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本土可穿戴如何突围?

在参加今年CES展的4000家企业中,来自中国的参展商超过了1/4,而其中又有一半来自深圳。

虽然说这些厂家3M*3M大小的展台无法与三星、华为一较高下,但是这些远渡重洋的产品基本覆盖了当前市场上所有的智能硬件和智能家居:从手表、手环,到无人机、机器人。在国内其他地方才刚刚崭露头角的智能硬件正在成为深圳的一张新名片。

的确,世界上可能找不到第二个像深圳一样的地方,不论是最上游的电子元器件供应商,中游的产品方案提供商,再到最下游的整机代工厂,年轻热血的创业者能够轻易的找到需要的全部环节。

但是,回顾深圳电子行业这几年的发展,就会发现如此完备的智能硬件产业链与数年前的智能手机产业链几乎一脉相承。借助联发科及近两年来高通的一站式解决方案,缺少核心技术的“山寨”整机厂商才得以大批量出货至亚非拉、东南亚、东欧,并站稳脚跟。

几年过去了,智能机市场已经形成了国内外几大巨头鼎立的局面,而众多在智能机和平板市场中狠捞一把的中小厂家纷纷转战可穿戴市场。据悉,2014年深圳市可穿戴产业年产值已超10亿元,涉及企业近千家,其中小微型企业的数量约占80%。

然而,可穿戴市场的迅速膨胀对于依靠低价格、微创新获取一席之地的中小企业并不是一个好消息。资本正源源不断的向深圳涌来,几乎所有互联网企业巨头和大中型硬件系统厂家,都在通过投资、并购、资本入股位于深圳的各类中小型创新企业来完成自己在可穿戴、智能硬件、智能家居甚至物联网等方面的宏伟布局。中长期来看这些布局如同席卷而来的飓风,呼啸而来,带走所有云彩。

这种例子不胜枚举,比如小米投资了深圳加一科技、京东投资领耀东方科技、英特尔则在去年年初投资1亿美元成立了中国智能设备创新基金。除此之外,魅族、海尔都在智能家居领域跃跃欲试。

面对来势汹汹的小米、魅族们,中小厂商能做战略纵深抵抗的阵地、时间和空间也较以往大为缩减。纵观可穿戴产业链,在MEMS传感器的研发上,深圳目前尚无支持MEMS器件开发的工艺线或实验线;在芯片领域,也普遍受制于低功耗MCU和嵌入式CPU技术;同时,即使线充电、柔性电池和快速充电等PMU技术在不断发展,面对消费者苛刻的、多样化的娱乐需求,现有的PMU技术距离消费者预期还有较长的一段距离。

事实上,技术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心态上的变化。对于以往每月100k出货量的中型手机代工厂而言,如今销量最好的可穿戴设备也不过50k/月,而绝大部分代工厂往往还不到5k/月。这带来的不光是利润的下滑,更多的还有心态上的变化。据传闻,Pebble的创始人拿着手表来深圳找代工厂的时候,一开始没有一家愿意签这单合同,主要原因就在于当时报出的出货量只有区区10万台,带来的利润太小、风险太大。

除此之外,目前可穿戴设备产品类别五花八门。在一些可穿戴论坛或展会上,罗列的产品线有手表、眼镜、手环、服装、耳机、鞋、戒指、项链、项圈、头盔等。但根据全球著名市场研究公司GFK集团近期在中、德、韩、英、美进行的调查显示,目前可穿戴产品却没有一款“杀手级”应用。

当前的可穿戴市场还处在一个“市场培育和消费者教育阶段”,功能方面仍难满足市场需求,用户体验差强人意,用户需求发掘方向不明确,导致产品定义时盲目追求功能上的大而全。IT巨头也仅仅是在布局、尝试阶段,可穿戴市场的真正兴起,笔者预计还需苹果、三星推出的“杀手级”产品来培育市场和消费者。

所幸在传统PC业不断下滑,智能手机市场增幅趋缓的当下,众多企业逐渐认识到了可穿戴设备的市场潜力,并开始调整自身的发展方向,很多不想停留在“赚快钱”的传统硬件厂商都开始寻求转型之路。2015OFweek中国可穿戴设备高峰论坛将于2015年4月28日在深圳召开,可穿戴设备行业人士将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可穿戴产业的发展前景。OFweek2015中国可穿戴设备高峰论坛报名入口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