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bble启示录:如何成就可穿戴产品“黑马”

不久前登陆Kickstarter的第二代Pebble智能手表Pebble Time日前众筹的金额已经突破了1000万美元,打破了自己之前创造的记录。有媒体评论称“Pebble Time就是为了打破记录而来的”,这样出色的成绩与超高的评价与目前竞争日趋激烈的可穿戴设备市场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谷歌去年推出的Android Wear平台尽管为广大智能手表厂商所采用,但说实话,并没有对可穿戴设备市场发展起到多大的推动作用。Moto 360虽然外观惊艳,但在功能性上和早期搭载安卓系统的智能手表产品没有太大的区别。反而是微软推出的Microsoft Band成了一匹黑马,销售情况十分火爆。

对于智能手表这样的可穿戴产品,我一直都不太看好。智能手表过小的屏幕与机身必然导致内容上的显示困难与交互方式的单一,举着手表打电话的动作也令人感到滑稽而多余。至于健康监测,功能更加简单专一的手环似乎可以做得更好,价格也更加低廉,然而,一代Pebble却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成功。

虽然大家普遍认为Kickstarter上募集的资金为Pebble的成功奠定了基础,但我认为相比于Kickstarter众筹为Pebble带来的起始生产资金,众筹模式本身为Pebble带来的品牌形象加分更加重要。Pebble是Kickstarter早期的标志性众筹项目,它的成功,与其说是众筹模式的成功,倒不如说是两者之间的互相成就。一个还算不错的产品恰好赶上众筹的好时光,两者的碰撞最终导致了奇迹的发生。

我曾经在朋友处见过一代Pebble的真机,说实话,比较失望。光滑的塑料外壳与过轻的重量透着一股子廉价感,过分规矩的外形让人很难用除了“科技感”以外的词语来形容它,与Kickstarter宣传视频中的明快时尚的感觉相去甚远。

至于功能性,在当时看来,Pebble做得还算不错,相比之后一些利用安卓系统进行简单修改的智能手表界面,Pebble相对简单的操作逻辑更加易用,但令人遗憾的是并不支持中文(后来似乎有中国开发者为其开发了中文信息显示软件,售价约30元,Pebble果然还是极客玩具呀)。当然,如果和今天已经相当成熟的Android Wear平台相比的话,Pebble系统的完成度依然不高,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这似乎并未影响消费者对于二代Pebble的热情。这一点令我感到奇怪,相比于各方面都已经比较成熟的Android Wear,为什么消费者会更喜欢完成度不高的Pebble呢?

我认为一个原因是Kickstarter所带来的微妙的参与感。对于Kickstarter用户而言,决定是否资助某一项目的唯一依据就是发起者的宣传介绍视频。而在一代Pebble的介绍视频中,Pebble项目的发起人Erik就宣布将开放SDK给所有开发者,并且让用户来投票选择Pebble的第四种颜色,这些手法和小米的一些做法非常类似。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Pebble一、二两代产品的介绍视频末尾,Erik都选择了开放性与参与感更强的“Join us”作为结尾,当然,这也是Kickstarter上常用的募资贯口,但无疑比常规的“Thanks for watching”效果要好得多。

另一个原因更加重要,Pebble的开放策略为它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不管从哪种意义上讲,Pebble都是一个很幸运的项目。它很幸运地获得了消费者的关注,又很幸运地获得了开发者的支持。相比于消费者,开发者的支持更难得,特别是对于Pebble这样的初创企业而言。

Pebble面世后不久,“Pebble可以玩贪吃蛇啦”、“Pebble支持中文啦”这样的消息不断地传来,直接造就了Pebble“极客玩具”的名声,也间接打消了消费者对于Pebble功能性的怀疑。在第二代的Pebble Time上,Pebble并未加入一代用户最希望添加的功能——心率监测,而是选择留出硬件扩展端口给第三方的传感器厂商。这个设计和一代时选择开放SDK如出一辙,巧妙地利用了第三方的力量来完善自己的产品。既满足了用户的需要,又避开了自己的薄弱环节,简直是鸡贼地不能再鸡贼了。

对于中国的初创企业而言,Pebble的产品策略很值得我们借鉴。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初创企业很难一次性拿出足够成熟的产品,特别是硬件产品。软件产品尚可以通过快速迭代,在运营中不断地完善自己,但硬件产品受到技术、资金以及生产模式的限制,迭代的速度往往不会太快。

即便是Pebble这样成功的初创企业也是在近三年之后才推出迭代产品的。但是,随着硬件开发平台标准化的不断推进,硬件软化已成定局。销售不甚成熟的硬件产品,然后通过软件升级不断优化,将成为一种常态。甚至一些相当成熟的产品也可以通过软件升级、预留接口来获得更加丰富的功能。如何让自己的产品拥有更多的“可能性”,又或者说如何说服消费者购买未臻完善的产品,这将是值得硬件创业者们思考的问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