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智能手机的继承和颠覆:可穿戴设备

世界上第一台真正具有实用性的移动电话出现于1985年,当时这款摩托罗拉的产品重量达到了惊人的3公斤,功率竟然达到了3瓦特,相比于今天智能手机平均重量只有300克和功耗500毫瓦的事实,让我们不得不惊叹科技的进步。

可是随着手机发展日趋成熟,即便14年的年出货量达到了11.68亿支,手机前景依旧不容乐观,我们不得不面对智能手机增长放缓的现实。根据Trend Force预估,2015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将比14年增加12.4%,出货成长率比去年遭腰斩(14年出货量比13年增长了25%)。

增长减缓是一个正常的现象,尤其是在科技这类更新换代极其迅速的行业。固定电话把接力棒递给了移动电话,然而今年“三十而立”年富力强的智能手机会把接力棒递给谁?而下一任运动员会继续领跑消费者电子设备产业吗?

对于第一个问题的答案,从去年一年和今年年初CES上所表现出来的趋势看来,智能手机没有太多选择,可穿戴设备将是这道选择题的唯一选项。

而对于第二个问题,我们要首先对“鸿沟理论”有所了解。

上世纪60年代,俄亥俄州立大学教授Everett Rogers提出了创新扩散(Diffusion of Innovations)理论,其中包括我们今天仍然经常提到的技术采用生命周期(Technology Adoption Life cycle)概念。简单说,我们所处的任何一个特定市场,都是由几类用户组成,他们对新技术、产品的看法和接受程度截然不同。从最容易接纳新产品,到对新产品最排斥,这些用户分别被称为创新者(innovators)、早期采用者(early adopters)、早期众多跟进者(early majority)、后期众多跟进者(late majority)、滞后者(lag gards)。这5组用户中,innovators和early adopters属于早期市场,而early & latemajority则属于主流市场。

Geoffrey Moore的鸿沟理论,在创新扩散理论基础上发现,几乎所有高科技领域,早期市场与主流市场之间都存在着无法轻易逾越的“鸿沟”。

注:图中chasm指鸿沟

而对于一款全新的产品,首先的受众群是创新者,这类人的显着特征是:大胆热衷于尝试新观念和见多识广的社会关系。值得注意的是,在创新者和早期采用者之间有一个小鸿沟,这个小小的裂缝会阻碍许多新技术的发展,众所周知的3DTV就是栽在了这儿。接下来的早期采用者是指那些地位受人尊敬,通常是社会系统内部最高层次的意见领袖,同时它们也是一群十足的的科技门徒;早期采用者是最有可能对新产品进行投资的人。但是即便产品发展到这一步,还是没有引起主流消费者的注意。

这款科技产品千辛万苦的得到了些许来自早期采用者的投资,但是怎么才能跨越这个最大的鸿沟(The Big Scary Chasm)?也就是说,一款产品如何才能从少数人的爱好转换成大多数人不可或缺的工具?在当今的信息时代,答案往往是专注于营销。仅有好的产品,却缺少关键的营销策略是很难引起主流消费群体的注意的。类似的案例屡见不鲜,小公司由于资金受限,在大公司铺天盖地的营销手段前束手无策,产品夭折在The Big Scary Chasm之前。

那么可穿戴设备的前景如何?2014年是可穿戴设备发展最快的一年,与此同时传统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增长放缓;相同的情况也出现在它们各自的宣传力度上。众多分析机构普遍对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市场前景不看好,Gartner分析智能手机2015年的增长率只有10%,对平板电脑,这个数字更糟糕,只有7%。而对于可穿戴设备的预测却不尽相同,ABI研究机构认为可穿戴设备未来五年出货量的复合年增长率将达到56.1%,然而,Price Waterhouse Coopers对消费者的调查显示,超过76%的人并不需要一个新的可穿戴设备。

对于生态链顶端的科技公司来说:苹果、微软、谷歌以及谷歌的合租伙伴们,持续不断的业绩增长是公司生存的脉门。以三星为例,2014年第四季度营业利润为5.2万亿韩元(约合47.4亿美元),同比去年同期下降37%;预计2014年全年销售额为52万亿韩元(470亿美元),较去年同期下降了12%,业界分析主要原因在于智能手机市场过于饱和,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缩。

结合以上的数据,不难看出科技巨头调整策略,把业务重心转移到可穿戴设备上是大势所趋。到目前为止,所有的大公司发布了旗下最新的可穿戴产品,除了“只闻其名不见其人”的Apple Watch。

可穿戴与智能手机

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智能手机就是一个可穿戴设备,虽然手机并不直接接触你的身体,但是这并不妨碍它体现出来的众多可穿戴的特性。事实上,相比于市面上的可穿戴设备,智能手机做得更多。虽然两者的核心技术基本相同:传感、无线传输、存储、计算,不同的是后者是一款高度集成的可穿戴设备。

英特尔最近推出的IoT平台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就是可穿戴设备的数量的增长。

通过对智能手机功能的一点点剥离就会得到不同功能的可穿戴设备,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使得对于用户关键信息的搜集不再局限于特定场景,换一种说法就是,用户可以利用这种碎片化的电子设备得到更好的产品体验,而且产品的适用场景也大大延伸了。

上图ARM对可穿戴设备的规划图,最左边的是具有基本无线传输功能、传感器、低功率微处理器(如:Coretex-M)以及一些存储元件;运行的是嵌入式操作系统;有些产品会配有显示屏,而有些具有智能手表才有的功能。这种关注个人健康的智能手环是现下最流行的可穿戴设备。位于图表中央和最右边的是那些具有更高规格的处理器(如Cortex-A系列)和存储元件(如DDR内存);能够运行功能更强大的操作系统,并提供更多的功能。

在笔者看来,当下可穿戴设备最大的阻碍不是在于自身,而是在于智能手机。高度成熟的智能手机代替了可穿戴设备的大部分功能,那么消费者为什么要买一个毫无帮助的手机附属品呢?消费者往往对某款产品有强的依赖性,如上所述,跨越早期采用者和早期众多跟进者之间的巨大鸿沟的难点在于打破消费者的传统理念,接受新的事物。智能手机在某些场景的局限性被科技巨头敏锐的觉察到了,而将其糅杂在一起的功能碎片化,众多可穿戴设备功能协同,提高的不仅是设备容错率和适用性,而更重要的是将彻头彻尾的改变人类对于电子设备的认知。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