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 Wear对比Apple Watch:谁是最好的手表

苹果AppleWatch智能手表在下个月就要正式开售了,而未来的智能手表领域似乎也要延续谷歌和苹果之间的竞争态势,从iOS和Android到AppleWatch和AndroidWear,二者都已经做好了准备。

但是,就像手机操作系统一样,对于AppleWatch和AndroidWear究竟谁能为消费者带来最好的“腕上”体验,似乎争论也已经开始了。那么现在科技网站TechRadar就将AppleWatch和AndroidWear在各方面进行了对比,为那些有打算购买智能手表的用户提供了一些参考。

设计

AppleWatch

智能手表可以有各种各样的形状和大小,而智能手机却并非如此。除了像GalaxyS6Edge和LGGFlex2这样的曲面屏幕之外,几乎所有的智能手机看起来都长一个样子。

而AppleWatch的设计也比较大众化,正方形的屏幕、圆润的边框,提供了铝、不锈钢和18K金等多种类型的表壳。同时,两个高端版本的AppleWatch配备了防刮的蓝宝石玻璃屏幕,而入门级的AppleWatch则使用的是Ion-X玻璃。而这些都是AndroidWear智能手表所不具备的特性。

另外,AppleWatch还提供了两种不同的尺寸适应用户手腕的大小,较小的表径为38毫米,而较大的版本为42毫米,这样的个性化也是AndroidWear智能手表所没有的。

AndroidWear

而AndroidWear智能手表的设计则拥有更多的变化,包括了Moto360、LGGWatchR、华为Watch和最新的LGUrbane等圆形的产品。另外,像索尼SmartWatch3、LGGWatch和三星GearLive等方形表盘也非常多样化,还有像AppleWatch那样的华硕ZenWatch介于方形和圆形之间。

总体来说,大部分的AndroidWear手表都是采用了仿金属质感的塑料材质,而LG和华为最新的产品也开始使用了金属材质。另外Moto360的高度可定制性也是一大亮点。

屏幕

AppleWatch

AppleWatch的屏幕尺寸并不大,但是分辨率却依然达到了视网膜水准。42毫米的版本屏幕分辨率为312×390像素,而38毫米的版本分辨率为272×340像素,这基本上与竞争对手不相上下。

当然,AppleWatch的屏幕还有一项技术是表面上看不到的,那就是被苹果宣传的ForceTouch技术。这项技术意味着AppleWatch的屏幕可以感受到用户不同力度的触控,并且实现不同的操作。这种设计解决了智能手表屏幕太小操作空间有限的问题。而ForceTouch也被应用到了新MacBook上,未来的iPhone7也一定将会配备。

AndroidWear

当我们曾经还比较熟悉Pebble智能手表的黑白点阵式屏幕时,AndroidWear带来的彩色屏幕真的让我们眼前一亮。目前,AndroidWear智能手表的最高屏幕分辨率来自于三星、索尼和华硕的产品,都是320×320像素,像素密度达到了278ppi。

但是,作为颜值最高的Moto360屏幕分辨率只有280×280像素,像素密度为240ppi,不过作为一款圆形表盘的产品,这样的亮点让我们忽略的显示屏像素的劣势,当然也包括了GearLive和LGGWatch。

目前,谷歌的AndroidWear系统并不支持类似苹果ForceTouch的技术,不过相信未来还会增加的可能性。毕竟AndroidWear已经推动了智能手表发展到了新阶段,而华为也表示未来将会推出400×400像素的产品,1.4英寸的屏幕像素密度将达到286ppi。

操作

AppleWatch

AppleWatch上的数字表冠不仅仅是一个旋钮,同时还是用户与系统进行交互的独特工具,用户无需不断的点击手表的屏幕。通过旋转、点击等操作,用户可以实现放大和滚动列表等不同的功能。

除了数字表冠之外,AppleWatch还有另外一个按钮,通过这个按钮可以查看缩略图、快速启动电话或消息。当然,还有类似ForceTouch技术的运用,让AppleWatch在操作起来非常方便。

AndroidWear

AndroidWear的界面主要通过手势和点击操作,而现在随着系统升级,许多功能都能够通过GoogleNow的语音控制实现了。谷歌将语音智能助理融入到了日历、邮件等多个功能中,虽然有时候需要提升准确性,但总体来说使用效果非常不错。

不管是导航、查看比赛实时比分还是天气,AndroidWear都可以通过GoogleNow给出准确的答案。不过AndroidWear在其它操作上严重依赖在屏幕上的手势操作,因此大部分的产品只有一个按钮。

表带

智能手表的不同风格完全可以用不同的表带来区别,除了不锈钢的金属表带之外,无论是AndroidWear还是AppleWatch,都提供了许多材质的表带供消费者选择。

目前,苹果AppleWatch包括橡胶、皮革、金属在内提供了超过38种不同的材质和风格的表带,甚至还有18K金和玫瑰金的版本。尤其是连环的表带一共需要超过100个部分组成,制造时间超过了9个小时。

而AndroidWear也同样提供了不同材质的表带,事实上,由于22毫米标准表带规范的采用,许多第三方配件厂商也生产出了许多不同风格的表带。

而Moto360则延续了在MotoX上的定制特色,用户可以在购买之前就选好颜色、表带和材质。

App

AppleWatch

目前开发者使用WatchKit工具开发AppleWatch应用程序正在紧张的进行中,而在发布会上我们也初步看到了在AppleWatch上运行App的效果,同时AppleWatch还内置了20款第三方App,可以和iPhone进行完美的配合。

包括消息、电话、邮件、日历、约会、活动追踪、天气和股票,在AppleWatch上都一览无余。而Siri、照片、地图、Passbook和ApplePay等都基本上与iPhone6风格相同。同时像Facebook、Twitter、WatsApp等第三方应用也可以通过AppleWatch来显示通知。

AndroidWear

谷歌的智能手表平台目前已经发展了一段时间,而在GooglePlay商店中也有了不少的应用和游戏,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事实上,上面介绍几乎所有AppleWatch的App都可以在AndroidWear平台上找到相同的应用,甚至还能通过智能手表远程控制Android智能手机拍照片。

电池续航

目前,许多AndroidWear粉丝抨击AppleWatch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来自于电池续航。之前苹果CEO库克表示AppleWatch在普通强度下可以使用18小时,维持一整个白天,而到了晚上睡觉的时候充电就行。

而AndroidWear在这一方面则有更好的表现,Moto360的320毫安时容量电池可以超过24小时。而最厉害的就要数索尼的SmartWatch3了,420毫安时电池几乎可以坚持2天的时间。

那么,所有智能手表的续航时间都不超过2天?显然不是。别忘了除了AndroidWear和AppleWatch之外还有Pebble的存在。黑白屏幕的Pebble可以坚持10天,彩色版本的也可以使用7天。

我们期待随着技术的发展,苹果和谷歌能够对各自的系统进行优化,通过升级提升设备的使用时间。

兼容性

AppleWatch和AndroidWear之间的兼容性对比显而易见,AppleWatch只支持iPhone,而AndroidWear只支持Android系统智能手机。

具体来说,AppleWatch兼容的机型包括了iPhone5、iPhone5c、iPhone6和iPhone6Plus,当然还要算上未来的iPhone7。

而AndroidWear对于Android系统的要求则至少在Android4.3以上,包括Android4.4和5.0。另外Pebble则同时兼容Android和iOS系统,不过苹果已经明确表态不会兼容Android设备。而至于AndroidWear是否会兼容iOS设备,目前谷歌还没有明确表态。

防水性

AppleWatch和AndroidWear设备都具有一定的防水性,但是要注意不要完全淹没在水中即可。

AppleWatch的防水等级为IPX7,可以在1米深的水中工作30分钟,这就意味着用户可以佩戴AppleWatch淋浴或跑步。

而AndroidWear的防护等级各不相同,从华硕ZenWatch的IP55到索尼SmartWatch3的IP68,因此在这一方面还是AndroidWear优势更大。

价格

提到价格,AppleWatch当之无愧更贵了。苹果的智能手表起售价为349美元,而这只是38毫米表径、没有蓝宝石玻璃的最低配版本。另外,苹果还提供了非常漂亮的金属表带版本,但是售价也要提升到999美元(42毫米表径)。而最贵的还有高达1.7万美元的玫瑰金AppleWatchEdition。

AndroidWear方面,Moto360普通版售价250美元,金属表带版售价300美元。总体来说,在价格上要比AppleWatch厚道了一些。另外,无论是LGGWatchR、LGWatchUrbane还是华为,似乎价格在AppleWatch面前都显得比较便宜。

总结

未来的五年,AppleWatch和AndroidWear一定会进入一个非常激烈的竞争态势,而两者都还拥有非常巨大的进步空间。而这其实是一个好消息,人们对于智能手表的批评越多,意味着未来的进步就会越明显。

电池续航和价格都是需要关注的方面,由于内嵌了GPS和其它耗电的功能,使用时间已经成为了限制智能手表发展壮大的最主要原因。当然,Pebble对于AppleWatch和AndroidWear的挑战,也是不容忽视的。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