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几个因素一直困扰着依然处于襁褓期的可穿戴技术市场。比如,电池领域缺乏创新,导致用户只能随身带着充电宝之类的设备。此外,可穿戴设备的界面过于简单,尽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方面无疑将获得改善。
还有一个大问题,即社交因素。除了硅谷等地的少数极客以外,很少有人觉得戴着一个像汽车徽标那么大的手表、眼镜或耳机之类的设备,是件很酷的事。
英国市场观察机构瞻博研究公司声称,这种情况可能会发生变化。该公司认为,到2020年,可穿戴市场的价值将增长至800亿美元。关键在于如何让可穿戴设备和谐地融入人们的穿着,看起来不那么“显眼”。
由此可以发现,苹果公司不断从时尚和服饰领域挖人的反常举动,必定是有所图的。包括《财富》记者菲利普·艾尔默·德怀特在内的许多观察人士都认为,新招募的时尚界人才将把智能手镯、手表、手环之类的私人物件打磨得更加精致(谷歌公司显然也在这样做)。最好且最有可能获利的可穿戴产品,可能就是那些能使它的技术完全融入到背景中的产品。
然而,可穿戴产品毕竟是一个多样化的增长市场,它的意义不仅是一件能上网的饰物。那种能够依附在皮肤上的产品,比如MC10公司开发的“生物印章”,也可归入这一类别,不过这种技术还处于“萌芽初期的状态”,和智能手表相比,它需要消费习惯的更大转变。
许多科技公司都准备从可穿戴潮流中获益,包括苹果、ARM、谷歌、英特尔、联想—摩托罗拉、LG、MC10、微软、Omate、高通、索尼、Withings,以及一些知名的可穿戴设备设计公司,比如加迪·阿米特的New Deal Design和维斯·贝哈的Fuseproject公司。只要有了恰当的功能,消费者也会从中受益。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