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制造商而言,依据这些传感器搜集的用户数据能够提供更多的附加服务,这或许才是最重要的资产。例如,耐克就有效运用了Nike+收集的用户运动数据,设计和制造球鞋等运动品时更加考虑到用户的实际需求。而睡眠指导、减肥培训等专业服务,能给可穿戴设备的硬件厂商带来更多的营收和更高的利润。(本文综合21世纪经济报道、腾讯科技等报道)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