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智能手机乃至移动互联网的崛起,下一个钱潮涌动,所有人为之欢呼雀跃的时代将以什么主题词来命名呢?在初创战场上,其实我们已经看到隐隐挥舞起来的写有“智能硬件产品”的大旗。这是注定要到来的浪潮,其所蕴含的声势以及潜力远比现如今更加巨大,对我们的生活所构成的影响也更加深刻。这是属于智能硬件产品的下一片蓝海,在这片蓝海中,智能硬件产品将不再只是被动提供一些刻板的服务,它将用数据重塑你的生活。
这一切,已经来临。
Jawbone揭开了未来的一角
莫妮卡·罗嘉迪(Monica Rogati)曾任LinkedIn的数据分析主管,一手创造了世界上最智能的职业网络平台。通过人们浏览无数LinkedIn用户档案资料,系统会向你推荐“你也许想认识的一些人”,其准确度实在不让人咋舌。2014年,她放弃了如此优越的平台,毅然决然地跳到了Jawbone公司。在这个公司里,究竟有什么样的技术和产品,能够比全世界最大的职业社交网络更加让人值得投入呢?
Jawbone,现在看来已经进入到了健康追踪的市场中。之前它就已经开始销售安装了感应器的腕带(UP),这款产品能够监测佩戴者的步速和睡眠质量。如今,它想让科学家和行为心理学家充分利用这些健康方面的数据,使之充分发挥其潜力。罗嘉迪进入之后,她监测了数以万计的人们的睡眠数据,发现了一些别人看不到的现象。“嗯……我当时看到的是,女人们平均下来每天晚上会比男人们多睡21分钟,当时我就在想,天呐这不是真的吧?”罗嘉迪接受采访时这么说道。随后,她又二次复核了这些数据,但是结果显示没有任何错误。随后,她开始研究起背后的与之相关的专业学问,然后她又一次震惊了。大量的科学研究(这些研究都建立在短时间内追踪300左右人们的睡眠状况的基础上)表明:女人比男人要多睡一会儿,至于多睡的时间具体是多少呢。嗯,不多不少,21分钟。Jawbone数百万的数据记录就如此精准的与几十年的科学研究总结出来的结论彻底吻合上了。
但是,两者的区别就在于,学院理论仅仅止步于此,而罗嘉迪才刚刚从此起步。她不是仅仅通过智能手机和UP腕带来追踪数千名用户的睡眠和身体状况,然后再把一些现象加以确认总结,她想要做的更多。比如,如果她能够影响到用户们的行为上呢?如果我们能够记录一下他们的睡眠时间,为什么不主动地去改善他们的睡眠质量,让他们睡的更久,睡眠质量也更好呢?
所以在去年,罗嘉迪和Jawbone项目背后的数据科学家团队做了这样一件事。这算是将心理学词汇“投入性原则”用到了数字科技领域。他们给4万名用户发出一些信息,请他们先设想一下自己最想晚上几点睡觉,然后再在那个时间点上给Jawbone发出“我上床了”这样的信息。要知道现在的人们都会晚睡,所以大家理想中的睡觉时间往往相对较早。而罗嘉迪和她的团队仅仅是请求用户这么做一下,其中三分之一的用户真的如自己所预期的那样早早上床休息。平均下来,每个人比曾经的睡觉时间提前了大概23分钟。
咱们先别去管什么“黑夜里的眼睛在紧密监视着你,侵犯着你的隐私”这类陈词滥调,让我们拿一些实实在在的数据来说话。90%的腕带用户都认为这款产品改变了自己对自身健康的看法。Jawbone的创始人兼CEO侯赛因·拉赫曼(Hosain Rahman)在他公司旧金山总部的办公室里这么说道:“我们就是专门为人们的健康服务的。毕竟,我们已经在数据研究领域做出了相当大的投资。”
现在,这样的投资即将更加深入下去。很快,Jawbone将会从你的智能手机上安装的其他App上获取信息,比如Netflix。然后再在各种数据汇总的基础上给你更多合理化的生活建议。比如在你准备入睡前告诉你,现在最好看《摩登家庭》这部电视剧,因为这样做的话,会比看《行尸走肉》这部电视剧的人多睡57分钟。
A/B测试和“豚鼠经济”
这种数据贴合人心的服务,将让科技中最重要的东西焕发出光彩。自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心理学就是现代广告产业的核心武器,消费者从那个时候开始就被追踪、测量、刺激、一切都是为了消费商家的商品。各种巧言令色、象征暗示、刺激人们过度焦虑,这些做法已经屡见不鲜。现如今,心理学终于能够真正地为人们的健康福祉所用,而非成为商业世界的一件武器了。之所以能够发生这样的转变,主要还是源于目前各种智能数字设备的相互连接。我们身边有智能手机、可穿戴的科技产品、恒温器、汽车、这些产品上面装满了各种功能强大、高度集成的软件,而这些软件能够获取到用户身上大量的数据。数据不再仅仅是告诉我们是谁,现在更应该为我们所用,塑造出一个理想中的我们。
这个尚待人们挖掘的蓝海名叫“Captology”,这是计算机领域引导型心理学的缩写,它于1996年由斯坦福大学的计算机学家B.JFogg提出。如今这个领域为了更加让人能够记得住,换上一个新的名字:“豚鼠经济”。
以“豚鼠经济”命名的市场目前尚无人占领,而其中蕴藏的商机却超乎任何人的想象。曾经凭借智能硬件销售已经获得了营收的公司,再集结起风投的力量,已经有了很多战略上的提前部署和规划。根据Forbes的推测,这个市场的规模大概至少有70亿美金。值得注意的是,世界点击量排名前10000的网站中,只有20%利用第三方的工具针对人类行为进行监测和试验,这还只是从网站排名的角度评估“豚鼠经济”所蕴藏的潜力,如果再算上目前各种移动数字设备的话,就可以想象一下这其中有多大的市场空间了。
但是依然还存在道德争议。我们每天吃了什么,看了什么,我们的步速和心跳,我们的体温和室温的数据,现在都能通过各种数字设备获取到。这些都需要获得我们同意,但是实际情况则是往往在我们不知情的前提下获得的。
豚鼠经济起源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有个叫做贾科博·尼尔森(JakobNielsen)的人有了一个别出心裁的想法,他不像一般人仅仅将互联网浏览器当做一个获取信息的窗口,它成了一种可以进行试验的工具。他在人群中划分出种类,给不同人群展示不同的人机交互界面,从而辨别到底哪个最有效果。A/B测试也就由此诞生。
世纪之交,Google将这个概念继续往前推进。在新世纪初期,这个研究领域的巨人也通过上述方式进行它自己的A/B测试,随机地向数百万的用户展示搜索结果页面,这个页面分别有10条、20条、以及30条链接。结果显示具有最少链接的页面能够获得最快的页面加载速度,并且能够保证人们不断的回到Google继续使用这项搜索服务。
在“不作恶”的信条之下,Google将A/B测试变成了某种运营上的智慧和哲学。到了2008年,它平均每年做6千次测试,导致页面的布局以及搜索算法调整超过450项。如今,正如Google的员工迪安·唐(Diane Tang)所说:“我们的工程师和数据分析师团队在不断的进行数千次的A/B测试,就是为了能够寻找到更多的方式来提升我们的服务质量,其涵盖的范畴无所不包,从评估到底什么界面和颜色才是人们最喜欢的,到我们的底层架构该怎样设计才能更加有效。”
这种做法逐渐变成了研究领域的一种标准做法。曾经负责优化微软的Bing搜索引擎的罗尼·科哈维(Ronny Kohavi)就认为网站应该持续不断,无时无刻不在用户身上做试验。他也是按照自己的想法这么做的。Bing现在每天都针对用户的上网习惯做300次测试,这些测试得出的结果将直接影响后续的一些改进。在2013年,Bing进行了一次范围很广的测试活动,想看看是不是应该在功能广告中加载一条以上的链接。最后的结果显示,两条或者两条以上的链接广告效果会更好。而据公司所说:但就这样一项改进就让年收入多了一个亿!科哈维对此非常感慨:“数据在这里彻底打败了我们所固有的直觉”。科哈维曾经还在Amazon公司做个类似的测试研究,他还表示其实目前大部分的公司还在原地踏步。在“豚鼠经济”领域,他们跟Google的工程师相比,决策还都停留在依靠某种直觉行事,又或者是听从某个最具权威的人的意见的层次上。
平心而论,任何一个拥有网站的站长都可以进行这样的A/B测试游戏。Google,Adobe,还有Mixpanel,都在出售一些工具,这让刚入行不久的网络营销人员能够根据后台的一组数据来调整网站图片的像素大小又或者App上的颜色。根据Trust Radius公司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整个产业的规模已经到了30亿美金,未来肯定还在继续上涨。在2015年,将近60%的公司在A/B测试工具上所做的投资都比之前还要大。
尽管A/B测试由来已久,但是最近在Forbes所举办的“美国30位30岁以下创业新秀”的榜单中,这类公司反而还是新面孔。丹·希尔克(Dan Siroker)的初创公司就是一个例子。他至今已经融资达到8800万美金。在2006年,那时23岁的他已经是Google公司的项目经理。有一次他被要求阐述某个产品理念,看是否能够得到创始人拉里·佩奇(Larry Page)和谢尔盖·布林(Sergey Brin)的认可。同事们都对他的这个产品理念不是十分看好。但其中有一个同事给了他这个建议:你只需要在他们面前说我只是想去做个试验就好。果不其然,说了这句话之后他的产品顺利通过了。
直到2007年,也就是那时候的总统候选人巴拉克·奥巴马参观了Google园区,希尔克就在考虑是否能够利用Google曾经开发出来,仅供内部使用的随机测验工具来做一些更加重要的事情呢?既然奥巴马都说了他希望自己的竞选活动是根据数据策划和执行的,希尔克听到这番话后很受触动,随即前往芝加哥为奥巴马的竞选活动做数据分析方面的工作。他带来的是具有明显Google风格的A/B测试,并直接导致竞选者的支持者注册数量上升了40%。A/B测试开发出来了24种注册页面,最后通过调研将其中的某些无用选项砍掉,瞄准对竞选结果最有效的那几个选项上,这直接导致了竞选的募资多增加了6000万美金。
希尔克浅色头发和可以上电视广播的笑容也许能够让他在从政时助他一臂之力,但是他更愿意在数据试验领域继续开拓前行。在2009年,他离开了奥巴马的竞选阵营,和另外一位曾经在Google工作过的人皮特·库曼(Pete Koomen)开办了Optimizely软件公司。它的主营业务和产品就是将曾经用在奥巴马竞选活动中(Google曾经内部使用过的)后台数据分析工具出售出去,帮助各种商业网站提升自己的业绩。工具非常简单,即便是非程序员都能够轻松应对,创建了几十个不同字体、颜色、格局的页面,仅仅需要拖放的动作,然后观察访客的上网选择和习惯即可。
Optimizely如今拥有超过8000名客户,其中包括了迪斯尼、微软和索尼。希尔克表示:通过使用他们公司的测试工具之后,平均线上的收入会提升21%。比如Black&Decker品牌,就曾经在做出各种测试后将“ShopNow”的按钮改成了“buynow”,就这一个小小的改动让线上的销售实现了六位数的增长!其他同类型的初创公司将Optimizely的工作内容拓展到了更远的地方。以色列的Commerce Sciences就在通过试验确认人们在浏览你的网站时最在意的是什么。是价格?名声?还是信任度?然后再根据调查结果将网站改换风格,适应人们的内心需要。
曾经数据分析和测验仅仅存乎于网上交易,现如今也许到了另外一个颠覆性的时刻,让我们将A/B测试从网上拿到现实生活中。如今物联网相关的智能产品层出不穷,高度整合的互联网深深的嵌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这给了数据测试以极大的便利。
文章下接:智能硬件产品的下一片蓝海:用数据重塑生活(下)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