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产品蜂拥而至 昙花一现还是开辟新天地?

去年以来,智能穿戴市场仿佛一下子变得火爆起来——在谷歌眼镜抢尽风头之后,近日,iHealth、华为荣耀、乐心、咕咚四家厂商开始在京东等平台正式销售自己的微信版手环。苹果、谷歌两大巨头也从系统层面入手。似乎一夜之间,可穿戴设备市场成了引爆市场的焦点。

数据显示,2014年全球可穿戴智能终端的出货量将超过1亿部,至2018年可能超过3亿部。因此未来两到三年,全球可穿戴设备的市场规模有望达到300亿至500亿美元。但是可穿戴设备的前景如今并不明朗,且许多产品的性价比偏低,蜂拥而至的疯狂将成为昙花一现还是开辟另一片新大陆?

可穿戴设备的巨大市场潜力和制造商的热情,成为了在智能手机的激情褪去之后,资本市场热捧的替代品,正引领着各大电子产品厂商的创新热潮。国内外科技巨头也纷纷加入开发,甚至一些IT企业也在抢滩这样一领域。

当火爆的可穿戴设备将很有希望成为下一代电子产品主旋律的同时也存在着很大的隐忧误区。这个误区目前存在于多数的智能产品中,智能穿戴设备也是如此。

其一 对于蜂拥而至的可穿戴设备,多数用户在购买可穿戴设备6个月之后,都会停止使用。这些产品目前并未像智能手机那样颠覆业界格局和人们的生活习惯,用户对可穿戴设备的依赖性并不强。

其二 在大数据时代,用户个人的身份特征和消费习惯都变成可以存储、可以处理、可以深挖及可以整合利用的各种数据。当可穿戴设备将人、事、物与互联网连接得越紧密,被泄露、被窃取乃至被利用的风险也就越大,个人隐私保护面临的挑战也越大。穿戴设备的实用性不足、个人隐私保护和安全性问题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由此可以看出这样的场景与当年数以千计的团购网站及被热炒的P2P网站十分类似。而智能穿戴设备要想更好地发展下去依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