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游戏看“增强现实”技术发展历程:国内先行者竟是央视!

OFweek可穿戴设备网:微软前几天发布的HoloLens再次勾起了人们对“虚拟现实”的渴望。而事实上HoloLens使用的是“增强现实”技术,与“虚拟现实”相差甚远。AR(增强现实)与VR(虚拟现实)仅一字之差,但实际无论从技术还是场景上都有着很大的差别。

两者相较之下,AR应该是最容易被误解的,毕竟它不能脱离现实生活而独自存在,反而实现方式更复杂的“虚拟现实”更容易被理解。所谓现实,就是我们肉眼看得到的、耳朵听的见的、皮肤感知的到的、身处的这个世界。如果广义的说,在现实的基础上利用技术将这个增添一层相关的、额外的内容,就可以被称为增强现实。

要说清楚AR的历史,还得从游戏说起。

虽然说计算机图形学之父和虚拟现实之父Ivan Sutherland在1966年就发明了头戴式显示器,但是这款被业界认为是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发展历程中里程碑式的作品在那时并没有引起很大轰动,除了得到大量科幻迷的热捧外,笨重的外表和粗糙的图像系统都大大限制了产品在普通消费者群体里的发展。

Ivan Sutherland的头戴式显示器

在笔者看来,Ivan Sutherland只是为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AR真正为消费者所熟知的还得归功于Bruce Thomas。他和他的团队在2001年把当时大热的FPS游戏Quake进行了AR改造,通过射击遥控器和GPS等设备,将原本乏味的停车场,变成了游戏的战场。这个项目让人们看到了在现实世界融合入虚拟游戏的可能性。在未来的某一天,任何空地,都有可能成为一个游乐场。

而之后任天堂发布的AR卡,进一步刺激了AR技术在游戏领域的运用。

虽然依旧有很多人认为AR技术噱头居多,但是游戏产业对AR技术的大量应用带动了其他产业。市面上开始涌现出各种致力于解决不同问题的应用。如宜家的产品目录,通过AR技术,顾客可以在购买家具之前,就能知道家具买回家后的效果。而广告商,也能通过AR技术为海报等古老的宣传方式赋予更多有趣的效果。

随着AR在国外的走红,国内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起了这个领域。央视自2013年开始的春晚上就开始大量采用AR技术,这种技术可以和春晚的LED舞台相结合,给电视机前的观众带来前所未有的视觉感受,并且这种效果并非后期合成,虽然之前也要做不少设计工作,但它妙在可以在直播中呈现效果。

其实春晚舞台应用的AR技术,在概念上来讲,还只是一个层面的AR应用。本意上AR增强现实是一种全新的人机交互技术,利用这样一种技术,可以模拟真实的现场景观,它的基本特征应该是辅助与交互,很明显春晚舞台只是应用辅助特性,缺少了交互。

当下主流AR产品有两款:谷歌眼镜和微软的HoloLens。

能让这两家死对头同时看重的技术(除了搜索以外)可真不多。一前一后的公布类似的产品,除了炫耀技术能力以外,也是公司策略层面上的竞争。

笔者原意是将这两款产品横向比较一番,但是12年发布的GoogleGlass沉默了整整两年,据说今年5月份会有新品发售,把它跟微软最新产品对比显然是不公平的;而HoloLens与OculusRift(VR眼镜)又是不同类型的产品,完全无法比较。不过,受到微软OculusRift刺激的谷歌,必将很快推出新品,届时AR领域的竞争才算真正到来。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